倪海厦人纪-伤寒论[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
伤寒论[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倪注《伤寒论》原著汉张仲景
校堪序:
本《伤寒论》乃由民间的中医爱好者搜集与校正。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守护着炎黄子孙的健康。继承和发扬中医,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中医的许多典籍在流传上产生问题;或已出版而校对欠佳,或印量稀少而极难购得,甚或已经绝版而失传。使得这份本应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所共有共享的珍贵智慧,无法让更多需要的人学习他,大非往圣之本意!
我们在校正的过程中,仅对明显的错别字给予了修改,对于无法确定者则保留原样。我们力图提供正确无误的电子书,但限于能力,自知错误在所难免。
本书的原始材料来自于网络,为网络中善心人士传播之电子版本。本书的校正,属于无偿的自发行为,不收取任何费用,亦不得将本书内容用于商业行为。
根据相关法律,本电子书仅供网络测试,不收取任何费用。请您下载后 24 小时内删除,如果您喜欢本书,请购买原版。任何人不得将本书用于商业行为,否则由此直接或间接引发的任何法律问题,我们不承担责任。
民间中医爱好者 敬校 庚寅年 庚辰月 已未日
伤寒论序言:
经方在我国汉朝以前其实就已经存在,应该是来自西域,而且已经在我国流传千年,只是经方在汉朝之前是没有正式的辨症依据,用来指导如何使用经方。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经方的医师非常之少,一直等到汉朝出现一位名医张仲景,他是利用内经热论中的六经辨证将经方如何使用系统化的第一人,也因此他至今仍被历代中医尊称为医圣。最初他的经方著作书名叫做伤寒杂病论,而张仲景在此书的前言中就有说明,他的草药知识是来自胎胪药录,到了宋朝以后政府开始成立所谓制版局,当时以林亿为主的一群人将这伤寒杂病论区分为二书,一名伤寒论,一名金匮,自此以后就有这二本书在民间流传至今,本文伤寒教学课程就是指这第一本书伤寒论的教学,其中所有的处方就是所谓的经方,原书结尾有所谓霍乱病脉症治等篇。我将之编入金匮的第一篇,历代对这篇都有许多争议,有些名经方家认为应该留在伤寒论中,有些认为应该编入金匮中,我个人对此的认定是伤寒论只讨论六经辨症,可以讨论到厥阴篇就结束,其它的可以都放在金匮中,因为金匮本来就是分门别类的一个杂病论,从内科到肠胃科到妇科等等都有,如此后来的学者就比较容易做一简单的区隔,先研究伤寒论,等到所有伤寒论的六经辨症条辨都能够很纯熟的运用之后再进入金匮时,就可以很迅速的进入这经方的殿堂。
读了伤寒论的好处在哪里呢?有心研究经方的有志之士必须知道一点,就是因为有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的基础,我们经方家就敢大剂的、大量的使用经方绝对不会出一点错,由于经方都是使用极峻的药,讲究的是一剂就知,二剂就已的效果,也由于药物的力道强劲有力,而且很多都是有毒的天然药物。过去许多医家就是因为无法透彻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于是自然而然就不敢轻易使用经方,同时由于胎胪药录的失传,造成许多医家对于伤寒论更是一知半解,也就是因为如此,所以自汉朝张仲景医圣至今,历代所出现的经方名家并不多,所以千年以来真正懂得伤寒论的医家是屈指可数的,温病派也同时因为一些医家对伤寒的误解因而应运而生,由于温病方使用的药物不像经方那样的剽悍,都是讲究温和滋阴调养进补等等方式来治病,与经方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因为温病方少用峻药,就算吃错药物,也无多大不良的反应,于是就受到一般医师的喜欢,也由于绝大多数的中医都是温病派中医,终于导致千年以后造成人们对于中医的误解,都认为中医就是慢慢来,中药是吃下死,但是也无法治病的错误观念。这都是历代温病派的中医累积传承错误的中医知识所造成的结果,本次伤寒论的教学就是希望能给有心学习正统中医的后起之秀一个研究经方的机会,伤寒论的六经辨症法则就是进入经方大门的唯一方法,娴熟于伤寒论后,之后再进入金匮时就能很灵活的使用金匮中的经方。
附上一重要见证案例:于传授期间,讨论到大陷胸汤时,适逢同学中一位在急诊处服务多年的刘医师存厚,他提及此症之心下痞鞕就发生在急性胰脏炎病人身上,在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片子上可以看到其中积有许多痰水,西医称之为(edema)跟伤寒论所述的大陷胸汤证完全一样的。使本次教学增色不少,也由于他的宝贵经验,必能使后之学者能救病人于危急之中,其功不可没,特于此序文中说明,以传后世。
汉唐中医倪海厦谨记 01/06/2007。
目 录
校堪序...................................................4
伤寒论序言 ......................................................6
目录.......... ........................................7
前言:....... ...............................................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9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 ....... ............................... 4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 ...............................89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131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164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168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172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 190
伤寒论方剂索引 .. ............................................206
倪海厦医师经验索引 ........ ................................ 207
台湾度量衡同大陆换算 ........ ...............................208
汉朝伤寒论中的度量衡同当代换算 ............................. .208
伤寒论校正留念 ........................ ....................209
前 言
在难经中有“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伤寒这两字,就广义的定义来说,应该说是“伤于寒”。
以上五种病,广义地来说,都是伤于寒之后所引起的。
另一种外感病我们称为时疫,也就是不管体质如何,男女老少感染时疫之后,都是同一种症状,所以我们可以分为伤寒、时疫这两类,在治病的时候,处方用药的思路略有不同。医圣张仲景为集经方之大成者,以内经热论中六经辨症的思路,很适当地将古人传下的经典汤方,用六经辨症的法则,来让后学者都能很精准地使用经方。
在讲六经之前,我们用一个图来给诸位一个概念,所谓的五运六气中的六气,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我们分为六气,如图下所示
如果是一般常人正气的运行,是顺时针运行,这是无病的状态,医生必须知道什么健康状态,中医是健康专家,不像西医是疾病专家,病人如果得到肝病,去找西医的肝病专家,结果病人与医生都死在肝病。如果是病情在恶化,往内传,则是由太阳进入阳明或少阳;若进入阳明则不再传,停在阳明;若是进入少阳,则可能进入太阴、少阴、厥阴。
学伤寒论必须学好条辨;伤寒论的条辨是“言简刚中”,中国的相书上讲到“言简刚中”的人是君子、是人才,讲话扼要有条理。张仲景就是一位“言简刚中”的人,也因为他的“言简刚中”,让很多人看不懂伤寒论。因此学完伤寒论的条辨以后,必须做整理,而我的工作,就是已经帮诸位做好整理的工作,不然学完伤寒论,就算整个背下来,没有整理的功夫,还是不会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021300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太阳为寒水 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
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的,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张仲景的脉诊只是辅助,望闻问切中,有些中医若单用切法只是巧匠、下工,结果开药方出来七、八十味药,这不是正统中医,治不好病。张仲景很擅长于望诊、闻诊、问诊,不是只有诊脉,因此不需要把脉法分的很细。
张仲景的观念中,认为阳有病、不可以看到阴脉,有病当见阳脉。只有经方的力量,才可以很快地把阴脉的病,才几天就变成阳脉。在一些感冒或者心脏病的案例,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为什么头项强痛而恶寒,人身上的穴道,风池、风府、风门,都在背后,后脑是受风的地方,所以有一句话说“神仙也怕脑后风”,不要脸对着冷气孔吹,第二天会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脖子后面对着吹,第二天项脖子强硬,因为这个地方就像免疫系统的开关一样,这地方一受到寒,温度就低,温度低,寒则缩,缩则血管、神经就被绑到了,血管变小了,血过不去,病人就会感到酸痛,痛在皮肤表面,在经络学上可以看到。张仲景当年虽然不知道有冷气,但是处方是一样的,理论是一样的,所以经方还是能够通用。为什么恶寒怕冷?恶寒就是一直发抖,因为人身上的水道系统,皮肤表面上都有一层水气在上面,人身上的汗水,是经过汗腺到皮肤毛孔的,如果汗水已经离开汗腺了,但是还没到皮肤毛孔,这时突然碰到表寒,毛孔都闭起来,水出不去,只好停在皮下,水一离开汗腺,汗水就变成冰的,所以会有恶寒的现象。
只要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些症状,就是太阳证。我们不管他里面是什么病不管是肺癌、肝癌,就以太阳证来处方用药就对了。如果病人原来是厥阴病,治疗了以后,最后变成太阳证,就是快好了。如果反过来,太阳证的病人,治疗后变成厥阴证,你当医生的就要反省检讨了。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030130
太阳病的中风证,就有下面的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如果肠胃功能很好, 体力很好,也会有得到感冒的时候,如果不动,不会得,如果运动后,汗大量流失的一剎那,突然受风、受寒,感冒了,就会摸到很浮的脉,浮的脉,就是有外证,有表证。所以如果摸到很浮,很紧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很好。所以如果摸到浮缓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素虚。为什么会发热,免疫系统产生相抗的时候,会有热能散发出来。这里的『汗出』是主证,是一种“病汗”,平常没事,天气很好,大家都不流汗,只有他一个人流汗,也是一种“汗出”的症状。这里的发热,有时候会发热、有时候没有发热;中风证的发烧,一般不是高烧、温度不是很高。所谓的风,并不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寒,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会引起病人的皮肤毛孔收束起来,病人完全没有汗,嘴巴讲好冷,摸身体是滚烫的,热能散不出来,但是病人感觉是冷的,这种就是。有一种是病人会流汗,但是汗流出来, 病人的症状并没有抒解。怕风,就是不喜欢吹到风,就是恶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倪1],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暂且不管,“必”,就是一定有的症状,一定有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这就叫作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在临床上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因为人的体质不一样,体质好的人,得到伤寒会发热,体质不好的人,看不到发热,病直接进到里面了,但一定有的症状是恶寒,怕冷的现象。水停在表面上,会感觉到冷,水停滞,造成温度下降。
人的神经,血脉系统,都是一直在循环、突然这部份被寒束到,产生障碍,神经没有好的营养去供应,病人会感觉到痛,这个痛就是因为压力而且冷,所以要把水排掉,如何把水排出去,同时把病毒排出去?因为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水份,如果攻的太过,结果感冒好了,人也脱水了,所以在排水的同时,要把丧失的津液同时补足。为什么会「呕逆」?一般来说,当病情进入少阳的以后,会有呕逆的现象,但在这里并不是进入少阳,而是病人本身肠胃有问题的人才会产生的现象,或平常肠胃很好,而大饱大饥之后或吃坏肚子上吐下泻的时候,感冒进来,才会呕逆,呕逆就是东西吃不下去,并不是每个人得到伤寒都会有呕逆的现象。脉阴阳俱紧,阴阳脉,过去有两派说法,一说左手为阴,右手为阳;左手为血,右手为气。一说轻轻摸到表面上跳得紧数强,重按到骨边,跳的更强,表是阳,里是阴,这二说法皆可。现在我们来做个总结,所谓阴阳脉,所谓寸为阳、尺为阴,这在临床上是最有用的,所以临床上摸到寸脉与尺脉都是又浮又紧,就是脉阴阳俱紧。
太阳病,有一种会流汗,没有恶寒,但风吹的很难过,病人会发热、发烧(中风),有一种没有流汗、恶寒、怕冷、全身骨节酸痛,这是因为水排不出去(伤寒)。中风为什么不会骨节酸痛,因为水排得出去,所以滤过性病毒千百种,只分这两种就好了,按症处方,就是辨症论治。
若以节气来看,“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所以在霜降到春分这段期间,被寒气所伤,就称为伤寒。因为寒气乃是冬天的正气,所以被冬天的正气所伤而产生的伤寒,并非疫病,所以不会传染。
在南方一样有伤寒证,在美国佛罗里达很多,例如长时间在冷气房工作,或是游泳突然跳进冷水中,都可能出现伤寒证。如果是身体很强的人,吹了冷气,可能只是皮肤痒一下就好了,所以平常要保养身体,除了食物选择以外,就是要把肠胃保养好;人体要清灵、天是虚灵,人是清灵的意思,就是食物进入身体,二十四小时就要排出去,新陈代谢很好,就是“清”而能够“灵”动。
我们临床使用麻黄或桂枝,就是看病人有汗或是无汗,就是中风与伤寒这两种病症的区别。
四:「伤寒」一日[倪2],「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031630
一开始初得病,是在人体的表面,也就是太阳,如何知道病有没有入里, 如果是进入阳明,就是肠胃,阳明无死证,也就是病进入阳明就停住,不会再进,到此结束。如果是进入少阳,就可能继续进入太阴、少阴、厥阴。
一日,是一候,差不多不足七天,正确算起来,足足六天,为什么六天?人和大自然是相通的,中医的观念是天人合一,在风水地理上,有节气,从立春到雨水,这中间相隔十五天,如果把十五天当定数,每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果把四十五天定数,每四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此累积起来,在易经八卦来讲,这是宇宙间的东西,在节气上也可以看到,台风来的时候,没有连吹五天的台风,也没有连热五天、到第六天还没改变节气的。大寒,也没有连冷五天的,到第六天一定会热起来,阳会回复过来,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在转变中间,超过六种转变,所以易经是六个爻,所以一候,是阳六,人的阳数回复回来了,人也是这样反应。脉静者,为不传也,脉静就是脉没有变化,如果摸到脉是浮缓,到第六天还是浮缓,这病不会传经,一直停留在太阳上面,不会再进入里面了,静就是脉没有变。若脉数急者,为传也,如果脉本来是浮缓的,突然跳的很数很急,就是往里面传了,传到少阳或阳明或少阴,不一定的,为什么不一定?
临床上绝大多数都是心脏受到影响而使病情传经,例如情志受到影响,因为人的情志不一样,如果正好感冒,却遭小偷,被吓一跳,恐伤肾,就进入少阴了,如果正好感冒,跟老公吵架,怒伤肝,就进入蹶阴了;这就是传经,传到那一部位不一定的。还有一种是被西药所伤,例如吃了抗生素,结果舌苔变成地图舌,就是心脏功能受损了。所以保持平常心,不要吃西药,就算病进来了也只能在表,「百病风之始」,所有的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风引起的。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032310
太阳症状, 分「中风」和「伤寒」,太阳病进入身体的时候, 有的时候是进入少阳再进入阳明,有的时候是进入阳明再进入少阳,阳明证主要的症状是「但热不寒」,在太阳少阳的时候,有时候还会觉得冷、寒,进入阳明的时候就看不到寒证了,全部是热证。少阳,就是「往来寒热」,好像打摆子一样,忽冷忽热,一下冷一下热,这是主证。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一进入一条经的时候是一候,就是六天,如果经过了二三候,本来是伤寒无汗关节酸痛,看不到阳明证和少阳证,代表「表证」还在,并没有传经,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很想呕吐、烦躁,少阳证的时候,胸胁苦满,如果想呕吐,有吐的症状、恶心感觉的时候,这就是少阳证才有的症状。阳明证,因为是但热不寒,病人一定会烦躁,烦就是心情郁,心情很不好,压力很大的感觉,躁就是情绪很不稳定,看到人就很火大,很容易发脾气,动作上没有办法定下来,情志上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晚上失眠反复,通通可以称为烦躁。所以看到颇欲吐,就是少阳证,看到烦躁的,就是代表阳明证。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032530
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以温病跟时疫有关系,譬如夏天的霍乱疟疾,在中医再推衍到因此冬天伤于寒,冬天本来是要保护收敛的,结果不小心伤于寒,病没有好,到春天就变成温病,这是内经上讲的。如果我们用二十四节气来计算,从霜降到来年的夏至之前,这一段时间发出来的有热证的病,是因为伤于寒所产生的温病;如果是夏至以后所发出的有热证的病, 才能算是热病、或湿热病。临床上看到,如果大量汗流失的时候,例如运动完或工作环境大量流汗的,在这身体水份很少的时候,得到的感冒都是温病,像小儿感冒多是如此,因为病的来源就是太皮了,小儿好动所以津液流失很多。所以张仲景治疗温病的处方,一定都加上很多生津液的药、把津液补足,病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自身津液本来就不够了,滤过性病毒进来的时候,残余的津液都跑到表面上去了,而津液就是我们的抵抗力,为什么发热而渴?因为津液跑到表面来和病毒相抗的时候,体内津液不够就会令人觉得口渴。为什么不恶寒?人的身上 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和百分之三十的血,人的体温都是在血里面,所以如果失血过多的时候,会发冷,所以血量不足的时候,会怕冷,如果血里面的水不够,病人会发热,就不会恶寒了。所以太阳病分三种,一为「中风」,一为「伤寒」,一为「温病」。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032930
如果人一直流汗,体液一直在丧失,摸他的身体很烫,这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就是「风温」。过去环境不同,是因体力透支造成,例如在我在佛州有一个案例,一个木工在伤寒快痊愈的时候,结果因为工作出汗很多,于是得到风温。现在看到的风温,多是医生开给病人发汗去水的药太重了,补足津液的药太少了,才会看到这种脱水的现象。
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040130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阴阳脉都浮起来的时候,代表病在表,是风温,病人津液本来就比较少,血比较多,在水份少的状况,病人会出现表热,所以阴阳脉俱浮的时候,左右手的脉都浮缓,病在表上面,而且是热;人的水源,当吃了食物到胃里面去的时候,因为胃很热,所有的水会气化掉了,胃是土,土生金,肺主皮毛,水气到了肺,马上就发到表面了,所以喝水、喝热汤的时候会流汗,另外成形的食物会到小肠去,食物中的水到达小肠之后,才能被吸收成为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养分。身重,为什么身体感觉到很重?脾脏主四肢、主肌肉、身重是脾脏受到影响了,水和血是同源的,身体里面的水有一定的比例,要由水来带动血里面的营养,到身体的关节组织末稍去,如果水不够、血的循环速度就会减缓,人就会感觉到身体很沉重,精神下好,睡觉会打鼾,话都懒的讲了,这就是为什么多眠睡。西医只有验血报告、没有验水报告,所以光看验血报告不是很准。中医如果看验血报告来看病,也是不对的。
伤寒论里有汗、吐、下三法,当病在表的时候,属太阳证取汗法,如果病在里的时候,取下法,吐法用的不多,一般病在膈上,就是胸膈以上的时候,才会采用吐法。
若发汗者,小便不利,如果这时候再发汗、病人的水本来就已经不够了,汗流太多,当然津液不足,尿就少了。
若被下者,直视,失溲,张仲景伤寒论的精神是,病人有表证的时候,一定是先解表再攻里,发表发太多的话,津液会伤到,攻里攻太快的话,津液也会伤到,没先解表却先攻里,结果把胃、小肠、大肠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清出来,营养顿失,一下子身体里面的营养都没有了。保持在身体的食物一直在消化,一直在提供我们能量,人的身体在慢慢用它的能量,一下子清出来,源头没了就会没有体力,病人眼睛就直了,小便流出来,失溲,这小便,不是小出来的,是漏出来的,肝主血,肝藏神,肝在管眼睛。我们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这血不是固定在里面,而是一直在循环的,突然源头没有了,肝血就枯掉了,眼睛能看到,都是靠肝脏的血供应的,结果眼睛就直直的不会转动了,很危险的。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北方的人睡在炕上,如果生病了没有用药,用火烤一烤让汗出来,烤出来的汗和用药攻出来的汗是不一样的,用火烤出来的汗。只有津液出来了但是病毒还在里面,所以不要用烤的,火一烤,病人的皮肤表面发黄色,看起来是黄色,其实是血的颜色,血管里看血液是红的。经过一层皮肤,看到的血液的颜色会是黄的,这就告诉你血里面的水没有了,透过皮肤看到的是血的颜色?所以这种发黄,不是肝胆病的发黄,不要弄错了,这种是失水导致的发黄,严重的话,津液丧失太多的时候,脑里面得不到正常的血来滋润,会发惊痫。肝主筋,筋也靠血来养,没有充份的血来供应,就会抽筋,会时瘛瘲,抽搐一下又松开来,抽搐一下又松开来,瘛就是筋松开来,瘲就是收紧。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错了也罢,还可以救,如果再用火去烤他,血里面的水如果完全没有就完了。打点滴,只能暂时缓解,水还是会从小便流失,一定要从嘴吃下去食物中的水,由肠胃吸收后人体才能受用。
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040830
如果白天得到的病,就是发于阳,过一个晚上,就是第二天了,所以如果足足六天之后,也就是第七天的白天会痊愈,所以说“七日愈”。如果晚上得到的病,就是发于阴;到白天了,才开始算天,所以得病的隔天才算是第一天,足足六天之后,也就是第六天的半夜,会自己痊愈,所以说“六日愈”。不管是阴病或阳病,得到感冒,正常的话,六天一定会好,所以如果感冒不吃药,一个礼拜会好。
「阴阳」二字释义颇泛,以寒热分「阴阳」,寒为「阴」,热为「阳」。以表里分「阴阳」,表为「阳」,里为「阴」。以脏腑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以上下分「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以左右分「阴阳」,左为「阳」,右为「阴」。以气血分「阴阳」,气为「阳」,血为「阴」。以实虚分「阴阳」,虚为「阴」、实为「阳」。其它以身体组织之内分泌液、水份、血浆等有物质者谓之「阴」,身体之抵抗力、细胞之新陈代谢力、各脏腑之自然机能等无形者谓之「阳」。
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041230
头痛,如果自己会好,一个星期就好了,感冒到第七天还没好,就要赶快去看医生了。太阳病,有时候传阳明或少阳,或从阳明进入少阳,或从少阳进入阳明,不一定的,如果太阳病,在还没到足阳明之前,先扎足阳明本穴「足三里」就不会传了,在还没到足少阳之前,先扎胆经的本穴「临泣」就不会传了,如果到了第六天满第七天还没好,可能传阳明或少阳了。如果小孩到了第七天还没好,变成恶心呕吐就是传少阳了。阳明热就是大肠经,因为津液干了,大便会堵在大肠里,如果小孩变成烦躁、不吃、东西乱丢、晚上发狂奔走、捻衣摸床,就是传阳明了,阳明壮热其实就是大便的浊气跑到脑子里面去造成的。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041330
因为病在阳,六天足尽,到第七天的中午,事实是足六天,就是巳时到未时,中午的时候解掉,所以开给病人处方的时候,如果是太阳病,晚上九点吃药下去,十点的时候,症状都去掉了,还有一点头昏,到了明天中午的时候,精神完全恢复回来,就是病完全好了,如果是病在阴,譬如少阴证,到晚上三更半夜,开始找东西吃,就是好了,如果是病在阳,到第二天中午,胃口大开猛吃,就是好了。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041550
如果得到伤寒中风,吃了药,表证去掉了,病人还不了了,也就是精神萎靡,很不爽,精神还没完全恢复,如果不吃药,十二天会好,如果吃开心汤,心情好,病马上就好了,所以情志上要注意一下。
十三: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条就是中医在辨症「寒」与「热」,如果摸病人,身体很烫,病人还要穿衣服,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这是“真寒假热”,表面上是热,其实里面是寒,表示病是往里面走的。人的身体里面是纯阴,纯阴里面有阳,六天以后,阳会复出,所以纯阴中间还有阳在里面。如果滤过性病毒跑到很深的身体里面,元阳就会往外散了,造成里面会更冷,因为体力往外散,外面就成为热的。人的身体能保持一定的恒温,就是阴和阳协调,简单说阳多阴少就会发热,阴多阳少就会发寒,这是「阴阳」的观念。如果寒在里面,里面的阳会往外走,因为阳被挤出来了,所以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所以这时候摸病人会身体很烫,而病人还要穿衣服,这是因为冷在里面。如果身大寒,摸病人的身体是冰的,而病人不要穿衣服,要脱掉,就是热在里面,这就是「表寒里热」,热在骨髓,「真热假寒」的现象。
鉴别真寒假热:
面色:两颧色红,界限分明,红部虽鲜艳,而不红部则白中带青。
口鼻气:呼出气不温,且不急促,气亦不臭。
舌形:舌虽干而质淡,或红而质润。
脉象:脉虽浮数,按之则无力。
按胸腹: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不如平人,不觉甚热。
真热假寒:
面色:面色表虽冷,面色虽滞,两目则炯炯有神。
口鼻气:呼出气必温,且急促,或有不臭。
舌形:舌虽干而质燥,苔虽薄而根必厚,或黄而疏松,或润而齿枯。
脉象:脉虽沉细,必兼数急。
按胸腹:四肢虽寒,胸腹必热,久按且蒸蒸有热气感。
以后我们会常看到「上寒下热」,而不用「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看到「上热下寒」,就是告诉你去热和去寒的药必须同用。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谈阴虚内热,他用的是阴盛、阴亡,阳盛、阳亡,所谓的阴盛就是阴实,阳盛就是阳实。温病派的医生看到每个人都是阴虚,都想到用补药,但是张仲景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他治病的时候小补的时候用炙甘草,中补用大枣、白芍,大补的时候加人参,补阴,的药顶多就是这样 反而阳药用的很多。所以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那什么时候吃补药?身体健康的时候才吃补药。这与温病派的观念完全不同。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42050
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汤方是古代圣贤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疗太阳中风来使用。读伤寒金匮的时候,会遇到三种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什么时候用汤剂、散剂、丸剂?汤者『荡』也,就是说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它的迅捷之性。当我们要涤荡五脏六腑的病邪的时候,通关活络的时候、阴阳不平衡的时候,这些情况都用汤剂。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
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阴阳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也是阴阳不平衡,
例如十个人吃虾子,结果九个人没事,一个人有事,那一个人就是阴阳下平衡。如果倒过来,吃了虾子,九个人都拉肚子,一个人没事,那就是虾子有问题,或者是那一个人做了什么事。学中医跟侦探一样要有 common sense。还有,病情沉重的时候、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的时候、皮肤干枯的时候、要增益气血的时候,都用汤剂。
例如桂枝汤,如果做成桂枝丸,结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才会发汗,桂枝汤一喝下去就发汗,不一样的效果。煮汤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发表的药,例如桂枝汤要用大火煮,所有发表的药方都用大火煮。攻里的药、温里的药用小火煮,取其“质”。
散剂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风湿的痹症、或者表里游走的病,都可以用散剂。丸剂最主要的可以逐破积聚,或者不进饮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况下,可以用丸剂,丸剂药缓力专,效力缓慢但力量专一,可以集中于一处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扩散全身的时候,就要用汤剂才有办法。例如要打虫的时候,用到乌梅丸,集中攻击一个定点,引诱虫来吃,如果做成乌梅汤,乌梅是用醋泡过两天,乌梅汤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勉强喝下去结果虫没吃到,只有你吃到,虫没事只有觉得很爽。以后会慢慢介绍方剂的运用,有很多技巧在里面。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代表病在表,脉浮在表面上就是热自发,代表身体的免疫系统出来和病毒相抗,阴弱者汗自出,阴弱就是身体素虚的人,本身身体常年不好、瘦瘦的、肠胃不好,身体的固表能力不够,就不能保持身体的津液,而一直往外散,流出来的就是汗,汗是从血里面的水出来的,血因为有水,可以很容易的在身体里面跑,来供应身体里面的能量,表不固的时候水散出去了,相对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病人就感觉到啬啬恶寒,一阵一阵的冷,淅淅淅恶风,风吹得很难过,翕翕发热,一阵一阵的热,要发烧也是一阵一阵的热,鼻鸣、干呕者,这些副证,桂枝汤主之,张仲景的第一个方剂。
散的时候,胃、小肠、大肠的黏液都会跟着出去,红枣表面是红的,里面是黄的,火生土,而且红枣煮出来的汤液黏黏的,所以喝之后,等于是肠胃的津液,举凡在肠胃的津液快干掉的时候,要赶快用红枣补足。为什么用「甘草」?「本草」里面写甘草解百毒,但解释不清楚,病人得到伤寒可能已经一段时间了,在感冒的这段时候里,胃口一定不好,因为本身的能量跑去抵抗外邪,能量减少了,肠胃的蠕动就减缓,有很多食物就会坏死在里面,而甘草可以解百毒,可以把食物分解掉,好的留下来坏的分解掉。为什么用「生姜」?因为肠胃蠕动的能源都跑到表面了,
生姜下去马上刺激肠胃所以生姜有发阳的功能,阳就是动能,它能让肠胃马上蠕动,这三种大枣、甘草、生姜下去,跟感冒没有关系,只是固本。
桂枝这药可以壮心阳,所以心脏病的药一定会用到桂枝,桂枝一下去的时候,心脏的阳,也就是心脏的动能会加速,血一加速,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全部出去了,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但是不能光让动脉加速流动,还要让静脉加速回来,所以为什么用「白芍」,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说:白芍轻用的时候,可以补血,重用的时候,可以活血、破血,就是破瘀。所以张仲景只要病人有腹痛,肚子痛,妇人的肚子痛,通通用白芍,芍药重用的时候可以活血化瘀,所以芍药在静脉里面走,可以让静脉的血加速流回心脏。「桂枝」、「白芍」这两味让血液循环加速,一加速把免疫系统带出去,很快的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但是加速产生的后遗症是排出汗来,为了怕津液丧失掉,后面又加了三味药同时补足它,并可以同时把肠子中已经坏死的食物分解掉。
因为人身上的动脉和静脉是等长的,所以桂枝白芍用等量,胖子用五钱,桂枝白芍等量,都用五钱,瘦子用三钱,小孩子可以开半钱。如果阳不足加重桂枝、阴不足加重白芍,所以可以调阴阳。生姜开两片,不用开三片会太辣了,桂枝已经很辣了,不过辣些也无所谓,辣一下让肠胃的蠕动加强起来。如果病人得到感冒比较久了,甘草就用重一点,五钱,如果只两三天,就用二钱,甘草尽量少些,因为甘草会把其它药的药性减缓下来,甘草在「本草」里写有缓和的作用。所以有时候为了让药走的快些,不加甘草,炙甘草就是把甘草用蜂蜜炒过,甘草炙过后「性」很热, 所以甘草炙过后可以增加发汗的力量 就会进入胸阳 胸是诸阳的通路 所以炙甘草马上跑到肺上面,马上把阳气发散到四肢,如果小孩吃「桂枝汤」太辣了,红枣可以加个十枚,让它甜一点?如果不用红枣,吃完桂枝汤后容易便秘,因为汗都发掉了,肠胃里的津液不足,所以后面三味完全是为了保持肠胃功能而设计的。
根据清代名医王朴庄的考证、汉制的八两约等于现在的六钱,所以汉制三两约等于现在的 2.3 钱。汉制的一升王朴庄说是“六杓七杪”,约是现代的五钱。
桂枝汤方:04301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用七碗水,用大火煮,古时候升柴火煮汤药,柴火的“微火”等于现在瓦斯炉的大火、煮成三碗渣拿掉,等温了再喝,一次服一碗。服了以后,等一下再喝热稀饭一碗,来帮忙药力。然后,被子盖起来,躺一时,差不多二个小时,全身微发汗。最好,把感冒病毒从汗排出来了,但是没有伤到体内的津液,这样最刚好。如果药开太重,一下子大汗出就不好了。汗出了以后,不能当风,也不能烤火,都不好。如果第一碗下去,好了就好了,不要把剩下的药喝掉。如果不流汗,再喝一碗,还不流汗,服后小促其间,就是缩短服的时间,就是三到四小时。半日许,令三服尽,十二小时喝三碗,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就是每四小时喝一次,日夜都服,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再去煮,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喝桂枝汤中间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臭恶就是腌制的东西、臭豆腐腐等,为什么要禁?
「桂枝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药,就汤剂来看,桂枝壮心让动脉的血流出去,白芍让血流回心脏,所以心脏的力量加强,火生土,土就是脾脏,所以桂枝汤喝下去,脾就充满了血,脾在胃的下方,脾一充血,胃下面很多血管,一充血,胃就开始收缩,就肚子饿,想吃东西,所以桂枝汤是让胃口恢复的药。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些东西都是容易腐败的。吃了肉类,会有浮热产生,对病情恢复有影响;如果吃了生冷的东西,会抵消阳药发汗的效果,因此都要避免。喝完桂枝汤,为什么喝热稀饭?在中医的观念认为稀饭、白饭是最好的营养,肠胃最能吸收的是稀饭。平时吃蕃薯稀饭可以保护脾胃,蕃薯与稀饭各一半,对养生很好。
桂枝汤最明显的表证就是有汗,代表皮肤毛孔没病的,是滤过性病毒在肌肉里面,因此桂枝汤是解肌的。如果滤过性病毒在皮肤毛孔,皮肤毛孔就封闭起来了,就会没有汗。
红枣:「朱雀」,就是保护胃的,红枣的加减很重要,红枣是甘饴的东西,很甜,平常肚子(中焦)湿热比较盛的人。如果加了红枣会增甘加腻、遇到这种情形,把红枣拿掉。
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052110
桂枝汤证就是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有汗,恶风,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因为病在肌肉上面的时候,肌肉被束缚住了,皮肤表面的能源(固表力)没了,所以吹了风会很难过,风的「性」是「阳」的,阳都是往上走,所以感冒的时候病人会头痛,人正常的阳气一直往上走,如果得了桂枝汤证,肌肉被滤过性病毒束缚住,使正常的体温无法往外散,阳出不去就往上冲,所以会头痛。
发热,是一种本身的抵抗力和滤过性病毒相抗的现象,这四个症状出现肯定是桂枝汤,两个症状出现就可以了,如果临床上听起来是桂枝汤,但里面的病是淋病、梅毒,不一定的,如果症状是这样,桂枝汤下去就好了,只要是症状一样,汤剂都行得通。
十七:「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052140
项背强几几,脖子绷得很紧,绷得很紧表示此处的代谢循环系统不是很正常。平常感冒进来的时候,桂枝汤就可以了,管里面是热的,离开血就变成冷的,肌肉里面有一定的水,表水有时候没办法排出去,就会陷在肌肉里面,等于不正常的水在肌肉,就会硬绑绑的,感觉背后到项部冰冷冷的,这时候靠葛根把水提升上来,然后靠桂枝把水排出去变成汗,这样子肌肉中的水就能正常代谢出去,于是项背强几几就解除掉了。
葛根这药可以升水,这水除了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上发汗发掉以外,最重要的是葛根可以从肠胃里面一路通出来,还有喉咙很干燥的时候,葛根也可以生津,让下面的津液往上走,上到喉部来。「本草」写葛根可以通痹、发痈;通痹、肌肉麻痹没有感觉,用葛根;发痈疽,可能是长肿瘤在里面,可能只是发炎在里面很深的地方,不在皮肤表面上,葛根可以把它推出来,所以葛根很好用。葛根可以升水,把水升到头面上来,所以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肌肤麻木不仁,处方里面一定加葛根,葛根可以通痹,让肌肤活络起来,把肌肉抒解开来,所以葛根功能是往上升,在头、面、颈、脖子的部份。葛根有升引水气,解散凝滞之力,故葛根有通痹、解毒、排脓、破血诸功。如果用针灸,下「后溪」、「申脉」,「大椎」放血去热,上下强硬处再拔火罐。只下「后溪」. 「申脉」也可以。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葛根四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法。
不需要喝稀饭,因为葛根发阳的力量很强,所以就不用稀饭来加强发汗。桂枝和芍药等量,葛根要加重,所以如果桂枝三钱,葛根就要用四钱,如果桂枝五钱。葛根用六钱。如果葛根用的比较轻,葛根就无法发到背部,就被桂枝芍药带到四肢上去了。如果要葛根到脸部就要重用,譬如面部中风、口歪眼邪、在对侧「合谷」下针先麻醉,再「地仓」透「颊车」,矫正后,针「人中」、「承浆」定位,再开「桂枝加葛根汤」给病人服用,如果桂枝三,葛根重用到六,吃下去,第二天全部回正,麻感会全去掉的。
临床上,小孩子的感冒,常常都见到桂枝加葛根汤证,因为小孩子很皮、很好动,流汗很多的情况下吹到风,因为津液流失很多,所以也需要用到葛根。还有一种情形,体力劳动工作的人,冬天劳动的时候,汗出的同时伤于寒,到了来年夏至以前,发为温病,可能用到桂枝加葛根汤或是葛根汤。
临床上,看到扁桃腺发炎,针灸用少商、商阳放血,扁桃腺点刺放血;配合列缺、照海。汤药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 加上连翘、银花、浮萍、蝉蜕 这里的葛根用到四钱就好。
十八:「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下可与之。060300
张仲景立法:第一原则,有表证时不可攻里。张仲景讲的汗、吐、下、和,有表证的时候,就是刚开始感冒,病还在表的时候,也就是在「太阳」的时候,要解表用汗法,有表证的第一禁忌,绝对不可攻里,也就是不可攻下,所以太阳病解法是发汗,下之后,就是医师误攻下,本来是桂枝汤证,如果误用了承气汤,在大下时候,血会往下集中,也就是血往下的力量会很强,往下的力量很强,它回头的力量也会很强,流回心脏的力量也会很强,一流回心脏,气就往上冲,下去很快,回来也很快,就代表心脏的力量很强,肠胃很强,体力很强,再给桂枝汤,没关系,此误下未伤也。第二,如果不上冲,被下而气不上冲,此误下成伤也,这时候就不可以给桂枝汤了。
但是在临床上的情形,有时候,发表与攻里可以同时使用,例如病人现在有表证需要发表,但是已经便秘了两三天,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开两个药方给病人,告诉他先吃这帖药,等表证去除之后,再吃另外一帖药把便秘治好,省得病人舟车往返。如果遇到病人已经一个礼拜没有大便,现在有表证,也许是中风证或伤寒证等等,我们也可以把发表的药与攻里的药同时开在一个药方里,发表与攻下同时进行。
张仲景误下的必辨证:
一、表寒下陷,如果表面是寒证的时候,误攻下,会造成利下不止。
二、表热下陷,就是表阳下陷,会造成胁热痢,就是大便很脓稠很臭,就是病往肠胃里面跑了。
三、寒热并下,表同时有寒热,攻下的以后,造成大小结胸,用陷胸汤。
四、表寒,攻下后没有痢下不止,就停在胃的地方,心下就是胃,造成心下痞,用泻心汤。
十九:「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视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060730
一般的原则来说,当病邪在表,例如有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恶寒、发热等,我们用汗法,当病在上膈,例如吃坏东西、胸腔痰涎很多、鼻黏膜痰很多,我们想要把病邪清掉,用吐法;当病邪堵在下焦,我们用承气汤类攻下,也就是下法。
如果是太阳中风,给桂枝汤了,已发汗以后,如果医师再误用吐法、下法、温针,结果病人病一直不解,此为坏病,桂枝汤就没用了,这时候要看它的脉证,到底有什么问题,照理原本桂枝汤就可以解掉了,但被吐、被下、被温针,所以这时候桂枝汤证已没有了,随证治之,随所变之症状依法治之。临床上,有时候处方与治法是对的,但是病人的症状没有解掉,这时候要想到可能有别的问题在里面,要做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要熟悉金匮治疗杂病的原则。
二十:「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061000
中风束肌的状况,就是病人有恶风,有流汗的现象,所以小孩感冒,一摸有流汗,就是桂枝汤证。如果病证在肌,就会有汗,如果病证在皮肤表面上,寒束到表面了,这时候一滴汗都没有的。这就是寒证,若其人脉浮紧,浮就是表,紧代表寒,寒就代表痛。脉分上、中、下,上就是皮表,就是诊他浮,中就是皮肌,皮和肌肉之间,下就是肌骨,骨和肌肉之间。按到骨边了,就是沉,如果按到骨边,就是沉,如果按到骨边,发现脉很紧,这就是沉紧,沉就是里,紧是寒,就是里寒。若这人脉浮紧,就是表寒,不是表风,因为表风会有汗且脉浮缓,表寒,发热,汗发不出来,病人感觉冷,寒都在表,这是「伤寒」,应用麻黄汤,误用桂枝汤,桂枝汤是解肌的,让血液循环加速,桂枝的力量达不到皮肤表面,力量只能达到肌肉,结果血只到达肌肉,不但汗不能出来,病人会增逆,会更烦躁。因为血出去更多,血都集中在四肢上,胸口的血液减少,病人会觉得胸闷甚至气喘。
二一: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061250
所谓酒客,就是平常喜欢喝酒的人,酒喝多了,胃的神经都被酒麻痹了,成了习惯以后,吃饭之前一定要先喝酒,等酒精浓度够了,胃才会开始蠕动,所以酒客一定先喝酒才吃饭。酒客一定不喜欢吃甜的,因为酒本身表热里寒,酒喝下去的时候感觉很热很热,这是当时感觉起来热,实际喝到身体里面酒是寒,这就是酒的「性」。阳热跑到上面,就是胃阳跑到上面了,造成胃阳不够,当化水的力量不够的时候,水会停在胃里面,水停久了,就变成湿,桂枝汤里面有红枣,红枣黏黏甜甜的会增湿增腻;酒客喝酒多伤到胃以后,吃到桂枝的时候胃会感觉到很不舒服,内经中有苍朮加泽泻可以解酒,治酒客病;[倪3]那如果酒客得到中风证,能不能把苍朮、泽泻加到桂枝汤来治疗?还是不行。因为他已经伤到胃了,桂枝汤加上苍朮、泽泻还是会让胃不舒服。所以喜欢喝酒的人,最好不要用桂枝,这里的『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这里的『甘』指的是桂枝,不是炙甘草。
酒客的病人,一喝桂枝汤会吐出来,喝桂枝汤会吐的一定是酒客病或是有胃癌、胃长肿瘤人或胃溃疡,所以喝桂枝汤会吐的人,胃一定有问题。酒客不给桂枝汤,可给「葛芩连汤」,黄芩黄连化湿热,酒量的大小,可看舌苔,如果舌苔浊腻,乌乌浊浊的,又黄又厚,这种不用桂枝汤,正常的舌头的颜色是很红清很亮,很新鲜的感觉,舌头上一层薄薄的白苔,舌苔薄白就是胃消化能力比较强的。
平常桂枝汤可做补药,张仲景认为药就是药,所以张仲景的处方,大多开的是「药」,因为人的「阴阳」是平衡的,「阴」不足的时候,不用滋「阴」要壮「阳」,阳一壮就把「阴」拉起来了,「阳」不足的时候,也是要壮「阳」的。所以张仲景都是在「阳」上面治疗,不管病在哪里,开的大多是用阳药。
二二、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061430
厚朴、杏仁的量和桂枝一样就可以了,杏仁可以加多,李子和杏子的果仁都可以用。喘家,就是本来就有咳嗽,喘包括咳,咳久就变喘。只要是主证是桂枝汤证,有咳嗽或气喘。就先想到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如果得到桂枝汤证,就是太阳中风、有恶风、有汗、头痛,开桂枝汤吃,结果病人喘气,咳得很厉害、就代表这人本来就是其它问题,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为什么这样?这病人的中焦素有湿热,这湿热是平常累积起来的、就像喝酒的人一样,不用「葛芩连汤」,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也可以。所以舌苔很黄就是很热,热就是发炎,舌苔很厚,口水很多黏黏的,就是湿,平常就有这种病的人,得到桂枝汤证的时候,桂枝汤喝下去。病人会喘,这时候的处方要同时开「去湿」、「去热」的药,有会喘就是肺有问题,所以这热一定是热在肺上面,咳嗽痰黄黄浓浓的,舌苔黄的,就是肺家太热了,这时候加「杏仁」,杏仁的功能在【本草】上写它可以去肺热,第二能够化痰,第三润肤,杏仁会使皮肤变得很光润,因为肺主皮毛,皮肤毛孔的润泽是靠肺来的,杏仁润肺,所以杏仁是很好的保养的药。去湿药「厚朴」,厚朴能去脾脏的湿,脾本身就主湿,脾有一定的湿度,湿太过了,用厚朴去收敛它。张仲景的意思就是,如果这人有桂枝汤证,吃了桂枝汤,桂枝汤证清除了,变成咳嗽有点气喘,再拿桂枝汤给他吃,里面加厚朴杏仁,就可以了。反过来说,如果有桂枝汤证还有气喘咳嗽,且咳黄痰,就吃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如果喝完酒回来,得到桂枝汤证,就是酒客病。于此可见仲景之治病,注重新病,其旧恙则兼及之而已。如果本身的旧病没发现症状就不管它,以新病为主,吃药后发起来了,就顺便治。所以有「主证」、「兼证」同时出现的时候,以「主证」为主就好了。
二三: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061550
吐家,没事会呕吐的人,常常会恶心呕吐的, 肠胃不好,没事吃完东西会呕酸的人,不要开桂枝汤,因为吐家可能是胃破了,桂枝汤一下去,桂枝芍药发阳的力量很强,血液循环会加速,本来只是胃溃疡的小洞,变成大洞,就吐血出来了,所以桂枝汤不要吃。有胃癌、胃溃疡者,其平素会有胃痛欲吐之证,所以没事胃隐隐作痛、恶心想吐的人要小心注意,不要给桂枝汤。
二四:「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061700
这些都是桂枝汤的变证,如果开药量太过,或喝太急,应该二小时后才喝第二剂,造成汗流太多止不住,汗一直往外流,这病人有恶风,因为表虚,毛孔都开着,小便难,小便少了,因为水都被汗排掉了,所以病人脱水,津液不够了,造成四肢微急,因为四肢都靠水份血液来营养它,一旦不足,就会有抽筋的现象,所以难以屈伸者,这时就用「桂枝加附子汤」。
附子就是「玄武」,这里的附子是「炮附子」,附子本身是在中药里最黑最咸的药,附子是乌头的根,平常三年采收的就叫做附子,附子是非常阳热的药,所以叫附子为「玄武」,附子入肾,生附,就是附子采收后,用明矾泡一下、晒干就入药;附子有毒,因为附子的表皮上黑黑的毛会黏在气管,造成一直咳,所以要刮皮,或用棉布包住。「生附子」是通经温里寒的,此经指的是全身的血脉神经的经,一吃下去,全身的血脉神经都会打通。「炮附子」专门温肾阳的,肾阳不足,小便就会很清白、腰酸、遗精、脸色白黄得很虚弱。肾阴不足,就是肾水不够,精子就不是很好,肾和膀胱相表里,膀胱经是人身体中主「表」的最大的一条经脉,所以炮附子除了温肾阳还能固表,所以一吃下去,皮肤毛孔马上收起来,一滴汗都不流出去,汗会马上止掉。但是单吃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须加在桂枝汤中,靠桂枝的力量把炮附子带到皮肤表面,才能发挥固表的作用。
破八片大约三钱,这是救逆的,平常两钱就够了,像十岁小孩五分就够了。炮附子就是生附子皮剥掉切片,直接在铁锅上面干炒。
二四条这人就是发汗太过了,表里两虚,汗流不止恶风,就是表虚了,小便难,四肢微急,就是里也虚了,这时可用桂枝汤加附子。
临床上有一种情形,从北方寒冷地区来的病人,天生毛孔腠理比较密实,结果开了麻黄汤给他,他不会发汗,一直在小便,这个时候我们不必硬要发汗。
桂枝加附子汤方:061830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适寒温。等温了再服,若一服汗止,停后服,吃完一服后,汗停了就不要再喝了。
二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062240
张仲景说「太阳病」就是「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证, 发表就好了,如果医生开错了,开成攻下的药,造成病人脉促,胸满者,促脉就是搏动数时一止,就是一下跳得很快,突然没了,脉摸不到,过一下又回来了,胸满,因为攻下的药一下去,身上的血大量往下走,往腹腔走,回流的力量会增强,一回流到心脏的时候,第一个会胸满,就是心脏有胀满的感觉。为什么脉促,因为下去的速度很快。而心脏的血来不及喷,下面的血已经走了,这时候中间有间歇性的停下来,所以脉会跳跳跳很快,突然停一下,遇到这种情形,病人桂枝汤证还在,就把桂枝汤的芍药拿掉,否则静脉流回来的太快了,心脏喷出去的力量不够,所以桂枝去芍药汤,用桂枝加强心脏喷出的力量,拿掉芍药让血回来慢点,整个平缓下来。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如果病人除了刚刚的现象还有点怕冷,怕冷代表阳虚了,阳就是人身上的活动力,新陈代谢的力量、生命力,这恶寒,是从里面冷出来的,病人身体里面一阵一阵冷,就是心阳虚了,因为攻下,津液伤太多了,这时候加些附子下去、补心阳的药,所以心脏病的药里面绝没有芍药,只要有胸满的症状,张仲景一律去白芍。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右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恶寒止,停后服。
若一服恶塞止。停后服,吃完一服后,恶寒停了就不用喝了。
脉法:
一、胃:病人的脉摸上去,如何知道病人的胃气,就是消化系统好不好,正常的脉一息四至,代表有胃脉,不管摸到表面或骨边胃脉都是要一息四至,像癌症的病人脉一息九下十下,急数壮热,就是胃气没了,所以第一要有胃脉。
二、神:就是脉弹起来要有力,脉管是中空的,摸下去弹起来要有力量,摸脉的表面上就是摸「气」,摸脉就像摸水管,要压压看,摸到脉里面就是知道血足不足,如果摸到芤脉,感觉就像摸葱,扁扁的中空的,就是贫血了,所以脉的弹性就是「神」。
三、根:摸脉的时候,寸脉关脉都没了,尺脉还有一点点,就还有救,病人还不会死。
正常的脉,要常年的一息四至,冬天,如果摸到弦脉,而且是一息六至,肝有问题,弦脉多胃脉少,就是肝有问题,如果摸到毛脉,轻飘飘的轻按才有,重按就找不到了,像羽毛一样,肺有问题了。如果摸到洪脉,很洪大速度很快,或一息二三至,心脏没有力了,心脏有问题的时候,寸关尺的脉会变得很洪,脉形变得很大,但是如果是夏天摸到洪脉,且一息四至就是正常的。
如果摸肾脏的脉,它是沉脉,结果春夏秋冬都沉在骨边,如果跳的速度很缓,表示已经没有胃气了,如果一息四至,代表肾脏功能很好。如果一息六七下,肾脏有问题了,肾结石,尿毒…。
二六:「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062750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得到一段时间以后,如疟状,就是忽冷忽热的现象,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又会怕冷,热比较多,寒比较少,就是这人的抵抗力比较强,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病人不呕,且大小便很正常,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言及病在刚开始的时候,所得的是太阳病,如果病进入少阳的时候,病人马上会产生呕,病进入阳明的时候,病人会便秘或燥渴。所以如果有呕。病就是进入少阳了,如果口渴,大便有问题了。就是进入阳明了。所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就是这个病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病还在太阳。一日二三度发,有的时候一天两三次发,突然发热,突然发冷,如果脉微缓者,「脉」慢慢缓下来了,本来脉是浮弱俱紧,现在一息四至,为欲愈也,表示这人快好了。望诊上可看眼睛的眼白,某一段开始黄,就是身体要恢复了,黄是脾胃的颜色,胃气回来了,只有一点点黄,就不用吃药,让他慢慢恢复;如果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脉跳的很弱,一息二三至,跳得很慢,代表身体的内脏功能消弱了,而且感到身体里面一阵阵冷出来,这是阴和阳都虚,身体虚掉了,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发汗、或攻下,或用吐的。
面色反有热色者,就是脸色发红发赤,这病还没有解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因为不能得汗出,所以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条说如果要用汗法的时候,一定要先确定病人有足够的津液,体力很够,才能去发汗,病人脉很微弱,代表病人津液都没了,本身身体很虚,再去发汗,他会更虚弱,面色反有热色者,还有热就是感冒还没完全去掉,代表还需要服药,为什么不能得小汗出,就是汗已经离开汗腺,但是还没离开皮肤表面,停在皮肤下方,风吹一吹,皮肤毛孔封到了,就开始痒了。所以洗完澡或平常没事,风吹皮肤会痒的,其实在痒的时候,发微汗就可以了。张仲景设计「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汤发汗的时候,不会把正常的津液发掉,只把皮肤下面的多余水排掉,所以会用到桂枝麻黄各半汤的,一定有发痒的现象,就是表汗没有发透,光用桂枝汤,力量达不到皮肤,这是就把麻黄拿出来了,所以是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时候我们也用发汗的方式来利尿,就好像用吸管吸水,一旦把上端放开,下端的水就流出来了。发汗的时候都是用热药,更热的药例如说硫磺,消水肿的力量更强。
麻黄又名「青龙」,麻黄在药房中,拿出来是一节一节细细的,像牙签一样,青色的,麻黄有节枝的,麻黄的节可以止汗,节要拿掉,麻黄的枝可以发汗,所以用于发汗的时候,要去节,像当归一样,当归的身补血,但是当归的须是破血的。所以怀孕的人吃当归身事补血,吃当归须是堕胎。
桂枝麻黄各半汤:070250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先煮麻黄一二沸,因为麻黄太强了,吃下去会阳亢,把上面的白沫去掉,上面的沫就是安非他命的来源,再把其它药加上去,现在不用先煮去上沫了,白水煮服,取微汗。
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就是分成三次喝。平常我们可以剂量加重一点,然后让病人用九碗水煮成三碗,如果是治疗表证,隔三小时一碗,第一碗还没发汗,才吃第二碗,依此类推。如果内科病,就早晚各一碗。然后第三碗隔天早上喝。
这是桂枝汤里面加两味药,麻黄和杏仁,桂枝比芍药多。桂枝三,芍药二。因为要加强心脏动脉喷出的力量,因为要发汗,麻黄和芍药的量是一样的。如果处方开给胖子桂枝用三钱,芍药两钱,麻黄两钱,麻黄和芍药的量相等,杏仁四五钱都无妨。
桂枝和芍药是一组,麻黄和杏仁是一组,麻黄入肺,在【本草】上写麻黄可以宣肺,麻黄一下去,肺的气管全部打开,肺是诸阳之会,所以心脏的力量会加强,因此麻黄有兴奋剂的作用。
为什么加杏仁,麻黄宣肺,因为肺主皮毛,所以麻黄下去直到毛孔,毛孔打开的动能是靠肺。
如果光用麻黄没有杏仁,肺会干掉,太热, 所以加杏仁把不足的津液补足。桂枝汤是解肌的,入脾脏的,入肠胃的,所以加生姜大枣来补津液,作为后援部队, 所以皮肤没事会痒的人,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会微微的发汗。如果反着开,麻黄重,桂枝少,汗会大量出去。
有没有汗,在治病的时候很重要,例如治疗肾脏病,我们由五行知道,必须先治心火、再治肺金,肾脏的功能就会渐渐恢复,汗为心之液,由能否正常流汗,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好了没有,所以肾脏出问题的人,因为影响到心脏,所以再怎么走路、天气热的时候,也不会流汗。
二七:「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071000
如果太阳病,开桂枝汤吃,没好,结果病人反成烦躁,先刺「风池」、「风府」, 再给桂枝汤就好了。为什么会烦躁?因为病人本身就是虚的,虚在心脏,吃了桂枝汤之后,桂枝是发表的,结果发表的力量不够,就停在这地方,头是诸阳之会,所有的阳都会在头部,身上所有的阳气、动能出来的时候、一定先给头部,到头部之后,才会灌到四肢上去,到头部的力量不够,就停在胸口,扎「风池」、「风府」,就是通关活络,让它能通上去、让桂枝汤能发表。
汤剂内服,每见有烦、或闷、或眩、或惊惕、寒战等现象,有两种情形:一、为药不对症而引起之变病。二、为服药而起之「瞑眩」现象。所谓药石不「瞑眩」,厥疾不瘳,此种「瞑眩」症状,为正邪相争之现象,药证相合。所以如果处方开得好,药吃下去,头不「瞑眩」,病不会好的,感冒,吃完药,胃气大多在白天恢复,如果是阴证,病人「瞑眩」的时候,大多在晚上半夜的时候,半夜胃气恢复,「瞑眩」就像针灸引起的「晕针」,这种状况出现时,表示一次就好了。
二八: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071200
服了桂枝汤之后,没有流汗,脉反而洪大的,这就是桂枝汤的力量不够, 病人心脏的力量不够,要发发不出来,力量发不到肌表,还在胸腔里面,脉管变大,血一直往外冲,遇到这种病人再给他桂枝汤吃,如果出现如疟,就是忽冷忽热的现象,就是风寒都有了,桂枝汤证是不会有忽冷忽热的现象,桂枝汤的症状是有汗、恶风、头痛、日再发者,一天发一次的,汗出必解,这时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如何区分:
如果病人发热发冷的时候差下多,发热一个小时完就开始发冷一个小时,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如果病人发热的时候比较多,发冷的时候比较少,代表病人的元阳很足(免疫系统足),这时桂枝加重,麻黄减少,所以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三,芍药二,麻黄一。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071420
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去皮尖及双仁,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劈;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
二九:服「桂枝汤」, 大汗出后, 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071530
服桂枝汤以后,病人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就是由太阳证进入阳明了,病人原是桂枝汤证,喝第一碗时,就好了,结果把剩余的药都喝了,可能炙甘草、生姜、大枣剂量不够,造成津液丧失了,也就是服用桂枝汤过量,产生之后遗症;也可能是病人太晚喝桂枝汤来发汗,结果病邪进入阳明而化热,或是病人来找你的时候,已经快要进入阳明了,所以喝完桂枝汤,就转成白虎汤证。桂枝汤利用肠胃的津液来发汗,因为里面已经用炙甘草、生姜、大枣来补肠胃中的津液,因此不会使体内津液耗损而产生白虎汤证;但是如果是服用麻黄汤过量,或麻黄汤中的杏仁不够,使得肺中津液不足,就比较容易转化成白虎汤证。
阳明证分「经热」和「腑热」,经是血脉神经,腑是肠胃消化系统,如果力量过强于是发汗发太多,造成血管里面的水不足了,便产生经热,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发汗的时候,把肠胃里面的津液都发掉了,造成大便干掉了,就是腑热,也就是「承气汤证」。
白虎汤的「白虎」就是「石膏」,石膏是清凉润肺,阳明经热的时候,用来退热的,病人病进入阳明后,病人显现的阳明症状一定是「但热不寒」,持续的发烧,不会有冷的现象,不管是经热或是腑热,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下午三点到五点,病人开始发壮热,看舌苔黄黄黑黑的,整个嘴巴干的、如果没有大便,就开承气汤,如果大便很好,就知道腑里面没有热,热在血里面,就用白虎汤,所以血里面的水不够的时候,用白虎汤去滋润。由于人身体的体热在血里面,所以手术失血的时候或大量失血的人,会发冷栗,一般状况,如果发烧、嘴唇干裂,白虎汤就好了,烧就退了。
大汗、大烦渴、脉洪大,方书称为「阳明经病」;谓「阳明」主里,「阳明病」即主病在里,且主实热。故以「白虎汤」清高热为主治,加「人参」防心脏之衰弱,补助津液之消耗。「阳明病」有「经证」,有「腑证」。经证者,热在神经血液二系,肠胃未结实。经证以「白虎汤」为主方,本条是也。腑证者,病在肠已结实,则以「承气」为主剂。
白虎加人参汤方:072140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里,甘草三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二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知母在在【本草】上写是除烦止渴生津,因为白虎汤证的病人,嘴巴很渴,血里面的水不足的时候,喝水都没用的,这时候用知母来除烦,胸腔里面没有水气的时候,肺就像云,一旦云没了,太阳直射,当然烦,这时肺整个干的,口会很渴,想喝冰水,喝下去的水一下就干了,根本来不及,白虎汤吃下去的时候,有个特殊的现象,烧一退的时候,病人也是流汗,这汗是把病人的病毒排出来的。
石膏是非常辛寒的药,寒凉的药一吃下去,马上进入血脉,把血的温度下降下来,当病人怕热、壮热、高热的时候,用到白虎汤时,石膏就是至少一两以上。【本草】石膏微辛而寒,于清热中,具有散热之性,为退热之专品,惟宜生用。
炙甘草主要是健脾健胃,当脾阳不足的时候,就是脾脏的蠕动太慢,压迫到胃,胃口就没了,炙甘草能让脾阳恢复的很快。甘草清热消炎滋液。
粳米就是平常用的糯米,最主要是为了取它的黏液,肺上面有很多肺泡,在壮热的时候,整个干掉了,取粳米的黏液来保护它,让它清凉下来,肺的津液靠粳米补足,肠胃的津液靠红枣、人参。粳米、甘草滋润各组织之黏膜。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四味合用成为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之专剂。
张仲景在用人参时,都是肠胃不好的时候,所以人参是最好恢复肠胃功能的药,人参很贵,可用党参、花旗参取代,现在的高丽参不纯,是浇硫磺长大的,张仲景用的是野参,【本草】写人参是甘苦微寒,味道一点甘一点苦一点寒,人参是比较凉的药,所以白虎人参汤是生津止渴的专剂。有一种糖尿病,渴饮千杯不能止渴就是白虎人参汤证。所以上消糖尿病用白虎人参汤,所以大汗、大烦渴、脉洪大,方书称为「阳明经病」;谓「阳明」主里,「阳明病」即主病在里,且主实热。故以「白虎汤」清高热为主治,加「人参」防心脏之衰弱,补助津液之消耗,当小肠火足够,将大肠里的水气化上去到肺,才能够生津止渴,否则光是喝很多水不够的,这就是人参与粳米的作用。病人发高烧的时候,但热不寒,大便正常,我们用白虎汤退烧,不用人参。
石膏胖子五到六钱,重用的时候用到一两以上,石膏若用五钱,知母用三钱。粳米一汤匙,也就是两三钱就可以,因为有粳米,所以白虎汤容易酸坏,所以一次开的份量,三碗熬一碗,每次喝每次熬,人参一二钱即可,党参可用到五六钱。
北派有个说法:「麻不过三,桂不过五」,那是以前的药,以前的药很纯,现在的药都不纯了,所以有的时候麻黄会开到五六钱。
麻黄是青龙,石膏是白虎,附子是玄武,大枣是朱雀,容后详述。
三十:「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躁,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072730
平常感冒不会有烦躁的现象,烦躁是因为肺里面太热, 肺藏魄,魄主静,所以肺阳很正常的时候人很静,过热的时候,魄就失守了,病人才会有烦躁的现象。一般肺很燥热的时候,给的处方就是石膏,石膏色白专门去肺热,肺热去掉以后,胸阳才能回头。而且这种烦躁的现象,都发生在半夜的时候,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表示病人有表证,脉微弱者,此无阳也,就是告诉你,小心点,张仲景在开处方,给病人发汗剂的时候,一定先检查病人有没有条件发汗,本来已经虚掉了,一发汗就更凶,如果病人有烦躁,脉微弱,就代表里面虚掉了,也就是津液不足了,就是因为津液不足,所以病人才会肺过热。肠胃的津液,土生金,津液就像云雾一样排到肺上面,当津液少了,摸到的脉就会变的微弱。阳的作用在于固守阴,阳气要固而密,阴才会停在里面,如果阳不足,又发汗,阳会丧失更多,会汗出过度。
人的胃气不动,正常的脉一息四至,代表胃气很足,如果脉一息二三至,脉很弱,代表胃的功能没有了。代表肠里面的津液没了,上面的肺像太阳一样很热,很燥热,这就是无阳,不可以发汗,在给病人发汗的时候,先看看舌头,很干燥的就不可以发汗,舌头的津液就是从肺上面来的,此条辨就是病人里虚的状况,津液不够,又有表证的时候,就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变方。杏仁换石膏,「桂枝二越婢一汤」是麻黄和石膏在并用,石膏能清肺热,让上焦虚热降下来,所以不会发汗。临床上看,会用到「桂枝二越婢一汤」的,还有一种情形,忧能伤肺,心胸很狭窄,怕死,烦躁,嘴巴干的,查又查不出病来,因为心里有病,所以一种是外表看到运动过量或津液丧失掉了而无阳,一种是心里胡思乱想的人。
「桂枝二越婢一汤」前面是桂枝汤,麻黄少用些,桂枝用三,麻黄就不超过二。石膏可多用些,能去肺热,这里的烦躁最主要是脾土不生金,所以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可以解肌健脾阳,因为他的脾湿不够,所以病人如果津液不足,病人有表证,就可考虑「桂枝二越婢一汤」。病人情绪烦躁,半夜不能睡觉,胡思乱想,就是标准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080030
桂枝十八铢去皮,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劈,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碎,绵囊;右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三一: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080720
服了桂枝汤后,或桂枝汤喝完后又攻下,病人仍头项强痛,一阵一阵的发热, 没有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张仲景讲的心下满和胸满不一样,胸满就是胸部胀满的时候,指的是整个胸,静脉流回心脏的速度太快了,所以桂枝汤把芍药拿掉,所以有胸满要去芍药。心下满,张仲景讲的是心的下方,就是胃,胃里面难过,感觉胃不舒服,胃里面胀胀满满的。此三一条就是桂枝汤的变证。
平常人吃桂枝汤,吃下去就好了,有一种人不会好,就是他本身有中湿的人,中焦的地方太湿了,脾主湿,脾在胃左侧,脾整个都是湿,白白的津液都存在脾脏里面,中湿太盛的时候,脾脏会没有蠕动且撑大,胃一蠕动就顶到脾,所以病人就会心下满,感觉到胃胀的现象,实际胃没问题、是胃的蠕动过不去,被脾脏压到了,这脾湿是素有的,平常舌苔又白又厚,或是肚子比较大、或是大便比较黏稠,就是中湿。正常的舌苔是薄白的,桂枝汤里面没有去湿的药,张仲景对中湿的病人,一定是利小便。为什么加白朮?白朮这药就是中药里面专门去湿的药,而且还专门去中湿,所以在【本草】写白朮是燥剂,所以白朮放着,一下就变成硬硬的,湿就是黏液,糖尿病的病人,四肢末梢如果有破洞,就不会收口,西药都是用消炎的药,中医认为炎就是热,石膏、黄芩、黄连都是消炎的药,但是在消炎的同时,还加了去湿的药,伤口流出来的脓,黏黏稠稠的体液一直往外流,臭臭的,就是坏掉的湿。如果把去湿的药和消炎的药并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外科敷剂,西药只有去热没去湿,所以不会收口。身体的中湿在里面,不能用发汗发掉,所以小便利掉,白朮是燥剂,但是湿不会凭空不见丁,用白朮集中,然后加茯苓,茯苓就是利尿剂,茯苓专门健脾整胃、把中焦的水消导出来的药,所以茯苍白朮等量,胖子茯苓开六钱,白朮就开六钱,如果白朮开太多,就会太干了,如果茯苓开太多,会把正当的津液利掉了,所以白术茯苓都是等量在用的药。常常如果胃口不开,很可能是中湿太盛了,常常用茯苓白朮把湿用小便利出来,此方如果是去芍药留桂枝的话,若桂枝用太重,这湿就不是从小便排掉,而是从汗发掉的,结果会使湿往上走,脸会红得跟桃子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去桂枝而不是去芍药,因为此处方是要利小便,所以只要芍药就好了,因为芍药可以止腹痛。
茯苓和茯神,都是长在松树的正下面,只要树根有被山猪咬过的,它的下方就有茯苓,附在松树主根的是茯神,附在松树支根的是茯苓,很大黑黑的,剥开来里面白白的,好的茯苓切开来,里面可以看得到筋,拿到灯光下看,可以看到筋,茯苓用在消导利尿健脾的。茯神常常用在失眠睡不着、定心剂、宁心用的。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朮三两,大枣十二枚;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三二:「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得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081240
伤寒,脉浮起来,代表病在表,自己会流汗,就是太阳中风的现象,如果小便数,心烦,微恶寒,照说流汗流多了,小便应该不多,只是中风证,不会有心烦,但是现在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此条在说给病人桂枝汤时要小心,病人里面已经阴虚了,汗流出去,小便又流出去,津液一直在丧失掉,代表里虚已经很甚了,怎么知道里虚很甚,第一心烦,第二恶寒,体能一直在丧失,体温跟着在下降,病人会感觉到稍微怕冷,就好像失血一样,血水同源。实际上这个冷是里虚引起的,所以这微恶寒,病人感觉从里面冷出来的,这时候再用桂枝汤攻表,再发汗,津液会伤得更多,病人会更虚,如果这样,得之便厥,病人手脚冰冷,所以如果给病人喝桂枝汤,会手脚冰冷的,原来这病人本来就是阴虚的人,就是津液原本就不够的人,桂枝汤一发表,津液更不够了,所以得之便厥,咽中干,津液都没了,当然咽中干了,烦躁,胸阳也没了,吐逆,胃里面的津液都没了,会有反胃的现象,谵语,脚挛急,这时候知道里阳不够了,就以「甘草干姜汤」与之。
「甘草干姜汤」,就是误饮桂枝汤的时候,救急的处方,甘草、干姜这两味药专门是健脾阳的,马上让脾脏恢复功能,脾脏的阴虚掉了,阴就是脏,虚掉就是没有力了,无津液,功能衰退,所以就是脾脏蠕动变缓,因为脾主四肢,这时候会手脚冰冷。肠的津液不足,利用炙甘草,甘草被蜂蜜炙过以后,就变成厚味带着苦味,除了会把肠的津液补足以外,也能够入心,甘草、干姜这两味药非常的阳性,干姜和生姜是一样的东西,生姜的水去掉后就是干姜了,甘草、干姜的比例是二比一,平常干姜开二钱就已经很重了,严重的时候,用到四五钱都可以,干姜很热是温中的药,可以强化肺阳,炙甘草用两倍,是为了把肠的津液补足,炙甘草的蜂蜜的黏液,会把津液补足,肺就不会那么燥热,因此这两味药可以强心、强肺、健脾阳。若厥愈,足温者,足温而已,并不代表脚的功能回来,所以脚还会有挛急,这是因为桂枝汤津液发太多了,人的肌肉、筋都是要靠津液来供养的,「甘草干姜汤」恢复脾阳,热就会传到肌肉上,可是津液还下足,所以肌肉还有挛急的现象,有点抽筋的现象,脚没办法踩在地上,这时候用「芍药甘草汤」,当然这甘草也是用炙甘草。
平常用的时候,炙甘草用二两,芍药用一两,此「芍药甘草汤」又名「去杖汤」,为什么?老太太拄着拐杖走,喝了「芍药甘草汤」拐杖就丢了,马上会走路了,为什么?因为芍药可以让阴,就是静脉的血流回心脏的速度很快,炙甘草可以健心阳,因为炙甘草让脾旺起来,土生金,就是进入肺,所以炙甘草可以壮胸阳,让心肺功能加强,如果有静脉瘤,可以大剂的吃,如果吃药后有头晕现象,是瞑眩反应,表示药很对症,效果会很好,很严重的用二两都可以,用汤剂比较好。药行有白芍赤芍两种,严格讲两种的功能差不多,大多开白芍来用。双脚离心脏最远, 如果脚是冰冷的,就是制造血管中瘀血块的主因,因此我们看脚是热的,心血管中瘀血块就会被化掉。用芍药甘草汤可以让脚热起来,也就是可以去除心血管中的瘀血块,加上附子更好,已经靠热药就把瘀血去掉了,不一定都靠活血化瘀的药。如果只有手脚末端冷,那么瘀血块不会制造得很快,所以有人手脚冰冷了很久,也还没有发心脏病;如果到了四逆的情形,也就是冶到手肘、膝盖,那么瘀血块就制造得很快,就会造成心脏病。我们也可以由手脚冷的情况,来判断病情的进步与否。如果每个人都晓得这种判断的准则,就可以预防心脏病的发生;靠西医的仪器是没有用的,等到仪器检查出来,病人已经死在仪器上面。
如果当初开「桂枝汤加附子」就没有此后遗症,没注意到而造成,因为病人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病人阳虚的时候,自汗很多,明明是桂枝汤证,这时候应开桂枝汤加附子,有阳虚时应固表让津液不发掉。因为津液不够,大便就干在里面,通常食物停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地方,食物磨碎后,本来要顺着津液下去,可是津液被桂枝汤发掉了,结果就和胃壁缠在一起了,胃壁没有黏液,当胃里面的水没了,臭气就往上跑,顺着血液跑到脑里,谵语,就是胡说八道,遇到这种情形,就给他吃「调胃承气汤」,为什么叫「调胃承气汤」,胃把它当成肠,「调胃承气汤」就是可以把小肠最上面的食物清出来,病人胸满谵语的时候,压病人胃的下方肚脐的上方,大约是「下脘」、「建里」的地方顶在这,压会痛,就是实,就可以攻,这时候给他一点「调胃承气汤」就好了。大黄在中药里是属于通便剂,是『去实』用的,芒硝,性味咸而苦寒,是『攻坚』用的,如果光用大黄,会硬把它拉出来,病人会很难过,会里急后重,排得胃很难过,因为胃里面没有津液,胃会痛,所以先加些甘草下去和解,因为甘草解毒,把壤的排掉,好的留下,然后用大黄消导下来,食物有硬块的,用芒硝打散掉,所以芒硝生用,芒硝放在碗里,煮完后,汤冲下去,这样最强,如果要稍微缓些,把芒硝倒到汤剂里,和一和马上关火,如果没甘草,只有大黄芒硝,一吃下去,速度太快,药还没吃完,已经要跑厕所了,所以用甘草让它慢一点。大小承气汤没有用甘草,就是取它的快速。临床上看到皮肤红疹,舌苔黄黄的,大便不是很好,但是还有大便,摸胃下,会痛,就是食物堵在中焦,食物产生的浊气上到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肤发斑,所以误食桂枝汤的时候,第一个救逆的方子就是「甘草干姜汤」,第二就是「芍药甘草汤」,第三个是调整胃气的,就是「调胃承气汤」,调胃的意思就是把中焦清理干净,让上下可以调和,让病人重新再吃新的食物,再去治疗。
仲景立法,凡表证兼有里证之虚寒者,必先温其里而后攻表,就是如果有表证兼有里面虚寒的人,一定要先温里再攻表,如果里证是实的,就可以先攻表再攻里,如果里证是虚的,先把里寒温起来,再去解表,如果病人身体素虚,体力津液不足的时候,不能用桂枝汤发表,因为津液不够,这时候先把里阳壮起来,再去解表,像炮附子就是壮里阳的药。温里阳的「四逆汤」,攻表的「桂枝汤」,表里两治的「桂枝汤加附子」。阴虚还有很多望诊可以看,譬如,舌头伸出来,肥肥厚厚的,舌头越肥越厚,身体就越虚。虚到命危时,舌头会像气泡一样,遇到这种现象时,不要马上开「桂枝汤」。
三三: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091000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就是重发汗后再加烧针的, 烧针就是燔针,冰天雪地、冻疮、关节的地方坏死掉的时候,把针烧的通红,从「阳陵泉」对「阴陵泉」刺下去,可以把骨头救回来,就是燔针术,所以燔针术刺完后,身上一个洞一个洞的。还有去脓疡的时候,也会用到烧针,在针灸中已经教过。为什么叫「四逆汤」,手脚都冰冷掉,到了手肘、膝盖就是四逆,体温急速下降,或失血过多的时候,会造成手脚都冰冷掉,所用到救逆的方子。
四种用四逆汤的外证:
一、骨节身体疼痛。
二、四肢厥逆,手脚冰冷。
三、小便清利,白白的没有颜色温度。
四、下利清谷,吃到什么就拉什么,肠胃完全不会吸收,没有蠕动。
炙甘草、干姜,针对脾阳,生附子对肾阳,所以四逆汤在用的时候,脾阳肾阳能够恢复,先天之本再加上后天之本,就能恢复他的生机,所以肾阳不足的时候,精排出来很冷,生附子下去可以壮他的天癸水,使天癸水很热,对妇科也很好。生附子在这里用,完全在壮肾阳,实际上生附子下去的时候,心脏的力量就会跳起来,为什么前条不加生附子,因为肾阳还很足。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干姜就是生姜炒干,或生姜晒干后再炒过,炙甘草在这里可以壮胸阳,胸阳包括肺和心脏都能壮起来,肺的功能一恢复,就能将津液运到四肢,「甘草干姜汤」也是吐血的神剂,大量吐出血的时候,就开阳药,就是很热的药,就是「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又名「二神汤」,中医的观念脾胃的功能一恢复,血会回到经络里面来,现在外面的医生,以为吐血是热,开寒凉的药,犀角、生地、菊花下去,病人吐得更厉害,胃穿孔、胃溃疡、会胃吐血的,都是胃家素有寒证的,所以用热药,就是「甘草干姜汤」。
【直指方】曰:「甘草干姜汤」治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行气归元,无力收约其血。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甘草四两炙;右二味,咀,以水三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又名「去杖汤」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芍药甘草汤」可以止腹痛,痛代表有东西堵到,例:妇科的瘀血,还有肠子的表面有很多微血管,肠子的蠕动能源来自血,如果肠子上的血堵塞到了,这时候,肠子会套叠在一起,血液循环不好,病人会觉得绞痛。白芍破血,活血的力量很强。
【古今医统】曰:「芍药甘草汤」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腹痛。所以小孩没
事会肚子痛的,可用芍药甘草汤。
调胃承气汤方:090420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倪4],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大黄和炙甘草的比例是二比一,炙甘草不可以用太重,如果用太重,大黄和芒硝会停在肠胃里面不走,因为炙甘草把它固住了,芒硝是破瘀的,先把大黄和炙甘草煮过,再放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放在火上面滚一下就好了,芒硝化了就好,如果要药再强一点。芒硝开少些,用冲服的。芒硝在市面上买的时候、像盐巴。上牙是手阳明大肠经,下牙是足阳明胃经,所以上下牙都是阳明证,阳明讲的是消化系统,所以消化系统堵到的话,牙齿开始牙周病,牙龈红肿烂掉,如果牙龈红肿烂掉就是肠胃太热了,有大便,只是没有大小承气汤证,有调胃承气汤证,所以用调胃承气汤把上面的东西轻轻的清出来,一清出来就是消炎,所以大黄是消炎的药,芒硝是攻坚的药。大黄用酒洗,使其具有升提之性,就不会攻下得太快,把小肠大肠的东西都清光了就不好。
【活人书】曰:大抵发斑不可用表药,表虚里实者,若发汗开泄,则更斑烂,宜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证治准绳】曰:「破棺丹」治疔疮之气入腹而危者。有时候肠胃化脓了,梗在十二指肠的地方,调胃承气汤下去可解。
【玉机微义】曰:「调胃丸」止齿痛,血出不止,用调胃承气汤为末,作蜜丸服之。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痘疮,麻疹,瘫疽,疔毒,内攻冲心而大热谵语,躁烦闷乱,舌上燥裂,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绿色者宜此方。为什么大便绿色的,因为人身上的胆汁是绿色的,有时候小孩受到惊吓,肠胃就冻结住了,小肠不会蠕动,所以胆汁就往外流,这时候就用「调胃承气汤」。
四逆汤方:091150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咀,以水三升,微火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真正在救逆的时候,是用生附,霍乱、疟疾、上吐下泄都是四逆汤证。一颗生的附子,还没有晒干之前,大约五铙;晒干或烘干以后,大约三钱。生附于表面有纤维很多,必须用棉布包起来煮,纤维才不会刺激到喉咙。生附子专门去里寒,炮附子专治表虚。病人表虚而汗流不止,我们用炮附子,这时用生附子反而没用,因为生附子不走表。如果是开刀或意外车祸,病人失血过多而且怕冷,有里寒的时候,我们用生附子让阳气回头。喝到生附子,嘴唇舌头会麻,虽然是一种中毒现象,但是因为病人需要这个药,所以病人觉得很舒服。四逆汤又称为『回阳汤』,麻黄汤称为『返魂汤』。
东涧翁曰:本方治四肢厥逆,身体疼痛,下利清谷,或小便清利者。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于此方中加「乌梅」、「蜀椒」,名「温中汤」,治虫蚘厥。经方很多治疗打虫的药,乌梅、蜀椒都是,蜀椒就是花椒巴椒,蜀椒取开口的才没有毒。
【医林集要】曰:「干姜附子汤」治伤寒阴证,唇青面黑,身背强痛,四肢厥冷及诸虚沉寒,这就是溺水,在水里面昏迷了,救溺的时候,扎「公孙」、「内关」、「中脘」,然俊趴过来,扎「会阴」,让心脏跳起来,水排出来了,可是体温(四聖注:這裡缺内容。)
附注:
生附子如何泡?拿十比一的明矾,用冷水泡附子和明矾,泡一晚后,上面的盐跑出来,水变成黑的,附子又黑又咸,咸入肾,黑也入肾,泡完一次后把残渣冲掉,换水再泡第二次、明矾没了再加,小心明矾会切手,泡三次,附于表皮的黑油都出来后再「晾干」,晒到干掉,约五天就可以了。这就是「生附」,生附去皮后切片,放在铁锅上干炒,就是「炮附」。
三四: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项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091750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 大则为虚 风则生温热 虚则两胫挛 病证象「桂枝」;因未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病可愈。
问:看起来像桂枝汤证,按法治之而增,结果四肢冰冷, 咽中干,两胫抽筋而谵语,张仲景说:夜半手足当温,两脚伸直,后如师言,为什么?张仲景说: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浮在表面上代表风寒感冒进来了,大则为虚,脉应该是缓脉,结果脉却很大,人虚掉了,脉很细是虚,很大也是虚,脉形变的很粗大,就是血虚掉了,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因为血不够了,病证像桂枝,因为没有加附子在桂枝汤,增加桂枝,结果汗出亡阳,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病可愈。
三五:「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092140
张仲景在太阳篇出了三个代表方,第一是桂枝汤, 第二是葛根汤,第三是麻黄汤,为什么会有葛根汤证,所谓的中风,中寒,平常中风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的,中了风或许都不知道,摸脉才知道的,因为风吹的很舒服的。中寒的时候有感觉,有警戒心的时候,就是麻黄汤证了。当中风的时候,恰逢汗流很多,津液都伤掉了,就变成葛根汤证了,所以葛根汤可以说是温病的方子,因为只有南方比较热,才会大量流汗,津液才会伤到,这时候感冒的话,项背强几几,人背后是太阳经,几几像鸟羽毛竖起来,背后太阳经整个冰冷的,可以刮痧,或葛根汤就可以了,葛根汤的症状就是无汗,恶风,因为是中风,所以风吹的很难过。或是用桂枝汤,桂枝汤加一些麻黄再加葛根,称之为葛根汤,这时候重用葛根。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馀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葛根是桂枝的两倍,处方的时候葛根用四钱,麻黄用三钱,桂枝用二钱,芍药用二钱,以下是桂枝汤的方子。为什么用葛根汤?因为桂枝汤的时候,本身没有失掉很多津液,体能很好,葛根汤的时候,表就很虚了,尤其是小孩子,常常跑来跑去,汗流很多,风一吹,就得了葛根汤证,因为他在运动的时候,毛孔开着的,汗就流出去了,流汗的同时,滤过性病毒进来,一进来就很深了,刚开始从背后进来,造成部份的水已离开汗腺但又不出毛孔,所以项强,水渗在肌肉里面,会很痛,所以背部强硬。原本津液就不够了,如果光靠桂枝汤把肠的津液发表发出来,困为津液不够,力量会不够,这时候重用葛根,葛根原本就是提升津液的,把水份发散到皮肤表面上来,为什么加麻黄?麻黄用的比葛根少,不能太多,皮肤表面没有汗,代表有中寒的现象,如果有汗,光是桂枝加葛根就可以了,没有汗,就是被表寒束到了,要发表发出来,但是光靠桂枝没力量,这时候加麻黄在桂枝上面。
张仲景在写处方的时候,先写葛根,麻黄,桂枝,麻黄走表,很轻。张仲景在用麻黄的时候,一定先把麻黄煮一下,白沫拿掉再用,如果不先煮一下,麻黄的性轻而且性往上升,它一下子就进入脑部,就是安非他命,所以先煮一下,把它的「轻」去掉,让它不要走太快,光吃麻黄不会走到皮肤表面,所以单味吃麻黄,不会流汗的,要靠桂枝把它推到肌肉,然后麻黄再到皮肤表面,把病毒排出体外。葛根是升水的,感冒喉咙痛,咽干,就是葛根汤证,葛根是生津止渴的,所以重用葛根,葛根可以用到四钱,不需要喝粥,光靠葛根的力量就够了。肠胃因为有炙甘草、大枣,所以津液很足,葛根直接把津液从肠胃带到皮肤表面去,到头上、喉咙去了。
葛根发散的力量很强,譬如小孩发「水痘」,水痘就是胎毒,小孩在妈妈的肚子里,喝了羊水,到大的时候会发水痘,发起来是一颗小小的一粒,表面上是一粒,结果小孩发高烧,小孩的肠胃的壁表面全部是一片水痘在上面,这就是胎毒,服葛根汤,葛根汤能把所有脏的水排到皮肤表面,喝了葛根汤后,小孩早上起来,会发的满脸全身都是水痘,但是小孩很有精神,不要刺破,让它慢慢消掉就好了,一剂就够了。
朮附汤,白朮附子等量,能够发痈脓,在身体里面的瘤,在很深的地方、在子宫或淋巴结里面,一直无法发到表面上,如果能发到皮肤表面,变成大的脓疮,像青春痘、疖子,把脓头去掉就好了,但是在很深的地方或在骨边出不来,就靠白朮附子。为什么加附子,因为深的地方一定接近骨边,所以加附子,附子壮里阳,把里面的脓疮往外推,白朮有干燥的作用,所以把葛根汤里面加这两味药下去的时候,可以发全身性的脓疮。须知如果身上的硬块表面上是平滑的,就没关系,粗糙的是癌,赤小豆当归散也称为排脓汤,那是排痔疮的脓,用法不一样,在金匮中会介绍。
举例来说,如果遇到一个病人,糖尿病足、脚上有伤口化脓,偏偏又得到葛根汤证,我们就要灵活运用,可以用葛根汤加上白朮附子排脓,因为在脚上,所以加重白芍,把脚的血液循环加速。经方是绝对处方,比例是黄金比例,运用之妙存乎—心。
【方机】曰:鼻渊、脑漏、鼻痈、鼻中息肉等之臭脓滴沥,或浊涕不止,不问香臭等,皆由同中郁毒之所致,脑漏尤为恶证,若不早治之,则或至不起,俱宜本方加「朮附汤」,痈疽初起,壮热憎寒,脉数者,以「葛根汤」发汗后,转以加「朮附汤」而促其酿脓,脓成者,速可刺破。
脑漏,肾主脑,鼻子不好的头定痛,这时候加强肾,让排脓的力量加强,所以加附子,加白朮。这样鼻黏膜就会越来越干。鼻涕如果说是黄、黏稠的,这是湿热,就改成加些黄芩等去热的药在里面。
三六:「太阳」舆「阳明」合病,必自下利[倪5],「葛根汤」主之。111900[倪6]
无汗、恶风、项背强、喉咙痛、咽干、口渴, 就是葛根汤证。「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也可以治疗下利,为什么叫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太阳代表「表」,阳明代表「里」,表被寒束到了,水到表面出不去,就回流,水出去再回来,温度就不够,水就到小肠,小肠是火,小肠本身不是受水的,水一到小肠就听到咕噜咕噜的拉出来了,中医叫作「热利」,病人的大便浓稠、散的、很臭,如果有表证又兼有了利,这时候也是葛根汤证,就是「太阳」、「阳明」并病。靠葛根把肠胃中的水拉上来,下利就止掉了,「葛根汤」为下利初起兼有表证之特效良方。这是一种治痢的方法;以后还会教到其它方式,例如和解的方法,还有利尿的方法等等。用葛根汤治疗表证兼有下利,有一种情况要注意,遇到中焦很湿热的人,舌苔黄而湿腻,用了葛根汤,结果脸都红起来,湿热都被升提上来了;所以素有中湿之人,喜欢吃油腻的东西,比较胖的人,应该加茯苓下去,让湿热从小便排出来。
治小儿惊风角弓反张,属于刚痉,就是小孩脑膜炎、昏迷、抽筋,这时候葛根汤重用到六七钱的,麻黄用四钱,桂枝用三钱,大剂的下去。
凡表里两病皆实者,当先解表而后治其里,如果表实里虚的时候,先解表再治里,临床上,有的时候一起用,有的时候病人已经三四天不大便了,又得到葛根汤证,一起攻出来没有关系。
后面我们会学到,太阳与少阳合病,就是用小柴胡汤;少阳与阳明合病,就是用大柴胡汤。
三七:「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但下利,而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002730
太阳与阳明合病,有下利的现象, 有呕吐的现象要加半夏。有呕吐的现象要加半夏。
【本草】写半夏止呕去水,所以半夏也是一种利尿剂,茯苓不能止呕,所以往往有水饮的时候,用半夏,呕吐的时候,半夏是很好的止呕的药,所以妇女妊娠呕吐的时候会用到半夏。临床上看状况,如果是葛根加半夏,是妇人怀孕得到这症状,半夏就要用到八钱一两的,顺便把害喜的恶心止掉。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所用的半夏是「生半夏」,因为半夏生用有毒,所以现在在药行买的都是「姜半夏」,所以如果开半夏,生姜就不用加了,生姜是解半夏毒的。生姜和半夏煮过后再晒干性就下一样了,生半夏在用的时候,可以治「至高」的水,水最高到脑积水,如果用姜半夏就没效了。因为医圣张仲景用的是生半夏,没有晒干的,我们买到的半夏是晒干的,所以我们不能参考他的剂量,一般来说,用干的生半夏三钱。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汤泡去黄汁,焙干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劈,生半夏[倪7]半斤洗[倪8];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不仅治合病之呕,平素有停饮〈胃内停水也〉,服本方,为什么有停饮?平常运动后,很口渴,拿水灌,一次两次没关系,多次后就会造成停饮,水灌太快,因为胃火来不及烧,水就停在胃中间,在胃胸中间的横膈膜上,就像海绵充满了水。
又云:「葛根汤」,动则害胃,往往食机不振、致恶心、呕吐等,故若胃不健全,有恶心,呕吐之倾向,或认为有胃内停水,则不宜单用「葛根汤」,而用「葛根汤」,「小半夏汤」合方之本方,可预防服「葛根汤」之弊。实际上葛根对胃没有影响的,是桂枝。
三八:「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未解也,「葛根黄芩黄连汤[倪9]」主之。120200
原本有桂枝表证,被医生攻下,或不小心吃坏肚子造成下利, 结果利下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末解也,也就是病人被攻下,血都往下跑,血往下力量很强,脉会跳得很快稍微停一下,这时葛根汤没用,要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有表证,误下,造成表邪,就是表面的病毒渗透到汗腺里,进入肠子,血往下走,病毒跟着下来,像阿米巴痢疾,可以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黄芩、黄连是非常寒凉的药,所以它能去热,热就是炎,所以也是消炎的药,黄芩黄连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外敷,如果皮肤破,可用黄芩黄连。如果化脓,可以加去湿的药,黄芩杀菌的力量很强,阿米巴痢疾的时候,大肠的壁都破洞了,下利都是血,下利久了人会脱水,所以用葛根升水,用炙甘草,把肠子的津液补足,用黄芩、黄连解毒,黄芩、黄连等量,小儿之痢疾炽热难用下剂之证多效。
表邪未陷者,重于解表,已陷而成为里热者,重于清里,本来是桂枝汤证,结果下利,这时候要重于清里,改成「葛芩连汤」,虚寒者为脉微无力,实热者为脉数有力,为什么摸到脉数?就是里面有东西堵到了,发炎了,病人会发烧。虚寒者舌苔淡白,实热者为舌红苔黄,实热者为舌苔黄的,黄的再进就红,再进就黑了,就是壮热了。虚寒者为下利不热,色黄淡,实热者下利热灼,色黄赤而臭热,肛门没有灼热的感觉,就是不热,实热的大便很臭,而且肛门有灼热的感觉。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苓三两,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阿米巴痢疾的时候,大剂的用,葛根可以用到六七钱,如果不大量的用葛根,病人下利不止会脱水,如果没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寒利可以灸肚脐,热利的时候针「曲池」、「合谷」、「天枢」、「关元」、「三阴交」。有临床上的案例西医所谓的肠病毒的案例,其实就是表邪下陷,到了肠子变成热利,所以有葛芩连汤证的时候,结果病人喝到葛芩连汤,病人觉得不苦,反而觉得很甜很好喝。
三九:「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倪10]而喘者,「麻黄汤」主之。120730
讲到「伤于寒」,就是「麻黄汤」证,又名「还魂汤」,为什么?就是人死了, 脉都没了,下「回阳九针」后,再灌「麻黄汤」下去,所以「麻黄汤」可以从阴间回到阳间,过去有很多伤寒重症,麻黄汤一下去,就救回来了。不需要用到大剂四逆汤,有些中医师用炮附子几百克去回阳救逆,实际上不需要,用麻黄汤就好。
张仲景这条辨没写脉证,一般来说,伤寒病在表,抵抗出来和病毒相抗,脉浮且紧,浮代表「表」,紧代表「寒」,所以麻黄汤证需解表发汗,如果只有脉浮紧才用麻黄汤,张仲景早就写在里面了,葛根汤、桂枝汤都有写,为什么麻黄汤没写,就是当遇到危急的时候,病人气息都快没了,照样可以用到麻黄汤。
病毒趁人身体改变的时候进来,人身上的热度,一直都在调节,汗发不出来的时候,就会发热,为什么头痛,免疫系统就是阳,阳会往上冲,而头是诸阳之会,所以会头痛。水到皮肤表面排不出去,这水就渗到肌肉,就感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全身关节都会痛,有时严重到像是被鞭打一样。为什么恶风?就是表寒,这种怕冷的程度,可以在夏天的车子里面,不开冷气,关上窗户,穿着大衣躲在里面。为什么无汗而喘,肺主皮毛,皮肤毛孔肺在管,现在皮肤毛孔被寒束到了,就是肺也受寒了,肺在身上的功能是布施津液到五脏六腑及全身上下,现在肺一受到寒,肺的津液散不出去,肺也被束到了,肺的呼吸自然受到影响,而有喘气的外证,所以得到麻黄汤证的人,可以说皮毛和肺俱闭,不能宣泄了。我们在问诊的十问里问到汗出情形,就是要知道他的肠胃系统、心脏功能、肾脏功能;例如说,心脏功能好,才能正常出汗,如果心脏功能不好,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出不了汗,一种是没事盗汗很多。肾脏有问题的人,也不会出汗。水肿的病人,治疗以后只要有汗,就不会有水肿。麻黄汤证不是疫病,不会传染的。一般来说,麻黄汤证是被冬天的寒气所伤,冬天的正气是寒气;但是现在的人可能吹冷气、或者是突然跳到游泳池中,只要伤于寒就可能出现麻黄汤证。
麻黄汤方[倪11]:121200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用三钱,杏仁等量用三钱,桂枝少些二钱,炙甘草再少些一钱。
伤寒论里面还有在少阴证的时候用到麻黄,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一般人认为吃了麻黄就会发汗,所以不能乱吃,所有的药典都讲麻黄会解表,而实际上在用的时候,麻黄是发阳的药,把阳气发出来,壮里阳用的,所以不只是太阳证可能用到麻黄,在少阴证与厥阴证都可能用到麻黄。经方的观念是,把「阳」强起来以后,「阴」就会自己回头,因此张仲景的观念是,当病人很虚弱的时候,我们用阳药恢复病人的胃气,病人自己会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然后自己痊愈,这才是真正恢复健康。
张仲景在用麻黄汤的时候,要让病人流汗并把病毒排出去,桂枝汤能解肌,所以桂枝汤是入脾脏的,而麻黄汤入肺的,把肺解表,所以如果麻黄汤的病人,开成桂枝汤,结果发汗发在肌肉上,还是发不到皮肤表面上的,结果病人会更增腻、更烦躁,所以麻黄汤里面为什么要有桂枝、甘草,就是利用桂枝、甘草,把麻黄先推到皮肤表面上,后面桂枝没力了,就靠麻黄了,用麻黄来解表发汗。如果没桂枝、甘草,麻黄就待在里面,所以少阴篇的第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就看不到桂枝、甘草,其因就是怕麻黄在皮肤表面发散太过,这时候用了麻黄不会发汗,这里麻黄是发阳的效果。加杏仁在里面,杏仁和麻黄是表里,如果只有麻黄、桂枝、甘草也会发汗,但是发完汗后,病人会大渴,所以加杏仁,杏仁润肺,把肺的津液补足,杏仁就像是麻黄的后备部队,所以麻黄汤用来解表解肺的,因为桂枝汤是利用肠胃的津液输送到表面去,而生姜、红枣是生肠的津液,所以桂枝汤用生姜、红枣。如果麻黄用生姜、红枣不用杏仁,结果肠的津液很足,肺干掉了。如果肺的病、气喘、咳嗽不用麻黄,就治不好的。所以张仲景治疗肺的时候,一定用麻黄,至于是肺发炎、肺积水另外再开了。
四十:「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122330
ー、太阳证的时候,寒水在背后是冰的,如果渗入肠间,引起下利,处方就是「葛芩连汤」。
二、水气侵入心下,就是胃’在胃的外面的淋巴上,病人会呕逆,处方「葛根加半夏汤」。
三、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处方「麻黄汤」。太阳有病,代表有表证,有寒束在身上。
阳明有病,就是热发散不出来,集中在胸,往上冲,冲到肺上,而肺又被束到,所以喘而胸满者,不
可下,绝对不可以攻里。如果「麻黄汤证」,表寒很厉害、怕冷,病人陈述很冷、全身骨节酸痛、没有汗,如果攻下就会结胸,要确定病人没表证,才可以攻里。如果感冒、有汗,往「桂枝汤」、「葛根汤」去想。如果感冒、无汗,就要想到「麻黄汤」,怕冷、关节酸痛,就是「麻黄汤」了。因为,「麻黄汤」很强,所以特别要注意病人可不可以开「麻黄汤」。
四一:「太阳病」, 十日已去, 脉浮细而嗜卧者, 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倪12]」,脉但浮者与「麻黄汤」。122620
太阳病,一段时间过了以后,脉浮细而嗜卧者,浮代表病还有一点点,但脉已经细下来了,就是没有那么强了,一般病人病情刚恢复的时候,会想睡一下,所以外已解也。如果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胸满胁痛为「少阳病」主证之一,此为「太阳」转入「少阳」之候,故用「少阳」主方「小柴胡汤」治之。如果脉还在表面,而且有胸满的现象,因为肺要舒张,可是还是被寒束到,所以再给「麻黄汤」。
四二、三:「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倪13],「大青龙汤[倪14]」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倪15],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倪16]122950
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实际就是麻黄汤的变证,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麻黄汤证」,而烦躁,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就是麻黄汤里面加了生姜、大枣、石膏。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一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两钱。麻黄和石膏组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 会把热往下导。为什么吃痲黄,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来?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和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脑褢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
凡是看到病人表寒里热的时候,就用「大青龙汤」,病人曰喉咙痒痒的,问病人有没有咳欧?有咳嗽,问口有没有渴?答有渴,问有没有痰,答有痰且痰黄黄浓浓的,黄浓就代表病人里面热,问会不会怕冷?答有,且有鼻塞的现象,所以这病人表是寒的里是热的,这热是肺热,所以用「大青龙汤」。
为什么喉咙会痒痒的,因为水喝到胃里面,正常的管道是水从胃的津液发散到肺,再到皮肤毛孔流汗流出去,有一天皮肤毛孔被寒束到了,这个水要回头,可是水不会回到胃中,水顺着三焦淋巴系统到胃的下方,这水气已经离开汗腺,但又不在胃中,也不在消化系统中,水在横膈膜中,一呼吸水气就往上冲,就痒痒的。肺里面太热了,舌苔会黄的,所以开石膏,把水往下导,小便排出去。「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分辨,如果咳嗽,胃口好不好?如果胃口很好,开「麻杏甘石汤」,咳嗽咳得都没胃口了,开「大青龙汤」,所以大青龙汤就是病人的肠胃已经伤到了。
所以平常肠胃很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麻杏甘石汤证」。平常肠胃不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大青龙汤证」。
科学中药的药粉,在真正危险的时候,整罐吃下去,也没用,因为汤者,荡也,熬汤剂的时候,可能一剂下去就好了,所以经方说「一剂知、二剂已」,指的是汤剂,因为汤的热力,所以下去的力量很强。
有一种状况不可以吃「大青龙汤」,就是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先不管什么症状,如果他的脉很微弱就是里虚了,「汗出」就是津液不够了 ,风吹得很难过,表示这人里面已经很冷了,石膏一下去,就更冷,本来津液就已经不够了,麻黄杏仁一发汗,这样津液就会伤的更多,这时会造成病人贫血,因为血水同源,结果病人的手脚会冰冷掉,所以如果很虚的人绝不可给「大青龙汤」,这病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是桂枝汤证,又因表虚里寒,所以应是「桂枝汤加附子」。
大青龙汤方:130600[倪17]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倪18]一服汗者,停后服。
石膏一般四到五钱,杏仁一般二钱多到五钱都没关系。标准的黄金比例是,麻黄用六钱,石膏用四钱,杏仁用二钱,那么杏仁加石膏等于麻黄的六钱,这样子就不会伤到津液。当然临床上要看病人的症状作加减,如果病人高烧与烦躁明显的时候,我们石膏可以用到一两,如果咳嗽频繁或痰多,就多加杏仁。
如果喝完「大青龙汤」,汗出太多,药开太过了或运动流汗太多,用「温粉」擦擦。如何预防发汗太过,就是慢慢喝大青龙汤,喝第一碗的时候,可以让病人先喝两口,看看如果没有什么感觉,再继续喝两口,慢慢地把第一碗喝完,感觉到快要发汗,就不要再喝,然后保暖帮助发汗。
温粉:牡蛎、龙骨(马骨)、糯米,三味磨粉等量。
临床上,气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龙汤」证,也就是寒喘;天气热才开始喘,天气冷就不喘,就是「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里热想出去出不去,外面的热进不来,被寒束到了,就是热喘。
大青龙汤是治疗疫病的药方,疫病就是气候不正常的情况下,例如春行冬令,所发生的流行传染病。现代的,只要是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相同,就是用大青龙汤,因为中医是同证同治。如果是四季分明,节气交替正常的时候,就不会用到大青龙汤;只会用到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等等。
四四:「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倪19]乍有轻时,无「少阴证[倪20]」者,「大青龙汤」主之。131430
少阴证的人,也会脉浮缓身重,少阴证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但欲寐, 脉浮缓就是外有表证,为什么但重,就是病人素有湿在中焦,湿在中焦,肌肉关节都会感到重重的,身重,就是四肢很重,就代表湿很盛,如果湿只在脾胃里面,用白朮茯苓,白朮是干燥剂,茯苓利尿,把湿从小便小掉,如果这湿除了在脾胃中间,还有在关节上面,也可以用「大青龙汤」,如果光开「桂枝汤」、「麻黄汤」,解表的力量太快了,表去了,这湿去不掉,用「大青龙汤」来发,就是得汗解,全身的湿,用汗解,把这湿导到小便太远了,直接皮肤出去比较快。所以大青龙汤除了治疗疫病,也治疗全身水肿沉重。如果单是中焦脾胃的湿,舌苔很白很稠很厚,用白朮茯苓,得小便解,平常白朮茯苓开等量,如果水比较多,就茯苓加重,如果湿比较多,就白朮加重。
四五:「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倪21]」主之。131600
「小青龙汤」是由麻黄、芍药、干姜、细辛、桂枝、半夏、甘草、五味子组成的, 细辛是一味非常热的药,细辛是有毒的,临床上,细辛只开一钱,细辛长得细细的一根,下面有很多根茎,用它的根部,细辛一根独阳往上走,所以很热。因为里寒很盛,所以开细辛和干姜,把里寒去掉,让里面温热起来,把水气去掉,心下有水气,往上冒,所以会喉咙痒。五味子药没有寒热,五味子是止咳的,所以【本草】写五味子润肺,有时咳得很厉害的时候,气管都会咳破,用五味子。有时候咳得太厉害,会呕,用半夏,半夏会降逆也可以去水,所以胸腔的水,半夏也可以去,半夏还可以化痰,所以半夏与五味子合起来就能化痰止咳,张仲景的半夏是生半夏,半夏洗完就入药,生半夏有毒,也就是靠这毒把水排掉,能解半夏的毒就靠生姜和干姜,所以干姜与半夏并用在里面。生姜是散胃中之寒,干姜是温中去肺中之寒。桂枝、芍药、甘草此三味药是从桂枝汤来的。
「小青龙汤」的用法,就是表寒里寒的时候用的,开「小青龙汤」的时候,表里双解,所以表面上可以看到「麻黄汤」证,「大小青龙汤」都可以看到咳嗽,而且都有痒咳,都有水气在里面。
「小青龙汤」,一种是本身素体虚寒的人,得到「麻黄汤」证的时候用的,还有一种,本来是「麻
黄汤」证的,没服用「麻黄汤」,而从「麻黄汤」证转成「小青龙汤」证,所以是「麻黄汤」证失治,而变成「大小青龙汤」证的,大或小则视病人身体的症状而变。
本来身体就是里寒的人,舌苔伸出来白白的,平常不会口渴,想喝热水,里面寒很盛,就代表水很多,水发散不掉,停在里面,自然不会口渴,小便白白的,里寒很盛的人,一得到「麻黄汤」证,就表寒里寒了,水停在里面,呼吸的时候,横膈膜会上下移动,水气跟着一阵一阵往上冲,往上冲就会痒,所以咳一咳,会比较舒服。「小青龙汤」吐出来的痰是白色的泡沬,「大青龙汤」吐出来的是黄色的浓稠的,所以服「小青龙汤」会使里寒和水从表及小便解掉,所以「小青龙汤」下去的时候,会发汗发很多,用炙甘草把汗回逆回来,肠胃功能的恢复,就靠细辛和干姜,所以病人吃了「小青龙汤」,好了以后会很饿,因为肠胃功能恢复了。
小青龙汤方:132020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倪22],加栝蒌根[倪23]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
若噫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半夏本身去水的,所以有渴的时候,不会用半夏,因为病人的水饮不是很重是表寒水多,里水比较少,这时候半夏就拿掉,这里的半夏半升,大约是三钱。栝蒌根和天花粉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药行卖,栝蒌根和天花粉是一样的,而实际天花粉是黄瓜的粉,真正的栝蒌根,就是栝蒌的根茎,栝蒌根能生津止渴;中药里面所有能够止渴的药,都是西医所谓降血糖的药,因为糖尿病的人会口渴。若微利,如果稍微下利,就是水跑到小肠里面去了,把麻黄拿掉,真正在用的是加芫花,就是十枣汤里面的芫花,用大约一克到二克。
若噫者,就是打嗝,人身上的水如果没排掉,就会停积在胸膈,停久了就变成饮,饮日久就变成痰,痰在胸膈就会恶心想打嗝,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把水利掉。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这是后人写的,实际喘的时候,不会把麻黄拿掉的。
了解方剂后,再看四五条,伤寒,表不解,代表还有表证,心下有水气,心下就是胃脘的地方,因为有水气,所以水气往上的时候,会有咳嗽的现象。为什么干呕?因为本身胃没问题,但是水饮隔在这,产生的反呕。发热而咳,咳的很痒,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有没有这些或都无所谓,只要有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这些现象「小青龙汤」都可以用。初期的肺稹水,当水气还没有盛的时候有三个汤方:刚开始积在皮肤表面的时候,肚脐以上积水用发汗,用「麻黄汤」下去把汗发掉。如果来不及,已经跑到里面,刚开始肺里面有一点积水的时候,咳得很厉害,这是「小青龙汤」证,到水积得很严重的时候,「小青龙汤」都来不及了 ,水已经积满,病人但坐不得卧,一躺下就咳,此即「十枣汤」证。
凡有咳嗽喘急,每逢寒暑辄发,吐痰沫而不得卧,喉中如结者,即为因心下有「水饮」,气喘的时候,天气冷就开始喘,这就是标准的「小青龙汤」证,因为人身上的温度和节气是搭配的,寒很盛的时候,就开始喘,这就是「小青龙汤」证。吐出来的痰,清清白白的,就是「小青龙汤」证,如果吐出来的是浓浓稠稠的,或黏稠胶痰状的,就是「大青龙汤」证。
四六:「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132830
所以小青龙汤证的病人,这时候有发热的现象,但是不会口渴, 表示里面水很多,肺里面有积水,水饮很多。小青龙汤用发汗的把水去掉后,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喝了小青龙汤会口渴的,就是水去掉了,常常病人呕吐或有什么病,病人吐掉或发汗发掉,病人开始口渴了,口渴就代表胃气回来了,自己会痊愈,病自已会好。这个观念我们也可以延伸到肾脏病的病人,肾脏病的病人,不流汗也不口渴,如果吃了药以后,结果会发汗也会口渴,就是里寒去掉了。
以上讲的是太阳证上篇。133000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宜速攻。[倪24]
中者,受病较久,邪气渐深,正气渐弱,宜攻兼扶。
末者,病已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宜扶正气。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
四七:「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140404
这条辨的意思在说:治病是以脉证为重,时间再久, 如果还是「桂枝汤」证,照样开「桂枝汤」,不是只有七天,病情不一样,所以北极的人和非洲的黑人得到感冒,开的药不一样,中医用症状来区分,来开药,像登革热刚开始时开「葛根汤」就好了。
可见本条在侧重外证未解这句,不论病之时日多少,苟无「里有虚寒」,槪与汗解,即里有实证热证,亦以汗解为先,此为仲师之心法。
四八:「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倪25]杏仁汤」主之。140440
平常太阳证的时候,一定是解表发汗,如果医生开错药攻下, 攻下的药一吃了以后,全身的感觉很明显,血整个往下走,如果是体力比较好的人,下去以后又会回来一下,结果病人感觉微喘,病人没有结胸,如有微喘,代表病还在表还没有解,攻下攻错了,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前面的酒客也是用厚朴来燥脾的湿,杏仁润肺润气。
如果伤寒感冒里寒表寒,又咳很久,检查没有「小青龙汤证」,也没有「大青龙汤证」,问怕不怕冷?不怕冷,也不怕热,风吹得很难过,有一点流汗,有咳嗽,「桂枝汤」没有讲咳嗽?有!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所以常常「小青龙」、「大青龙」还没有好的时候,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所以久咳不愈,小孩百日咳,「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就好了,因此「桂枝汤」证,本身又带有咳嗽的加「厚朴、杏仁」就好了。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桂技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四九:「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倪26]。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140830
太阳病,外证未解,就是还有表证,不可下也,千万不可攻下,下之为逆,医生的过失,欲解外者,「桂枝汤」。当医生在决定攻下的时候,就是知道病人肚子里面有干大便,才会攻下,攻下之前,看还有「桂枝汤」证,先不要攻下,怕下陷入胸,所以要先去解表,再去攻里。
五十:「太阳病」先发汗不解 而复下之 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须当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140930
如果刚开始「桂枝汤」,给病人发汗没有好,又误攻下,攻下了以后,病人脉还是浮的,代表「表证」还在,没有好。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病在表如果攻里,走错方向了,今脉浮,故知在外,须当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所以「桂枝汤」非常的好用。
五一:「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倪27],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141000
太阳病,脉浮紧这代表伤寒,无汗发热,身疼痛, 这就是太阳病的「麻黄汤证」,如果八九日后,表证还在,还是冷得要死,必要发病人的汗,开「麻黄汤」给他吃了以后,微除,稍微除了一点。开「麻黄汤」给病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医师的过失,一种是病人的过失,什么是医师的过失?
前面讲了,方子的剂量很重要,是「麻黄汤证」,开「麻黄汤」,病人吃下去发汗了,如果开太轻了,发汗的力量不够,微除,就是一点点除掉了,还有症状在里面,这是一种情形。还有就是医生的剂量开得很足,病人喝得不够,只喝了第一碗,这一种是病人的过失,就是剂量吃得不够,造成病人发烦,目暝,突然感到情绪暴躁,头有点昏花,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有这种状况是这病人本身体能很强,体能很强的人得到「麻黄汤证」,喝「麻黄汤」的剂量不够,但「麻黄汤」已经带动血的奔腾,已经把免疫系统带出一部份,结果阳气整个往上冲,血往上冲,冲到头部,结果昏弦,严重的血叛离经脉,造成流鼻血,汗和血是同源的,有的时候给病人发汗的药,一发汗烧就退烧了,还有时给病人发汗的药,结果病人流鼻血烧就退掉了,所以小孩子发烧,流鼻血烧就退了,小孩子阳气很重,有时候感冒,流鼻血烧就退了。这时候看到鼻血已经流出来了,表示病人已好了,再开「麻黄汤」就太过了。
临床上有一个案例,两个木工的兄弟,大热天把父亲用棉被包起来,带到诊所来看病,说已经中风一个礼拜,结果我一看,麻黄汤证,照样用麻黄汤,心想仲景必不我欺;为了小心,隔天打电话去求证,结果家人说,不在!原来是不在家里,出门去玩了;问家人说麻黄汤喝了几碗,回答说只喝了一碗,药效就是这么快;而且吃了麻黄汤还是睡的很好,不因为麻黄而有失眠现象。
虽然八九日不解,不管病名是中风还是感冒,只要还是麻黄汤证,就用麻黄汤,这就是辨症论治。
五二: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141330
这因本身的体能比刚刚的更强,刚才的阳气还只是中级强, 还需要「麻黄汤」来把寒发出来,这个不用「麻黄汤」,常见的是小孩子,而且是男孩子,很皮,跑来跑去,妈妈还在煮「麻黄汤」,所以不用紧张,血会自己停掉,一般容易发生在十四岁以下的孩童,因为是纯阳之体,所以在针灸课程中讲过,十四岁以下的孩童如果流鼻血,不需要治疗。
温度因衄血而降低,故中医谓之「红汗」。故多血家之有脑充血象征者,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内经】: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就是平常容易流鼻血的都不会有汗的,还有平常流汗很多的人,就不会流鼻血。
五三: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澈,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倪28]。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鬰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澈,不足言阳气怫鬰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岀不澈,脉濇[倪29],故知也。141400
二阳并病,就是「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 太阳病刚得到的时候,发病人的汗,如杲发透了就好了,如果发得没有透,汗先出不澈,开处方的时候心软,药剂开得太少,病邪没有去,慢慢的太阳证的时间过了以后,病的热邪转到阳明去了,续自微汗出,不恶寒,阳明证的话,还会流汗,因为肠的津液还会往外走,但是阳明证没有寒都是热证,表证已经没有了,入到里去了,如果这种情形的时候,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要先看病人到底在阳明还是在太阳,问病人还有没有怕风?答有,有没有怕冷?答有,还有没有流汗?答有,就是表证还没有去,甚而摸他的脉很浮,有表证的时候,绝对不要攻下,下之为逆。这种状况的时候,给他小发汗,就是「桂枝汤加葛根」就可以了。用葛根把津液补一补,前面已然发过汗了,后面怕发汗发太多了。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鬰在表,脸色红赤的时候,代表胃的热气往上冲,阳气浮在皮肤表面上,发又发不出来,当解之熏之,熏为古人用一种药草熬水,蒸其水气以取汗之法。就是用煮药草,病人坐在旁边,熏病人,让病人流一点汗,因为怕喝药喝太多,而病人津液已经不够,因为有阳明证表示津液不够了,肠胃的津液再伤到的话,大便一旦堵到了,就变成承气汤证,如果是血里面的水不够的话,就变成白虎汤证,怕吃药吃太多不好控制,所以用药去熏他,用外在的方法使病人流一点汗,这是比较浅的方法。若发汗不澈,不足言阳气怫鬰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这条辩讲的是,如果病刚好介在阳明和太阳之间,无法分辩,就问病人大便正不正常?如果还很正常,就不用管阳明,先解表再攻里,解表的同时,如果怕太重伤到津液,可以同时采用增加津液的药,吃稀饭或杏仁多加一点,或吃完「麻黄汤」以后,多吃些水梨,把肺的津液补回去。
刚刚讲的就是汗发得不够透澈,所以在太阳证的时候,给病人多一点发汗不会有事,因为「桂枝汤」里面有甘草、大枣,「麻黄汤」里面有杏仁,张仲景设计的方子不会伤到津液的,所以「麻黄汤」里面麻黄开到五钱,杏仁也要开到五钱,如果吃了「麻黄汤」,因发汗发太过造成贫血,就是杏仁用太少了。所有的症状都是汗出不澈故也,更发汗则愈。为什么知道汗出不澈呢?脉濇,濇脉,摸到的脉是扁的,所以脉迟而细就是濇脉。汗出不澈,从脉可以看得出来,还有病人的陈述也可以看得出来,皮肤痒痒就是汗出不澈,最明显就是皮肤痒,风吹得很难过,这也是汗出不澈,汗发不透的时候,有时候是皮肤痒,有时候是皮肤有很紧的感觉,整个脸色是红润的,眼睛两边红红赤赤的,因为汗是从胃里面的津液来的,要发发不出来,胃气一直往上跑,整个冲在脸上,所以脸就会红红的,可是又流不出汗来。
如果要很重的透发,太阳证的时候,就桂枝汤加重一些。如果表束到了,没有汗了,加「麻黄汤」进去。如果病人全部是热证,脉洪大、燥渴,用白虎汤,病人吃石膏的时候,也是得汗则解,因此不单单只有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才有流汗的现象。
五四:脉浮数[倪30]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142140
脉浮数者,浮就是表,一息跳六七下,数代表热,发烧了,法当汗出而愈,看到表热,汗一出就解掉了,若下之,应该发表,结果攻下,这病人身重心悸,因为攻下得太厉害了,造成病人气血两虚,为什么身重?因为所有好的食物营养,本来是血的源头,通通攻掉了,造成血不够了,所以到四肢肌肉关节的营养不足,就会有身重,心赃缺血就会有心悸的现象,这时候病人已经血虚,就不要再发汗了,当自汗出乃解,遇到这种情形,让他慢慢的自己恢复,自己流汗,胃气慢慢恢复就好了,为什么?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尺脉的地方,讲男人的精宫女人的子宫,也就是胞中,胞中是下焦阳聚的地方,也就是精的来源,摸到尺脉很虚很弱,重按就没有了,就是下焦虚掉了,血化成热,到下焦后成为精,就是我们的体力,所以精血是同源的,因此要确定病人里面津液很足的时候,才可以发表。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让他肠胃功能慢慢恢复,自己会流汗就好了。有的人身体很虚,回来得比较慢,这样等不是办法,过去经方家在里虚很盛的时候,用「小建中汤加黄耆」,为什么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就是「桂技汤」加饴糖,这饴糖就是麦芽糖,如果饴糖太麻烦,用普通的方糖也可以,这是专门治疗肠比较冷的状况,有的小孩喜欢吃冰,吃冰后,饭就不吃了,因为吃冰后肠胃都冷掉了,肠胃都不蠕动了,当然不喜欢吃钣,吃了「小建中汤」以后,看到冰就没兴趣,「小建中汤」在经方是拿来作补药的,「小建中汤」加黄耆让它固表,黄耆这药是固表,属于气药,气不足的时候,用来补气的。例:孕妇,怀孕正常的状祝是血旺气衰,如果流产的时候,就是气旺血衰,所以怀孕的人不可能开黄耆给她吃的,但是如果要下胎就要把黄耆加重。黄耆本身是走表的,走皮肤表面上,所以皮肤病的药,都要加黄耆。所以遇到这种情形,看他有表证,又不可以发表,因为里虚,所以先去把里扶正,再让他发一点表,所以用「小建中汤」加黄耆。
如果是有脉浮有汗的桂技汤证,而且尺脉微、舌苔白而厚,我们知道里虚而且中湿很盛,我们可以在发表的药中加些加(四圣注:这里缺内容,原书 P52 页)。
五五:脉浮紧[倪31]者 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150210
脉浮紧就是寒,法当身疼痛,他应该感觉到全身痛, 宜以汗解之,要用汗来解他,假令尺中迟者,尺中脉很迟的时候,就是血不足了,血里面有百分之六十的水,血不够代表血里面的津液不足了,道时候不可以发汗,所以在开麻黄汤之前,要确定病人有没有足够的津液来发汗,张仲景提供一个方法,就是摸一摸尺脉,平常开麻黄汤,病人的尺脉都很大,又浮又紧,摸寸脉是『阳』,也就是胸、肺、皮肤表面、上焦,摸关脉就是肝、胆、脾、胃、中焦,尺脉是『阴』,就是肾、膀胱、下焦,平常开麻黄汤给病人发汗的时候,一定是寸、关、尺三脉都浮在上面的,才用麻黄汤,这是用脉证来确定病人的身体虚不虚,如果吃了麻黄汤会手脚厥逆,就是病人变成甘草干姜汤证了。一般来说,如果吃了麻黄,不会感觉到心悸的人,都是心脏比较好的。
五六: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倪32]。150640
这条是在尺脉很壮盛的时候会用得到。如果是下针给病人发汗, 就下「合谷」,「合谷」下针的时候要「飞针引气」,起针的时候转针,一边起针一边转,下去的时候直直的下,引到第三次的时候,病人就冒汗了。
头痛、印堂痛用「承气汤」;偏头痛就是「小柴胡汤」;整个头痛、头顶最痛用「葛根汤」。
五七: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发汗,有它必要的条件,如果说病人已经在发汗了, 不会开麻黄汤的,因为病人的表已经开了,病人的症状除了脉浮数以外,一定兼有恶寒和无汗,所以麻黄汤和桂技汤最简单的区分就是一个无汗,一个有汗。麻黄汤证一般发烧温度比较高,无汗 怕冷比较严重。
五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技汤」。[倪33]150800
中医对营卫的观念,营就是血,卫就是气,营在肌肉里面,营的路线, 从动脉血管到小血管到孙络,中医讲的孙络就是微血管的部份;气就是我们的动能,所以气虚掉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力气,讲话都懒得讲,卫气的路线就从腑,往往这个气从肠胃吸收营养后从淋巴系统一直走,走在皮肤毛孔;所以有流汗和流血两种,在血管里面看到的是血,血管的外面有一层薄膜圈到了,这层网膜就是中医讲的气的走向,网膜的力量很强,常见心脏的动脉血管破掉的时候,网膜会把它包到,在没有完全破裂之前,还有一段时间可以急救,而且在破掉之前会有症状,病人的症状就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口绞痛、刺痛。五六十岁的人常常在副主动脉上面破裂,在心脏的上方有一副主动脉,血出来很多,往往有网膜包到,就是被气包到了,病人不会马上死,可是很危险,病人不能动,一动就喷出来了,中医的方法是让血急速的流回去,加强网膜的力量,让血管愈合,西医的方法就是把这一段割掉,接个血管上去,在接的时候,把动脉导到维生机上面,很快的接完血管再导回来,接个人工血管这样没有网膜了,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往往再发病的时候,血已经喷出来了,所以中医讲的气血同源,讲的就是血管外面的网膜。
病人常常自汗出,病人本身平常就在流汗。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人的气血要两和,血管的网膜和淋巴系统的气是相通的,如果血管里面的水少了,它会自动供应水,如果血管里面的水太多,水自然会出来,给淋巴系统传到皮肤毛孔,发汗发掉了,互相有协调作用,所以两者的管路是通的 当气和血不协调的时候 「桂枝汤」最大的功能就是「调和营卫」汤剂下去后,本来不协调的变得协调了,本来淋巴系统里面的水份要进入血管里面的,如果气太旺了,水太过了发到皮肤表面,这水原本应进入血的,结果跑出去,就代表营卫不协调,所以平常没事流汗的人,气候又没变化,突然流虚汗,就是代表「营卫不协调」,这时候没有病无所谓,有症状就可以吃桂枝汤,让它协调。中风证是伤到卫分,只需要用到桂枝;而伤寒是营卫两伤,因此麻黄与桂枝必须并用。
新药物学知道麻黄素有刺激中枢神经的效能,是作用于交感神经兴奋药,我们用作发汗药。麻黄素,西医用在急救、兴奋上面,也知道麻黄会发汗,但是西医只用单味的麻黄,用麻黄素发汗和安非他命造成很多的问题,吃单味的麻黄素并不能发汗,如果麻黄素没有桂技,只是个宣肺的药,不能得到真的汗,因为麻黄素是阳药,能把气管打开来,性轻而且升,一下就跑到脑部去了,头部阳气很盛,当然会睡不着觉,所以张仲景在汤剂用麻黄的时候,一定把麻黄素先煮掉。
中药讲「气」和「味」,所以【神农本草经】上面一定讲「气」和「味」,药有的时候要取药的「气」,有的时候要取药的「味」,例:大黄用来泻头面五官的热,大黄是寒凉的药,是消炎的药,如果牙齿痛、头上的病、眼睛红肿,取大黄的性就要用开水烫,所以麻沸汤就是用滚水烫下去,这消炎的药就走上面,就是取它的气。如果把大黄煮两个小时,药味都煮出来了,这是取它的味,这时候大黄是往下走,而不是走到头上,所以大承气汤就一定是取它的味,因为要攻下。
所以麻黄煮过以后,就不取它的气,取它的味了,麻黄直接进入肺,用麻黄发表流汗的时候,一定加桂枝在里面,因为没有桂枝,麻黄不会流汗,麻黄进入肺让气管打开来,不论寒证热证都用得到麻黄,所以小青龙大青龙都有麻黄。
五九: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这就是说平常没有桂枝汤证,如果营卫气血不和的时侯, 都可以吃桂枝汤,像这种时发热自汗出的人,常常觉得一阵水管,常常有水就不容易坏,放在太阳下没水,很快就干掉破了,所以容易没事发发热流一点汗的人,就吃桂枝汤,把桂枝汤当作补药来吃,北派的补药不是注重滋补,而是注重调理,调整得很好,吃下去的食物才是真正的营养。
桂枝汤名为发汗之剂,实为补气益血之剂。所以对气血很有帮助,非常的好,草枣亦为补养之品,加以缀粥补养津液,所以在早餐之前,先吃个几勺桂枝汤,再吃稀饭,可以让气血调得很好。
六十:「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151210
脉浮紧,不发汗,就知道是麻黄汤证,表寒很盛了,因致衄者, 如果得到了流鼻血,一般来说,鼻血流出来之后,症状就没有了,热就退掉了,为什么?因为肺开窍在鼻,所以肺的血管直接进入鼻,因为麻黄入肺,肺被寒束到了,肺的热没办法宣泄就往上走,所以就会流鼻血了,这条辨讲的是,如果得衄还是没解的,可再用麻黄汤。
所以如果小孩感冒流鼻血,不要急,这是因为小孩「阳」比较亢,才流得出来。周禹载曰「夺汗无血也」;病人流鼻血的时候,一发表,鼻血就停掉了,为什么?血本来就在血管里面,一发汗以后,表没被束到,血液循环就会很流畅,血管里面有瓣膜不让血往回流,而且血管都有一定的弹性,血过不去的时候,血管就会破裂,在鼻子上就是流鼻血,在脑里面就是腦中风,所以平常有不和的时候,常常吃桂枝汤,让营卫和就不会出血,所以北派预防脑中风的,除了灸「足三里」以外,就是吃「桂枝汤」了。桂枝、白芍让血管的弹性很好,遇到寒血管会收缩,遇到热血管会扩张,所以补血管的药都是两热药,因为西医没有分寒热的,西医治疗头痛的时候,开止痛药,就是血管舒张剂,舒张血管就是硬把血管撑开来,一撑开来血就流通了,当时抒解了,但是药效十二小时过了以后,痛回来了以后,血管会绷得更紧,头会更痛。
六一:「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倪34],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倪35]」。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151400
如果人得到伤寒,这病人已经六七天没大便了,气色已经黑了,看他的脸色像有一层灰,没有光,整个人很躁,这时候病人头痛有热,这头痛已经不是感冒的头痛了,大便不出来的头痛和感冒的头痛不一样,两眉的中间这一块是「阙上」,头痛的时候刚好在印堂这一块痛,就是「阙上痛」,就是有便秘,所以头痛痛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就是标准的阳明痛,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阳明经就是在腑的系统里面,大便堵到的时候,肠气冲到头上,就是大便的浊气一直上冲,刚好冲到「阙上」这个地方,所以在「印堂」上面有看到红丝就是有痔疮,就给承气汤。
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如果大便燥屎,堵在里面的时候,病人的小便一定是黄浊,因为下焦非常的热,所以张仲景在提醒攻大便的时候,要问病人小便是什么颜色?如果小便很清,代表下焦不热,病不在里,还在表,就代表这头痛在表,并不是「阙上痛」,发表用桂枝汤来发,如果不发汗,热上来的时候,一样会造成鼻衄。如果临床上遇到病人有表证,又五六天没大便了,先不考虑里证,承气汤的症状是热实,有热也有实,所以承气汤里面有去热的药,也有去实的药。
如何知道是寒还是热,看小便,小便白就是寒,小便黄就是热,我们用承气汤,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就是看小便颜色。
「大黄」张仲景并没有真正去分寒热,去实一定要加大黄,把去热的药加上大黄,就可以去热实,所以承气汤里面的大黄是去实,黄芩黄连都是去热的药,如果病人是寒实,也是实,也是有东西堵到,但是这个堵到的乃因为肠子不蠕动,所以如果是寒让大便堵到不通的,要开去寒的药,让肠胃蠕动恢复功能才行,把去寒的药加上大黄就可以去寒实,譬如细辛、附子都是热的药,这样大便就清出来了。所以处方的时候,要确定到底是寒实还是热实。
六二:「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倪36]。152100
给病人麻黄汤发汗后,半天以后烦起来了,这时候脉浮数者,脉很浮数就代表前面的麻黄汤开太轻了,麻黄汤一下去发了一些表寒 结果还有一些表寒在里面, ,没有排掉,但已十二小时,半天了,麻黄汤药力没有了,药力差不多也是十二小 时,病现在又回头了,病人有点烦,就代表血液还是很热,没有全发出来,但是前面已经被发表了,毛孔已经开了,就不需要再用麻黄了,因为脉浮数,就代表还是有表证,用桂枝汤来去它。
六三: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倪37],必自愈。152200
若吐,吐法的应用,可以用在病人中风的时候,痰涎塞住, 被西医在「天突」的地方开洞抽痰,无法下针,只能用药,汤熬得很浓,药下去的时候,一边喝一边痰就喷出来了,把药也喷出来了,再灌再喷,再喷再灌,喷到后来没有痰了,药就进去了,这就是用药去急救,这就是吐法。
阴阳自和者,就是胃气自己回复回来了,所以小孩感冒发烧,都没胃口,大青龙、小青龙在用了后,一旦小孩说肚子饿,就是有救了。也可以从寸脉与尺脉都有胃气,来看病人阴阳自和与否。这个时候虽然亡津液,但是张仲景的观念是,让病人自己痊愈之后,不开滋补的药;等到病人健康的时候,才可以吃补药调养。
被汗、被吐、被下的时候,津液就很少了,如何知道脾胃功能恢复了?第一摸脉,一息四至,就是有胃脉,第二,病人会微微的发汗,第三,病人感觉到饿,第四,舌苔变的比较薄白的现象。
六四:大下之后, 复发汗, 小便不利者[倪38], 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152420
攻下再发汗,大下了之后,会造成里虚,所以开承气汤不能开太重,要恰当,如果发表太过,造成病人里虚,里面就是阴虚,表就是阳虚,这时候津液亡了,肠里面都没有津液了,怎知病人没有津液了?因为病人小便减少了,小便只有一点点,如果病人精神好,就不用开药 让病人自己好,等到小便正常了,就好了。如果病人精神不好,才开药去治疗,如果很危险了,如人已昏厥了,开「四逆汤」去救他。
用了吐法与下法之后,怎么知道病邪去掉了没有,就是看病人口渴与否,如果病人口渴,就是病邪已经去了,不再给药了;如果没有口渴,才考虑再攻。所以像是开十枣汤这种药,一般都只开一剂,一剂吃完之后,问病人口渴不渴,口渴就不再给药。
六五:下之后,复发汗[倪39],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倪40]俱虚故也。152700
攻下了以后,里面阴就虚掉了,然后又复发汗,阳也虚掉了, 如果病人有振寒的现象,发冷、手脚冰冷的现象,这时候摸病人的脉,可能一息二三至,脉跳得很慢又很微弱,就知道内外俱虚,内外都虚掉了,这时候常常用到四逆汤。
内外俱虚,即阴阳两虚,轻则「四逆汤」」重则「四逆加人参汤」。人参在这是补气的,在张神景的观念人参是专门对肠胃功能的,所以心下痞的时候常常用人参,甘草干姜是对脾阳,附子是对肾,让脾阳和肾阳恢复,因为胃功能不好,所以再加人参下去,让胃也好。
六六:下之后,复发汗,画日烦躁[倪41]不得眠,夜而安静[倪42],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152830【内经】:昼是气、夜是血,昼是阳、夜是阴。如果一个人晚上很好, 白天有问题的时候,一定是阳不足。如果一个人白天很好,晚上有问题的时候,一定是阴不足,所以利用病人的画夜好坏,来断他是阳不足还是阴不足。
下之后,复发汗,这病人被攻下了后又发表,造成病人画日烦躁不得眠,就是阳虚了,阳虚了以后虚热就往上跑,往上冲冲到头部,冲到胸部,冲到头部就是不能睡觉,冲到胸部就烦躁,夜而安静,到了晚上又很好,不呕,代表肠胃没有问题,不渴,津液也没有丧失掉,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就是阳虚掉了而已,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是壮脾阳的,附子是壮肾阳与心阳的,阳不足补阳就好了,不需要用炙甘草来补津液,所以这条辨是完全的阳虚证,阴完全正常没有问题,所以药不必多用。
阴虚者,当救阴。阴阳两虚者当阴阳两救之。祇有阳虚、则当救其阳,救阳急不宜缓,以阳主生化,无阳则不化,各组织机能有立绝之危,故本条以「四逆汤」去「甘草」之缓,但取「姜附」之迅烈以救之。
尤在泾曰:「大法昼静夜剧,病在肾阴;夜静昼剧,病在胃阳。」所以气喘病人如果白天很好,晚上发病,就是阴不足。
【三因方】曰:「干姜附子汤」治中寒,卒然昏倒,或吐逆涎沫,状如中风,手挛搐,口噤,四肢厥逆,或腹燥热。这时候牙关绷得很紧,用灌的,所以用在急救救逆的时候。
【圣济总録】曰:「附子散」治小儿冻足烂疮[倪43],以「附子」二枚,「干姜」二两,捣罗为散,入绵中,如装袜;若有疮腰,即以腊月猪脂涂之。就是用干虿和附子,把它磨成粉以后,把它敷在小孩的脚疮旁,用外敷的。内服用的是当归四逆汤。
干姜附子汤方:153000
干姜[倪44]一两,附子[倪45]一枚,生用去皮[倪46]破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真正在救逆的时候,干姜真正用到一两都没关系,阳没有虚到那程度的时候,像胖子的体格用三钱就可以了,中等的用二钱,小孩用一钱。在救逆的时候,人昏迷过去的时候,大济剂的煮浓一点下去,病人只吃了一点,可能就三钱了。生附子用两钱,生附子如果没有去皮,必须用棉布包起来,以免纤维刺激到喉咙;如果已经去皮,就不用搞布包裹。生附子是温心阳、补命门火;
肾藏的阳不够用炮附子。用了生附子温心阳之后,心跳不会加快,但心脏搏动的力量会加强;与麻黄发阳不一样,麻黄会使心脏搏动的速度加快。
六七: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倪47]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倪48]160500
发了汗,身体还在痛,照理说伤寒的时候,因为寒束在表上, 所以身体会痛,发了汗身体还在痛为什么?就是因为处方开太过了,发汗的药开太强了,这个疼痛是因为津液伤到了,孙络没有津液干掉了造成的,病人的脉沉迟,沉代表病在里,迟代表寒,这时候如何把发太过的津液补回来,就是用新加汤,还是桂枝汤的加减,桂枝是融和营卫,它是非常好补气血的药,因为身体的四肢末稍都在疼,所以加重芍药,让静脉流回心脏的力量加强,为什么用生姜?药吃到胃里面的时候,生姜的功能就是让胃一吸收到以后,散开来进入到肺里面去,生姜的功能就是能够散寒,把药力发得更强,能够透到肌表去,为什么加人参?津液因为发汗散失太多了,用人参把津液补足,这时候用大枣、甘草来补津液都来不及了,桂枝汤褢面重用芍药,重用生姜,再加人参就是新加汤,专门用在发汗发太过了以后吃的处方。但是如果发汗发太过,汗流不止的时候,就不是这个方,是用桂枝汤加附子。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倪49]16080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余依桂枝汤法。
桂枝三钱,芍药四钱,原本桂枝芍药等量,这时候重用芍药所以用四钱,人参的量可以多加一些以补气。
六八: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161040
这条是讲发汗以后的辨症,如果病人已经发汗了,为什么不能再给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就是麻杏甘石汤。平常在临床看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得病,得到太阳证,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病人星期三得病的,本来只是感冒,星期六才来医,病的表邪已经进入肺了,就是西医讲的滤过性病毒已经进入肺了,结果桂枝汤下去,表证没了,病人开始胸腔有问题,西医就说是病人得了肺炎,本来是感冒,太阳证来不及治,一发完就会有这个现象,因为病在肺上面,所以病人汗出而喘,病人流汗,肺主皮毛主表,所以这时候用麻黄,麻黄入肺,可是已经表虚了,不可以再发汗、所以不可能用桂枝;为什么用石膏?石膏的性非常的寒凉,石膏就是白虎,白色很寒凉的药,石膏和麻黄碰在一起的时候,麻黄把石膏带到肺,本来有肺炎,就是肺有壮热,石膏能够去热,麻黄和石膏并用,病人不会流汗,是小便解掉的,因为痰很多,肺很热,所以加了杏仁去痰。这三味药下去,怕麻黄还来不及发散,胃还来不及吸收药,药就到大肠小肠去了,所以加甘草,甘草有两个功能,一是停在胃,让药能停在胃上直接到肺上面去,一就是为了没消化的食物,所以张仲景常常在感冒药里面加甘草,就是让胃里面还没消化的食物,不好的分解掉,好的留下来,因为甘草可以解百毒的。故以麻黄扩张肺管,使肺中之鬰热得以排泄,用石膏消肺中发炎,杏仁下平气喘,甘草缓肺急迫。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石膏半斤打碎绵囊;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开麻黄的时候,如果有石膏在,不用担心太重,要让石膏达到肺的每一个血管里面。麻黄去节,麻黄的节能够止汗,所以要剪掉,麻黄用三钱,杏仁差不多用两钱最多可以到五钱,石膏也是四钱到六钱,和麻黄量相等就可以,甘草二钱或少一点,石膏一般用棉布包起来,先煮麻黄减二升,就是先去掉麻黄的气,留麻黄的味,不要麻黄跑到头部去了。开大青龙汤的时候,麻黄开六钱,杏仁开两钱、石膏开四钱,如此一来,杏仁加石膏与麻黄的六钱相等,就不会伤到津液。石膏的目的是去热,杏仁是去痰、润肺。因为麻黄甘石汤的病人没有大热、没有发高烧,所以麻黄的剂量不用很多,麻杏甘石汤不是用来退烧的。
【类聚方广义】曰:哮喘胸中如火,气逆涎潮,太息呻吟,声如拽锯,鼻流清涕,心下鞕塞,「虚
里」动如奔马者,宜此方。
大青龙汤就是麻杏甘石汤加三味药,就是麻杏甘石汤加「桂」、「姜」、「枣」就变成大青龙汤,所以大青龙汤有表证,用桂枝和麻黄一把它发表,所以麻黄用到六钱;除了清里热还要解表,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分辨,同样是气喘也是热,问病人胃口好不好?胃口好就吃麻杏甘石汤,胃口不好的吃大青龙汤,因为甘姜枣就是开胃的药,药吃下去,为什么会流汗?就是靠肠胃的津液去流汗的,胃功能没有了,那还有津液流汗,就是这样分类的。
气喘的治疗:
一、热喘:就是病人虚汗很多,阳虚了,舌苔黄黄的,气喘到你的手上的时候,大都是虚证了,一定喘很久了,小孩用单剌不留针,呼吸痰的声音很大,只针不灸:下「公孙」「内关」〈胃心胸〉,「三里」「太白」〈土生金〉,「临泣」「太白」〈合化土〉,正面的『云门」背后的「肺俞」,一般来说气喘的病人胃口一定不好,再加「中脘」。处方用大青龙汤和麻杏甘石汤的变方,视胃口好不好而定,如果病人喜欢喝酒就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二、寒喘:看到最多的就是寒喘,每到冬天的时候都不能睡觉,都要坐着睡,吐出来的是白痰,肺寅大卯胃辰宫,每天晚上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就开始喘,很准时,确定病人是寒喘,除了针之外还可以灸,针灸的穴道还是一样的,也是虚证的治疗,背后的「肺俞」、「脾俞」、「胃俞」,其它的穴道一样,用土生金的方法来治疗。寒喘的时候一定要加灸,灸的效果很快的,处方用小青龙汤来加减。
六九: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倪50]161600
七十: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倪51]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倪52]162500
六九条的发汗发太多的,一定是麻黄汤,麻黄汤把胸腔的水都发汗发掉了,并使肚脐下面,下焦的水往上冲,冲上来的力量太大的时候,病人就感觉到心下悸,为什么叉手自冒心?就是很难过想压下去,所以就是心下悸,按着就比较舒服。
六九条和七十条,这两条都是发汗以后,但是发汗的力量不一样,六九条是麻黄汤发汗以后,胸阳没了,所以感觉到心下悸,七十条是桂枝汤发汗发太多,肠胃的津液没了,水不够,肚脐的地方就开始跳,就准备发奔豚了。中医的心下悸,并不是临床上看到的心脏在慌,而是「中脘」的地方在跳动,因为天阳在上面干掉了,把水硬往上吸,所以梗在「中脘」的地方,这时候「桂枝甘草汤」。
诸位要有一个概念,肚脐中间属脾,肚脐上方属肾,肚脐以下属心,肚脐左边属肝,肚脐右边属肺;举例来说,如果肚脐上方有动悸,就要从肾脏下手去治疗;其它依此类推。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桂枝如果四钱,甘草就用二钱,桂枝是甘草的两倍,因为发汗发太过了,甘草到胃里面去,把胃的津液补足,为什么只用桂枝不用白芍?为什么会动悸?平常喝水下去的时候,胃很热,水到胃里面的时候是气化上来的,是成蒸气不是水,今水停在「中脘」这里,桂枝很热。桂枝下去会蒸发水往上走,还有,心脏的外膜,有很多神经血脉在纵膈膜、横膈膜,在血管里面的是「血」,在神经淋巴系统的是「水」,桂枝下去让心脏喷射的力量很强,把停在心下的「水」很快的就气化了,会动悸就是因为原本应该是「水气」上来就好了,结果是「水」上来,这个水是冷水,所以会动悸,这时候桂枝甘草下去,马上就把水气化。打到四肢上去,症状就会去掉。这和小青龙汤证的心下悸很像,小青龙汤证的心下有水气一定有咳喘,今这汤剂没有咳症。所以桂枝甘草汤是心下动悸的时候用的,因为发阳发太多了是阳虚,所以阳虚产生的心悸就是桂枝甘草汤。桂枝可以降冲逆,所以这里会重用桂枝。后面会用到桂枝加桂汤,也是利用桂枝降冲逆的效果。
桂枝和甘草如果再加上了茯苓和大枣就是更进一层了,汗透发的时候,把肠胃津液都发出去了,下焦的水又往上冲。结果就是「脐下悸」,奔豚的力量很强,都是水的问题,水在下焦的时候,要靠茯苓把水排出去,再靠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回去,所以七十条是桂枝汤吃太多了。平常不会有这种现象,大部份是下焦有停饮的人,水气比较重停在下焦的人才会有。
六十九条的情形,会发生在如果吃麻黄汤太过,把肺中的津液伤到,就会产生心下悸;而七十条的情形,会发生在如果吃桂枝汤太过,把肠胃的津液伤到了,就会有脐下悸的现象。
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劈,桂枝三两去皮;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甘澜水就是把水弄出水泡,把水泡拿来用,实际上不用如此,水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为什么用甘澜水?因为取水的性,最轻飘飘的在上面的水,因为怕桂枝下去的时候,病人会再发汗,因为汗发太过了,希望这津液刚好发在皮肤表面上,不要再发出去了。
七一: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170001
有两种情形腹胀满,一种是虚胀,一种是实胀, 虚胀的病人感觉是喜按,实胀是拒按,我们可以按天枢穴,实胀就是大便堵到了,虚胀是肠子的瓦斯气在里面,就是肠气很多在里面,所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病人吃下去以后,病人会一直在嗝气,一直在放屁,然后肚子就消掉了,所以虚胀的时候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如果是实胀的时候就是承气汤证。有一种人是平常大便就不太好,发汗发太过的时候,肚子真的大便干掉了就是实胀;还有一种就是肠胃虚弱的人,平常就不爱吃。津液一发,肠胃都空掉,没有津液,都是肠气在里面,就是虚胀。
我们也可以问小便:小便淡白是虚胀;小便很黄是实胀。小便为什么加厚朴?厚朴能够宽肠降逆除气,所以病人会放屁,实胀一放屁,大便就下来了,虚胀就不会,虚胀会一直在放屁,让嗳气从放屁排出来;因为病人本来就太虚了,一发表,脾的功能就弱掉了,厚朴入脾,能健脾,能去脾的湿,但是厚朴去脾湿没有白朮强,厚朴去脾湿的时候,能利用脾湿来润肠,不像白朮让脾脏的湿干掉了,所以肠如果干掉了,厚朴可以润肠,可以增加肠里的黏液,让肠子蠕动,再加生姜,生姜能让胃很快的恢复;为什么人参甘草?因为病人的肠胃都虚掉了,把肠胃的津液补回去。为什么加半夏?降逆用的,不加半夏的话,气冲不出来,后面全部都是降逆、开胃、健脾的药;常常老太太,肚子很大,是虚胀,肠子总是有问题,放屁很多,可以用这汤方,如果是实胀就用承气汤攻出来。承气汤证还有两种特别情形,一种是大便如鞭,因为大肠的内壁被燥屎遮蔽住了,所以大肠不吸收水分,因此下利,但是这种病人天枢穴会拒按,而且下利臭秽,另一种,大便如鞭状,那是因为大肠的通道被燥屎给堵住了,只剩下一个很小的通道,因此大便从很小的通道挤出来,所以像一条长长的鞭子一样。这些在后面讲承气汤的时候,还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倪53]170430
厚朴半斤去皮炙,生姜半斤切,半夏半斤洗,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用三四钱,就不得了了,生姜开三片就好了,生半夏胖子开三钱,普通开二钱,害他的话,半夏拿掉;人参一钱;平常炙甘草不开多,一二钱就够了,后面的炙甘草汤开到五钱一两都有,那是需要,这里不用开太重,因为炙甘草很甜,会增腻。
七二:「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倪54]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170600
伤寒,如果吐了又大下,肠胃就伤到了,结果心下逆满,就是胃的地方感觉到胀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为什么会这样子?这人平素就有水饮,水停在横膈膜,一种是平常喝水喝太快,慢慢累积在这里;还有一种是「思」,「思」能伤脾,造成脾的运化不好,结果水的运化不好,土生金的时候,一部份会气化上来,一部份会停在这横膈膜上,横膈膜像海绵一样,里面都是水。被吐、被下了以后,上下的水都没有了,这水就开始要动起来,这水不在胃的里面,如果在胃的里面,胃就会把它气化掉,这水停在胃的旁边,病人一动的时候,这水就开始晃了,头就昏了,西医说这是中耳不平衡,因为头在晕眩,和贫血不一样,贫血是眼前发黑,他是天旋地转,苓桂朮甘汤下去,把这水排掉,就好了。所以起则头眩,移动或站起来的时候会晕眩,就是苓桂朮甘汤证;如果是躺在床上不动会晕眩,就不是苓挂朮甘汤证,后面会提到真武汤的时候,再说明。
白朮就是因为湿太盛了而用的,健脾整胃最好的药就是伏苓、白朮,白朮能去湿,茯苓能把水利掉,桂枝甘草在中膈,如果在脐下就加茯苓大枣,所以这是桂枝甘草汤演变出来的,先是桂枝甘草汤,再来是桂枝甘草加茯苓大枣,再来是苓桂朮甘汤,所以苓桂朮甘汤专门去中膈的水。
伤寒,若吐若下后被吐被下后,水饮就跑出来了,平常不会的,结果心下逆满,胃里面胀满得很难过,然后气往上冲,因为这水没能气化上来,是水停在这里,当然感觉气下不去,呼吸的时候,气会往回逆,一般来说,横膈膜会下降,气才会充满,吐气的时候,横膈膜会上升,结果横膈膜都是水,它根本不下降,一吸它就满了,满了就会有气逆的现象。起则头眩,脉沉紧,沉代表病在里,紧就是塞,水就是塞的,因为水在中膈,没有在皮肤表面上,一发汗会动经,因为身体的血脉、经络、肌肉,都要靠我们的水份来滋养,一发汗就没有水份了,他就抽筋,所以身为振振摇,就是晃来晃去的,就中膈的水在晃,就用苓桂朮甘汤。临床上看到,晕眩得很厉害的时候会吐的,就可用苓桂朮甘汤里面再加半夏。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方:[倪55]171240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朮二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朮甘汤是治疗水饮的,因为水已经太多,造成水患了,所以一定重用茯苓,再来是桂枝,再来是白朮。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足或腰仍动剧者,卧时则脊骨仍战动,或一身体中经脉跳动,有耳鸣逆上之候者,都可以用此方。平常感觉肌肉跳两下,面皮在跳,这是因为水饮,这时候就可以用苓桂朮甘汤,因为脾主肌肉,也主四肢。
七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171350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倪56],附子二枚,炮去皮[倪57],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大多用在素虚的人,平常身体虚缺血的人会用到,平常用白芍两钱,炙甘草两钱,炮附子四钱。临床在用来治疗静脉瘤的时候,芍药用一两,炙甘草也是一两,如果静脉瘤有改善,但还不够快的时候,继续加重白芍,但炙甘草保持二两就好,如果脚是冷的,就加重炮附子,如此同时可以预防心脏病;如果是单纯的脚没有力,原来的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好了。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这恶寒的现象,和麻黄汤的现象不一样,麻黄汤是摸病人的身体很烫,但是病人感觉冷,脉很浮,这个恶寒是摸病人身体冷的,病人还怕冷,人在很虚的时候,血不足的时候都会怕冷,这时候用附子去壮阳,因为他阳虚,人在阳虚的时候,阳就是人身上的津液,阴就是血,阳占了百分之六十,阴占了百分之四十,所以发汗发太多的时候,阳虚了,水不足了,水不够了血量也就少了,所以用附子去壮肾,因为肾主水,芍药让血流回心脏的力量加速,炙甘草把肠胃的津液补足,临床上用在脚无力的时候,年纪大的人,常常把附子加在里面,附子用三钱,除非寒很盛,寒很盛的时候,三钱四钱加重上去,如果是膝盖的问题,就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汤亦名「去杖汤」。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不仅治发汗后之恶寒,且治芍药甘草汤证而属于阴位者。又以「附子」代「草鸟头」,善治虫积痛。有活用于治疝或痛风、鹤膝风等,自痛风以至鹤膝等,有所谓以绵包足之冷者,皆有效。凡下部之冷专在腰者,用「苓姜朮甘」治之;其专在脚者,用此方治之。腰部和脚的不一样,湿在中焦,腰部用茯苓白朮,所以带脉证,就是带脉腰酸,下针下「临泣」,处方就是「茯苓白朮甘草生姜」,一般性的用生姜,寒比较盛的用干姜,中焦的湿堵在腰间,就用利水的利掉,如果腰好了,膝盖脚踝还有痛,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所以单在脚部的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可以了。
汤本氏曰:本方可治腰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关节强直等。所以此方也可以用在腰椎上,要注意,在腰部以上要加茯苓、白朮,在腿部要重芍药和炙甘草,此方不是用在痛风,是脚冰冷的,血液循环不是很好,妇人病,平常女孩脚冰冷的很多,月经来的时候肚子痛,就是标准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下去,重用芍药不但止她的腹痛,还让她血从脚底下热超来,再加附子更好。
案例:心脏动脉血管堵塞,作心导管,就是气球扩张术,扎三次针好了,气球扩张术,比开刀受伤的程度来的大。两人扎第一次针后,眼翳就都退掉了,所以要靠针。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年龄大的人血管容易破裂,如果破在心脏上方,血会被心脏外面的网膜包住,这很危险的,西医碰到的时侯要病人不要动,五十岁以下的人,遇到血管破裂大多在腹腔里面,防己就可以把血管的膜加固起来,用芍药把血导回去。
七四:发汗, 若下之, 病仍不解,烦躁, 四逆者, 茯苓四逆汤主之。171930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倪58],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附子、炙甘草、干姜这三味是四逆汤,四逆汤加茯苓人参就是「茯苓四逆汤」,什么时候用到茯苓四逆汤?发汗或汗下,有使其阴虚者,有使其阳虚者,有使其阴阳两虚者。阴虚者可任其自复,阳虚者用「干姜附子汤」,阴阳两虚者,用人参四逆汤。发汗以后,表阳很足而里面津液不足的时候,就慢慢等他恢复,伤寒家开的是阳药,很少用补阴的药,如果阴虚阳足的,就是肠胃功能很好,就慢慢等它恢复就好了,如果是阳虚了,用干姜附子汤,如果是阴阳两虚,人参四逆汤,发汗了以后,手脚冰冷脉徽弱的就用四逆汤,如果病人有烦躁的现象,烦躁为什么?就是水气往上冲了,人身体虚了,虚热在上面,上焦太热了,津液没有了,下焦的水往上冒,身体又不受,所以就用人参四逆汤加茯苓,把水往下消导,小便排掉就可以了,经方中用药常常补泻兼施,例如金匮肾气丸也是如此;所以张仲景在用四逆汤救逆的时候,病人只要阳在,就不会有事,阳足代表身体肠胃功能还好,吃一吃就补回来了,阳虚了就很危险,阳不足就代表脏腑的吸收功能不行了,这时候就要用药去控制他,阴阳两虚的时候也需要用,阴阳两虚开四逆汤加人参,也是壮里阳的药,阴的部份用人参去补。
在【本草】上写茯苓可以能够利水除烦健脾,常常吃茯苓的话,寿过百岁,用到茯苓四逆汤的时候,病人的手脚都是冰冷的,手冰冷的部位从手指到手肘,脚冰冷的部位从脚指到膝盖,这才叫『四逆』,如果只冷到手腕与脚踝,只能算是『手足冷』,还不算『四逆』;脉都快要断掉了,吐出来的气都是冷的,就是标准的四逆汤证,看嘴巴,嘴巴津液还很足,四逆汤就好了,嘴巴干掉了,也是四逆汤,很烦躁才是茯苓四逆汤。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以「茯苓」为君药,以烦躁为目的也,【本草】云「茯苓主治烦躁」,可谓古义。四逆汤证,汗出而烦躁不止者,非此方不能救。如果没有烦躁,就是「人参四逆汤证」。
七五: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倪59]。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17230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汗发太多后,身体虚掉了, 这恶寒是表的恶寒,人身体虚掉了就有怕冷的现象,这种人用温药,桂枝加附子都可以,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发汗了以后,如果不恶寒,很热,这是实证,所以如果发了汗以后,身体怕冷代表是虚证,发了汗以后,寒还在的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寒没有发透,一种是人虚掉了,人虚掉时看得出来的,人会没有力气讲话,就不可以再发汗,还有一种是身体素壮的人,发了汗以后津液没了,但热不寒的,就进入了阳明证,阳明证是看不到寒证的,阳明证的时候,看到病人两眼很亮,因为阳气很旺,这就是实证,实就是东西堵到,因为桂枝汤发汗了以后,胃的津液没了,堵在胃里面,所以当和胃气,这时候用调胃承气汤。
只热不恶寒者,产热机能亢进也。见烦渴者,为「白虎证」;见腹满者,为「小承气汤证」,见腹满而谵语者,为「大承气汤」;祇见热而不烦,为本方证。以病虽在「阳明」、尚不为重,故不曰下而曰和。「阳明」指肠胃:仲师言胃,肠亦包括在内。人的胃,平常都有囤积食物在里面,在胃和十二指肠这一段,在下脘穴与建里穴有压痛,这就是所谓的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承气汤」里面最轻的一种,如果食物堵在小肠里面的时候,会少腹满,压压小肠募穴「关元」会很痛,平常大便很少,屁放得很多,就是堵在小肠里面,就是「小承气汤证」小肠是经九转后出来,大肠很宽的,从升结肠到横结肠到降结肠到直肠,如果堵在大肠,就不会放屁了,天枢穴会有压痛,这时候就用「大承气汤」。
临床上看到所谓的艾滋病,在西药治疗之前,都是阳明证,阳明无死证,是很好治疗的,西药治疗了之后,就会出现厥阴证,所以我们可以判断病人是死在西药的副作用上,不是死在HIV 病毒上。
七六: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水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倪60]171740
张仲景的胃就是肠,汗的来源就是肠胃的津液,为什么烦躁不得眠?因为胃中干只是胃里面比较干燥而已,并没有大便结实到,喝一点点水就好了,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如过大量灌下去就成水饮了,因为发汗了,肠胃的力量没有那么大了,如果只喝一点点刚好蒸发掉,如果大量的水下去,在肠胃的功能很衰弱的时候热力不够把水化掉,会梗在中间就变成水饮,就变成「苓桂朮甘汤证」了,头会昏眩。
平常针灸在治疗便秘的时候,下「支沟」、「照海」,「支沟」、「照海」是通便的,奇穴用「肠关」,「肠关」不管是大便不通或下利,都可以用。如果病人没有下利,用「葛根汤」就去掉了,如果有下利就用「葛芩连汤」,「葛根汤」证没有治好,化热转到里面去就变成「葛芩连汤证」。下利的时候,肚脐上灸一灸也可以。如果是寒实,肠胃功能没有蠕动,如果舌头里面津液很多,舌苔白白的,这时候可以灸「天枢」,大肠的募穴,如果舌头干燥,舌苔黄黄的,就是热实,这时候就不能灸,用下针的,一般来说大约下针后,三到四个小时,大便就出来了。
当病人吃下发汗剂,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发汗的时候,汗一发到表面,就是我们的白血球、免疫系统把病毒排到表面,这废水在中医来讲是「病邪」,邪已经出表了,邪出表后,正的、好的津液,自然会顺着三焦油网回到身体里面来,这是正常的;如果病人的身体不是很好,结果药一下去后,水跑掉了,而感冒也去掉了,结果病人产生了一种现象,脉浮,小便不利,照理说痲黄汤吃下去,有的发汗,有的小便会比较多,都是一种排解的功能。浮脉并不是真正有表邪,而是这水到表面以后,没有力量回来了,会遇到这种情形就是这是本来体虚之人,这身体就是讲肠胃,消化系统比较虚弱的人就会有这种现象,水停在皮肤表面以后,病人感觉肠胃的元气还是没有恢复,病人自然口渴,所谓消渴就是喝水喝很多,还是不能止渴,脾胃功能差,胃里面化水的力量不够,喝再多的水,还是口渴,喝下去的只是水,并没有经过脾胃的经脉,水经过经脉会从舌的下方慢慢生出津液,所以水喝下去并没有变成津液,因此水喝下去消渴不能止渴,实际上是肠胃的津液没有回头,没有回头的时候,水就停在皮肤表面上,其它的水停在中焦,如果喝得太多,会从大肠排掉,并没有完全吸收,所以小便量自然减少了;为什么病人会有微热的感觉?因为全身上下肠胃的地方是最热的,跟炭炉一样,所以水喝下去,马上就气化掉了,当胃热不够的时候,这热跑到哪去了?前面发汗的药把它都带到皮肤表面上去了,胃的热跑到皮肤表面上去了以后,所以病人感觉到微热,所以开了发汗药后,病人发汗发到表后,水回头的力量没有了,这现象就是「五苓散」证。散就是用粉剂。如果用汤剂,速度太快了,皮肤的水会来不及被带走。
小便不利,张仲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掉,「五苓散」证就退了;还有一种是很扎实的,脉很强很足的,把水肿去掉的是用汗法,肚脐以上的用发汗;如果体虚得津液不够的就不可以用发汗的,这时候就要把津液带回到胃里面,然后气化出来,由小便出来,所以「五苓散」也是利尿剂。
泽泻本身是很苦寒的药,最主要的功能是利尿利水,全身上下的水都可以用泽泻去利,泽泻本身入肝经,所以它通利的力量很强,临床上有病人光吃一味药泽泻,西医叫脂肪肝,就好了,都清利出来了,所以在处理肝病的时候,像肝积水,用泽泻把小便利出来,全身上中下表面都可以用泽泻来利,所有苦寒的药,就是消炎的药,所以肝炎可以用泽泻,小便黄黄的很粘稠的就可以用泽泻,泽泻不但可以清汗,把肝里面的病毒清出来以外,同时把脏的排掉把新的留在里面;茯苓利中焦,猪苓利下焦,猪苓专门利下焦的水,中药一般的利尿剂有「五苓散」和「猪苓汤」,下焦的用猪苓汤,会用到猪苓汤的大多是膀胱结石、肾结石;茯苓利中焦的水,茯苓和白朮并用的时候,可以健脾整肠,让肠胃的功能马上恢复,最后加桂枝,桂枝不要加太多,因为不是用来发表,因为这几味药做成散剂,吃到肚子的时候,靠桂枝的力量把泽泻带到皮肤表面上去,泽泻和麻黄刚好相反,麻黄往外走,泽泻是往里带,把所有的表水都带回来,带回到中焦后,再带回到肠胃后,靠茯苓把它利到下焦,再靠猪苓把它从小便排出去。
剂量的时候,猪苓三钱,泽泻六钱,茯苓三钱,桂枝二钱,白朮三钱,所以猪苓、茯苓、白朮的剂量是一样的,为什么重用泽泻?因为其它的药,都没有办法把皮肤表面最高的水清出来,为什么会有这现象?因为病人素体虚,最重要的是他的脾脏是虚的,且湿很重,如果病人是桂枝汤证,吾人开发表药的时候,要再看舌苓,如白白厚厚的,湿的,就知道脾脏是素湿的,这时候如果桂枝汤下去没有加茯苓白朮的话,一发就会变成五苓散证。一般来说白朮是等量的,所以糖尿病、虚眫、有水肿现象的病人。「五苓散」就可以解决掉;泽泻苦寒能生津止渴利小便,猪苓可以利下焦的水,茯苓可以除烦利中焦的水,桂枝能把泽泻带到表面上,所以「五苓散」如果没有桂枝,利尿的效果就不会很好,小便可以解,但是皮肤水肿还是会在里面;所以如果年纪大的人,早上起来,脸手都肿,问他有没有口渴?有,不能止渴,就是「五苓散」证。
成无己曰: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胃气润则愈。若脉浮者,表未解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甚实也,微热成实,上焦燥也,与「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 「五苓散」证的消渴还算不严重,如果口很渴,并没有小便不利,皮肤上并没有肿,「五苓散」就去不掉了,大部份是白虎汤或承气汤,「五苓散」没那么强。
五苓散在过去是出门在外随身携带的药,用来预防疫病,也就是瘟疫;如果遇到病人有表证,但是又不能用发汗来解的时候,病人已经胃中干、烦躁不得眠了,这种不能发汗的情况,就要想到五苓散,把病毒从小便排出。五苓散的主证是小便不利而且口渴。
五苓散方:[倪61]180500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半,茯苓十八铢[倪62],桂枝半两去皮,白朮十八铢;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合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为末就是打成粉,一次吃一平汤匙,白饮就是很稀的米汤,一天吃三次,吃完后多喝温热水,汗出愈,还有小便会很(四圣注:这里缺 P68 页)
小孩脑积水也是靠「五苓散」来利水,西医讲的视网膜有停水,水在上焦,湿疹,都必须用「五苓散」来利掉的。晕车的时候,横隔膜的积水、用五苓散也很好用,与苓桂朮甘汤主要的不同,是五苓散没有炙甘草,而且一个用散剂,一个是用汤剂。
【伤寒百问经络图】曰:「五苓散」又治瘴气温疟,不服水土,黄疸或泻:又治中酒恶心,或呕吐痰水,水入便吐,心下痞闷者;所以过去「五苓散」用在瘟疟,水土不服就是因为脾脏太湿了,所以身体运化系统受到影响。如果吃当地产的东西,就不会水土不服。
【三因方】曰:巳未年,京师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此无它,温疫也。
又:「五苓散」治伏暑饮热,暑气流入经络,壅溢发衄,或胃气虚,血渗入胃,停饮不散,吐出一二升许。
【直指】曰:「五苓散」治湿证小便不利,经曰:治湿之法,不利小便,则非其治。所以湿在中焦以下小便解,中焦以上用吐的,吐了还没有口渴,就表示还有湿在里面,吐了口渴就表示不再用吐法了。
七八: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倪63]180930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 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七九:「伤寒」,汗出而渴[倪64]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181110
所以在病人感觉很渴而且脉浮的时候,就要想到「五苓散」,如果渴而且壮热, 午后潮热,那是白虎汤证,平常看到渴很容易误解为阳明证;不渴而心下悸,中焦有饮会动悸的,动悸的时候用茯苓,把水利掉,所以用茯苓甘草汤。以「茯苓」治悸,「桂枝」降冲,「桂、苓」化水,「生姜」温胃,「甘草」缓中;桂枝降逆,这最主要的逆是冲脉,心脏的血往下从子宫出来就是月经,如果心脏的血下行的力量下够,或心脏需要的血量不够,土生金,血变成乳汁,血停在上焦就会燥热,所以怀孕或喂母乳的时候,比较燥热,所以退奶的时候用桂枝让冲脉的力量加强往下走,桂枝可以通利冲脉,让心血往下导到子宫,所以桂枝不仅可以走肌肉,还有这功能。
桂枝与茯苓等量来把水利掉,然后借着生姜与炙甘草把津液补回来。
如果我们用汗吐下的方法,本来病人不口渴,用了汗吐下的方法以后口渴了,代表病邪已去,我们给水让病人少少饮之就好。但是如果津液已经伤到、或是发汗以后,因病人体虚导致还有部分的水还停留在皮肤表面,有脉浮数、汗出、烦渴、小便不利的时候,就想到五苓散。
茯苓甘草汤方:181313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一两炙;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八十:「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倪65]」,「五苓散」主之。181350
胃里面的水,发表发到表面以后,阳往上冲,阳被发到皮肤上去,阳就居上居外,下面的水就往吸,下焦的水应该小便小掉的,结果虹吸原理被往回头走,这样就有间隙,有表里证,喝水就吐出来了,下面的水往上走,胃又没有办法蒸发掉,喝进来的水,就不能受,所以用猪苓、茯苓、泽泻,把下焦的水利掉,又健脾整胃,恢复脾胃的功能,所以用五苓散。临床上常看到有些病人因为喝水喝得太多太快,结果水停在中膈,也变成五苓散证。五苓散里面用到少量的桂枝,配伍非常精妙,桂枝有温阳化水的功能,这温化的功能是温胃,如果五苓散少了桂枝,像温病派那样不敢用桂枝,那么效果就差多了。
八一: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倪66]
消化系统里,平常食物里面的水,被胃吸收了以后,进入脾脏, 水一部份进入上焦,一部份进入肾脏的下焦黏膜,一部份进入脑,一部份再进入肺到全身四肢上去,重发汗,医生发汗太过了,津液伤到了,到脑部去的津液就伤到了,结果脑没有收到营养,病人就耳聋了,耳聋是因为肾脏虚掉了,所以肾主脑,脑为髓海,所以重发汗,虚,故也。
津虚即阴虚,阴虚则为脑转耳鸣或耳聋矣。所以津液虚掉就是阴虚,阴虚就要把津液补足,所以常常用人参、红枣、茯苓、炙甘草、生姜来把津液补回去,临床上作加减。张仲景在补虚的给候,如果是轻补用生姜、炙甘草、大枣:中补用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重补时用人参、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如此而已,不会滥用厚腻滋阴的补药来补虚。
【内经】谓「精脱者耳聋」,盖即此理,总观此条,叉手自冒心。为阳虚水停心下作悸,与六十九条同,可以「桂枝甘草汤」治之;耳聋无闻为重汗阴虚,宜「附子汤」或「苓桂朮甘汤」治之。加附子就能把肾阳壮起来,让肾的功能很快恢复,所以年纪大的人,「耳背」就是肾阳不足了,这就是「附子证」。
八二: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 亦喘。[倪67]182030
这大多是发汗发太过了,所以喝水少少与之就好了;喝太多了,胃没有办法把水消化掉:水停在中焦,肺气就没有办法下降,正常的津液应该要自肺下到五脏六腑,但是中焦堵到了,水气下不去,就会喘,如果遇到这种情形用「五苓散」来解。
柯韵伯曰:未发汗因风寒而喘,是「麻黄证」。下后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证」。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证」,此汗后津液不足,饮水多而喘者,是「五苓散」。平常感冒药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剂量如果开得很好,刚好把病毒赶出去,没有进入身体,然后让好的津液留着,如果开的剂量不足,汗一发出去,四分之三的病毒发出去了,发汗之后津液还会回胃中,四分之一的病毒随着津液进入肠胃,结果变成肠胃发炎下利,用「葛芩连汤」下去解利,津液不足,用葛根把津液补足。
八三: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182200
发汗了以后,肠胃的津液发光了,肠胃整个虚掉了,胃阳不足了, 胃的功能就停住了,煮药喝汤他不受,若再给他吃发汗的药,胃里面的东西会吐出来,会更严重,这是提醒发汗的药不要开太过了,病人的胃整个干掉了,就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整个胃黏在一起,药一下去就吐掉。
八四: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倪68]」主之。[倪69]182230
栀子,这药专门能去上焦的热,上焦就是讲肺、心,栀子去上焦的热和石膏不同, 石膏去的是实热,栀子去的是虚热,实热和虚热病人都会感觉烦躁,但是虚热的人舌苔是淡黄,实热的舌苔黄而且干燥,还有看脉的力量如果是比较无力,重按就不见了,就是虚热。临床上看到病人有黄疸的时候,看到的是虚热,现代说的急性肝炎也可能用到栀子,豆豉这药本身也会发汗,但是没有桂枝麻黄那么强,是介于补药和发表中间的药。
发汗吐下,会给病人发汗一定是有表证,汗吐下就是水已经去掉了,水去掉的同时,病人身体是很虚弱的,因为津液伤到了,如果半夜津液慢慢回来,胃口开了,吃东西就好了,就不用管他了,有的人没有办法恢复,就变成虚烦不得眠,如果严重的时候,就会反复颠倒,就是在床上睡不着,翻来覆去,心中很懊侬,就是心中很烦闷,胃里面怪怪的,所以栀子豉汤,这个药是病后调理的药。少气就是四肢没有力量,手脚的力量不够、加甘草进去,甘草能健脾胃,能解百毒,除去胃中坏死的食物。若呕者,加生姜,生姜本来就是除烦止呕的,为什么不加半夏?因为这剂药是调理的,半夏是治病的,不需要用半夏那么强的药,因为胃中没有停水,发汗吐下后,津液才刚回来,还下是很足,用了半夏又会把津液去掉,所以只用生姜;金匮中治疗妊娠、呕吐不止的干姜人参半夏丸,孕妇吐水不止,就一定要用到生半夏。临床上用这栀子豉汤一个礼拜,急性肝炎的指数就退掉了,还有更好的药在后面,这只是最初期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小便黄黄的、吃东西吃不下去、手脚没有力、恶心、想吐,都是肝炎的症状,所以一般身体虚的时候,一发表。发完后才会有这种现象,就用这方,所以这方是病后调理的汤剂。
因为血虚,常常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灸灸「三毛」,睡不着、虚烦的时候,魂在眼睛上面,「三毛」刚好在肝经脾经交会的地方,因为脾是生血的,肝是藏血的,灸它的时候,血马上就进入肝,魂就归肝,自然就睡了。
栀子豆豉两者皆属苦寒之品,苦可清心除烦,寒可消炎退热,且「栀子」能降血压,使脑神经宁静,「豆豉」能生水液,以滋胃阴,两者合用,成为清心宁神之良方。虚烦不眠,大多起于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正气未复之时,「栀子豉汤」实有特效。
「栀子豉汤」,为温病汗吐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凡温病最容易耗散阴液。阴液既伤,虽经汗或吐或下后,病邪虽解,残余之热毒往往不净,成为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失眠、心烦等证;所以这个证是发汗吐下以后才会有的,没有发汗吐下的话,就看不到这个证。还有一种情形,就是服用发表药以后,如果吃肉类食物所产生的虚热,也会出现这种症状。
栀子豉汤方:200001
桅子[倪70]十四枚劈,香豉[倪71]四合绵裹;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于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栀子一般五钱,豆豉也是五钱,不要把豆豉煮烂掉了,所以先煮栀子。
栀子甘草豉汤方:200400
栀子十四枚,甘草[倪72]二两,香豉四合;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栀子用五钱,甘草二钱,豆豉也是五钱。
这汤剂是用在病人食物中毒,吃壤肚子了以后,造成的胃肠不适,造成吐,如果因为食物引起的问题,只有吐没有下利的时候,就用栀子甘草豉汤,如果有下利,这汤剂就没有效了,就应该用葛芩连汤。一般来说上吐下泻,一定是热证,也就发炎了。
【千金方】本方条曰:「栀子甘草豉汤方」,治食宿饭、陈羹、臭肉、宿菜而发者。
八五: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201520
发汗,被攻了以后,感觉烦热,胸中窒者就是呼吸呼不过来,就是栀子豉汤。
八六:「伤寒」, 五六日, 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201730
都是余热未去,攻下了以后造成的,心中结痛者,不是心脏痛,是胃里面难过,也就是胃痛,伤寒论里面讲心就是胃,讲胃就是肠。刚刚讲的汤剂都是病后调理用的,不是用来治病的。
八七:「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倪73],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201818
此条和七一:发汗后,腹胀满者,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作比较,厚朴可以宽肠,生姜、半夏、甘草、人参都能健脾整胃,吃了病人会一直放屁,这只是发汗了以后造成的腹胀,只是胀满;通常大便堵到的时候有承气汤剂,虚满的时候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八七条是伤寒攻下以后的心烦,腹满不一样,除了心烦,腹满,还有卧起不安,心中躁烦,就是上焦心肺的地方,用栀子来除烦,去虚烦产生的虚热,腹胀满的时候用厚朴,厚朴把脾脏的湿移到肠间,可以排气,把所有的肠气通通排出来;枳实这药可以去结实,结实就是东西结成一块,实际上,枳实并不是把它打散,也不是把它排出来,因为肠子里面已经有干燥的大便,大便干了跟肠壁黏在一起了,遇到这种情形要靠枳实,枳实可以把肠子打开来,肠一宽起来,让肠壁的黏液增加,燥屎就会离开来,枳实的功能在这里,所以大小承气汤都有用到枳实,枳实除了可以把肠的结毒去掉以外,连胸腔的结毒也可以去,所以枳实不单单是打开肠壁,枳实这药一片一片的、一圈一圈的,切出来像肠壁一样,连血管、胆管也可以扩张起来,所以心脏病的时候,会用到枳实,枳实专门打开通道、去除「管子」里面的脏东西,【本草】写枳实去「结毒」,结就是有东西:在胸闷、胸痛、胸满的时候,张仲景一律去白芍用枳实。枳实也长
得像心脏,把心脏通到小肠的血管打开,如此大肠小肠的蠕动就会增加,所以承氯汤会用到枳实。
「栀子厚朴枳实汤」没有用到大黄。因为并不是大便结到,它只是一部份结到,小小的一点点结到,所以吃了这药也是从大便排出来,因为没有大黄,所以不会拉肚子,只是大便上很好而已。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厚朴四两炙,枳实四合;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枳实厚朴的量一样,栀子用五六钱,枳实用四钱,厚朴也用四钱。本方的主证是虚烦腹满。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和「承气汤」是表里,一个是虚满,一个是实满;此条还有卧起不安的现象,这是属于病后调理的药,会用到这药都是生完病或生的中间,因为肠胃的吸收力不是很强,造成有虚但是又看到部份的实的状况下用的汤剂。
八八:「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倪74]豉汤」主之。202740
这是治疗虚证,病后虚烦主要的处方。医生一定是看到病人有承气汤证, 譬如午后潮热或大便不通的情形,才会用攻下的药;攻下了以后,把大便都清掉,病人的身热并没有完全去掉,反而造成微烦,代表里面虚掉了,通大便的药都是寒凉的药,寒凉的药一下去,排东西以后,身热还没有去,代表里面寒很盛,本来就是寒,再用寒药下去,虚寒就更严重了,这寒一定在肠子里面,所以在病后要让他恢复加干姜就好了,干姜这药完全是「温中」的,「中」就是肠胃消化系统,干姜的温就是让肠胃的热度恢复,所以肠胃的蠕动功能恢复就是靠干姜;生姜是散寒,把寒散掉,但是没有温的力量。所以干姜的热力比生姜大很多;开这处方的时候,病人的舌苔一定是很薄白,脉一定是很微很弱,平常摸不管是浮中沉,摸到跳一息四至的时候代表是胃的脉,结果摸虽然是四至,但是脉形很细,很弱,弹起来没有力量,就知道胃寒很盛了,这时候知道寒在胃上面,单纯是胃寒而己,所以加干姜在里面。当上焦与中焦有虚寒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干姜;如果是下焦虚寒,就会用到附子。
栀子干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干姜二两,香豉四合;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八九:凡用「栀子豉汤」,病患旧微溏者,下可与服之。[倪75]203000
凡用「栀子豉汤」其病人旧有肠胃虚寒,大便微溏者, 不可与服之。溏就是很稀,像泥巴浆一样,拉出来有水的,大便溏的人,大多是寒湿,里面有寒湿,栀子本身是寒凉的药,遇到这种寒湿的病人,再开寒凉的药,寒湿会下陷下去,跑到更深的地方,病人就越虚,大部份这种症状的时候,加点干姜进去,或加白朮去里湿,加茯苓让湿从小便排掉,加在栀子豆豉汤里面无所谓,所以中医在看病的时候,是以寒热为主,后面还有一些情形很特殊,有的病人上焦很热,摸脉有很细很沉,下面是冷的,小便是白的,处方的开法,如何让热药往下走。寒药往上走,这就是开处方的技巧。
九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倪76],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203050
这条辨讲的是病人本身就是素虚,医生不知道,桂枝汤一下去发汗了, 没有好,造成病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发汗的药吃到胃里面去的时候,所有发出来的力量,从肠胃脏腑都会动,动的时候,肾脏三焦的水全部往外走去发汗,这是很好正常人的体格,但是如果病人素虚的,里面寒湿很盛的人,汗一发掉以后,病证没有解,成为寒湿兼有发热,这发热不是伤风感冒的热,是虚热,发汗就是刺激免疫系统让它发出来,所以一发汗的时候,脏腑的能源通通跑到外面了,里面是空的,但还有一部份的水在底下,没有完全发掉,这时候会心下悸,水要往上走,就是寒在里面,发汗后胃阳功能没有了,水没有办法化掉,水就动悸在这边;头眩,为什么会昏眩?因为水在中膈,就像苓桂朮甘汤证一样昏眩;振振欲擗地者,就是头重脚轻的现象,为什么?人身上有阴有阳,阳虚就是比正常的阳少很多的时候,阳本身性很轻,阴比较重,阴阳混在一起才能停在中膈下膈,一发汗,阴阳分开来,阳就往上冲,冲上去的阳,中医就叫作浮阳,头会很重,阳气在上面下不来了,这种症状大多是少阴证,少阴讲的是肾,肾虚的人就可以看到,平常如果不注意到肾虚,或不知道,一发汗就有这现象:万一吃了发表的药,吃完以后病人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又心下悸,常常昏昏沉沉的,这是真武汤证。为什么身润动?本来身体虚就是津液不足的现象,筋和肌肉是靠津液来滋养的,津液不够就会润动跳动。
真武汤方:210130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白朮和附子和桂枝汤的关系,桂枝汤喝下去,能够壮脾阳,加上白朮能够健脾去湿,附子能够收阳,能够壮阳同时收它的浮阳,阳浮在表面上,要收它的浮阳靠附子,让阳归根,所以在四逆汤的时候用附子,会用到四逆汤的时候,是很危急的,人都冰冷掉了,快绝了,身体的动能快没了,附子一下去,能把它全收回来,附子就是这功能,所以脑中风、头部、脑出血的时候,常常用到这药;因为白朮这药能够收敛,让血跑回血管里面,附子一下去能把血降下来;有的时候,白朮附子单两味在用,这是发脓疡,如果脓疮生在皮肤表面上,把脓挤掉就好了;脓疮如果生在很里面,在淋巴结的下方很深的地方,如果不去掉,它可能会扩散或烂上来,这时候的汤剂,看它那个位置上,都会加白朮附子在里面,这两味能把很深的脓发到表面上来,所以过去治疗癌症,初期硬块,加白朮附子在里面,因为附子的力量很强,一吃我们的体能就会变得很强,把不干净的往皮肤表面上推,怕里面化脓发炎,所以利用白朮把湿去掉,露出来的只是一个头而已,不会扩散,伤口黏黏稠稠的会化脓,所以要加去湿的药,因此癌症的时候,常常用到白朮附子。
真武汤为什么用白芍?因为身润动的时候,肌肉组织四肢上面的血的力量已经不够了,循环力量不够了,没有办法完全滋润四肢肌肉,用白芍把血流回心脏,所以靠白芍把全身的血脉打通,【本草】里面写白芍能通血痹,何谓通血痹?就是血液循环不好,靠白芍把它加强,所以妇人的腹痛、月经痛都是用白芍,所以当归芍药散在经方里面很有名;子宫瘀血,西医叫子宫内膜异位,其实是血块在里面而已,芍药能通血痹,就是血瘀积到的地方。芍药能够破瘀;救逆的时候用芍药甘草附子汤,靠附子发散的力量,让芍药把它往回收来,为什么加生姜?因为有心下悸,中间有水饮在里面,加生姜茯苓让它散开来,然后利小便出来。真武汤是镇水用的,为什么叫真武?是个神明的名字,玄武就是真武,是镇水的名称。真武平常用在老人利尿,年龄大的人晚上小便次数多,给西医检查说摄护腺肥大。所以老人夜尿多,肾脏功能不足的时候,可以用此汤方。
茯苓用的比白朮多,所以真武汤是利尿剂,加重茯苓的量,茯苓要比白朮多,才能把水排出去,平常茯苓白朮等量在用的。附子用炮附子,炮附子可以温阳化水,用来把水的温度增加,然后用芍药生姜来补虚,如此就能利尿。这里因为要排水,所以不用甘草。治疗水肿病的时候,尽量不用甘草。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所谓「发汗则动经,身振振而摇」是也,治疗中焦胸膈间的水饮。
此表里上下俱虚之候,故与「真武汤」以复其阳,以行其水也。这是上下表里通通虚掉了,所
以真武汤证在人很虚弱的,年纪大的人可以看到。
仲师心法,阳虚者必先救阳。故以「附子」回阳,则振振欲擗地者可已;以「茯苓」化水,则心下悸、头眩可已;以「白朮」助吸收水饮,协同「茯苓」化水气,协同「附子」以温中达四肢,以「芍药」、「生姜」温通血痹,则身润可已。
脑中风瘀血的时候,常常桂枝用三,芍药用到六,因为血离开了血脉,加重芍药的量让血马上回到心脏;所谓附子能收阳,就是附子能把血管的破洞愈合得很快。
【伤寒绪论】曰:凡不得眠者,皆为阳盛,切忌温药,惟汗吐下后,虚烦、脉浮弱者,因津液内竭,则当从权,用「真武汤」温之。平常不得眠都不用热药,用寒凉的药,有的人是津液虚掉了,才可以用真武汤。
【易简方】曰:真武汤不惟阴证「伤寒」为当服,若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皆宜服之。
如果露营的时候,晚上吹山风,又喝冷的,一下子剧冷,出来就是真武汤证,体能好的不会得到真武汤证,体虚的人早上起来,头很重,就是得到真武汤证,这时候阳虚掉了,真武汤本身很热,所以开真武汤吃。大部份的年轻人得到真武汤证,都是行房事太多,行完房事之后冷浴,又喝冷的,又吹冷气,第二天就变成真武汤证,桂枝汤都来不及,马上变成少阴证,平常看到的多是老年人,男女都可以用。
体质素为中湿之人,常自汗出,常晕眩,此时用苓桂朮甘汤无法利水出去的,这时候也要用真武汤;肌肉常润动也是用真武汤。遇到晕眩的人,如果只是中膈有水,用苓桂朮甘汤;遇到寒寒湿的人,就是用真武汤。怎么知道病人有寒湿,脉比较细小而迟,口不渴、没胃口,因为湿伤于下,所以脚冷而无力,而且膝盖骨可能会痛;我们由黄帝外经的骨阴论可知,膝盖骨、囱骨、耳后完骨都属于阴气所生,所以当湿伤于下的时候,下方的阴骨也就是膝盖骨会被伤到。
九一: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倪77]210730
在【内经】里面说咽喉的部位是三阴所会,「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三阴经都会在咽喉的地方,咽喉平常就是很干操的人,不可发汗,所以喉咙常常觉得口渴的,就是阴虚了,这种人不可以发汗,一发汗就变成真武汤证了;这种人需要补足他的阴虚,可常喝「麦门冬汤」,喉咙是三阴所会,肺的上口,所以要开润肺的药,这「麦门冬汤」专门是润肺的,麦门冬汤单纯润肺而已,常吃麦门冬汤的人,肺的津液一定很足,肺的功能会很好,只是咽喉干燥的,麦门冬汤很好,而阳明证的大烦渴,就要用白虎汤了。感冒的时候,病人若喉咙痛,属于太阳温病,就要想到葛根汤。这里的咽喉干燥,不是葛根汤证,不要混淆。
九二:「淋家」不可发汗 发汗必便血。[倪78]210940
中医讲的淋家,不单单是包含了西医的淋病、性病在内,小便有石淋,下消有石头在里面也算,石淋,西医可能讲成膀胱结石或肾脏结石;还有膏淋,小便浓浓的,浓浊白白的,可能里面发炎了,可能是把精液都小出来了,因为禁不住了;还有血淋,小便出来带很多血,小便有问题的人,大部份平常血就素虚了,这时候不可以发汗,一发汗的时候,一定会便血,因为汗会使水没有了,只剩下血了,血里面的水不够了,单纯只有血的时候,体温会升高、温度一升高,血管就破掉了,血就出来了,所以这种病常常用「猪苓汤」。
九三:「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窒。[倪79]211030
什么叫疮家?一个是未化脓,一个是已化脓,现在讲的是第二个, 已化脓的不可发,未化脓的疮家,必须用解表,就是疮家反而要用表药来让他好,指的是没有化脓的时候,化脓就不可以用表药了,化脓的定义是脓疮已经破掉了,脓水流出来了,这时候就不要发汗,但是平常在还没有破的时候,就要用表药,例:病人的皮肤表面,一块一块的脓疮,但是都没有化脓,用桂枝汤发表?一发让药到皮肤表面上来,这时候用白朮附子,白朮附子令皮肤表面上消炎的力量很强,把脓逼出来,反而是最好的药,【内经】说疮家要发汗,这里面的定义是还没有化脓。即使虽身疼痛,就是疮家有表热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汗。
「疮家」有二说:一为受金疮流血过多之贫血症,一为久患溃疡脓血过多之血虚症或淋巴外漏之液亏症;总之,属于血虚、液虚,发汗则阴愈亏,致组织干燥,成血不养筋之窒病,故不可发汗。所以有用「小建中汤」来温补取微汗,或用「小柴胡汤」来和解之。
九四:「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倪80]陷,脉急紧,直视不眴,[倪81]不得眠。[倪82]211230
「衄家」就是经常容易流鼻血的的人,称为衄家。由于三阳经聚会于额上, 今此处易出血,已经明示三阳经血俱虚,由于发汗药物的药性都是向上向外发散的,中医认为汗血同源,意即此人本已失血,此际如果给予发汗的药物,必然加重亡阴,因此额上天仓位下陷,这是气血两虚之侯。脉急紧,是因为阳气受到发汗药物的激发而产生阳亢的现象,这种阳亢的现象是阳虚产生,因为发汗亡阴所导致的阳虚而阳亢,造成脉急紧。
人的眼睛受血滋润,原本血不足之人,因为误受汗药,使血更伤,因此血下贯目,造成双目无法合住。又因为阳虚而血少,使得卫气不行于阴,阴阳不相合作,于是失眠不寐。
一般如果时常流鼻血之人得到表证需要发汗时,吾人多给予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上葱豉汗之,利用黄连苦寒来降虚热,使热血不升,阿胶鸡子黄滋阴补血,柔和血管,令血不外溢,葱豉稍微汗之,就可以解之,或小柴胡汤亦可。
九五:亡血家[倪83],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211330
所谓亡血家就是指脱血之人,因此遇到素有咳血,便血、贫血, 或是有内出血之病人时,我们是不用发表之药物的,简单说就是如果遇到已经贫血之人,看上去脸色苍白,嘴唇血色不足,误服用发表的中药时,病人就会出现怕冷而全身战栗的现象。亡血之人呈现的症状就是所谓的阴虚,此时唯人参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可以救,如果亡血家遇到表证时又非用发汗药时,我们可以给予像小建中汤加葱豉之类,或用小柴胡汤来和解这表证,一定要避免使用辛温发散的药物。
九六: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211410
禹余粮丸方:[倪84]
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右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此条意味着本阳明有余之人,平时就是多汗之人,遇到这类人时,使用发汗药物,就等于是汗上加汗,重发汗后,血中水不足。
是心神无所依,就出现恍惚心乱,更且胃中津液必竭,燥气上升,大肠传热于膀胱,造成小便短赤,因而阴疼。此段言与禹余粮丸,方已失传,后有王日休补曰:用禹余粮,赤石脂各三两,赤小豆半升,为末,制丸。其实临床上用人参、甘草、生姜、红枣把津液补回来就可以了。
此条就是遇到很容易出汗的人时,又必须使用发汗药时,可以仿照桂枝汤法,在服完汤药后,喝点稀饭以助发汗就可以,不需要使用大剂的发汗药,以免伤到正常人的津液。
九七: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倪85]211530
必吐蛔,不会这么快的,而是人身上有虫的时候,有虫的人大多胃中寒, 胃里面寒冷的人虫才会生,这虫的体温跟人的体温一起动,如果体温很冷的是时候,虫、虫卵就开始发了,如果体温很热的时候,它还不会发,如果病人是肠胃虚寒、素体虚寒的人、肠胃比较冷的人,开桂枝汤的时候,生姜要改成干姜,结果没换,一发掉了以后,胃的津液就更少了,里寒会更盛,这时候胃里面冷掉了,一段时间后虫就出来了;所以张仲景在桂枝汤里面要用甘草,因为甘草可以解百毒,把肠胃里面不好的东西清掉,因为感冒一段时间后,肠胃里面的东西会坏死掉,变成虫跑出来了。中药有巴椒就是蜀椒,可以杀虫的。
张隐庵曰:夫阴阳气血皆生于胃府水谷。病人有寒,胃气虚矣;若复发汗,更虚其中焦之气,则胃中冷,必吐蛔。
九八、九:本先发汗,反而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反而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倪86]211900
此条辨说可能是误诊,或病人自己吃壤的。学者至此, 必知何时当可汗或吐或下了。
一〇〇:「伤寒」, 医下之, 续得下利, 清谷不止, 身疼痛者, 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212010
常常在伤寒的时候,本来是麻黄汤证,结果攻下,一攻下的时候,伤寒陷下去了,如果没有下利就是寒宝结胸,如果得到下利,结果病人一直下利停不下来,清谷不止。吃进去什么,拉什么出来,吃东西下去都没有消化的时候,表示肠胃已经虚寒掉了,寒就是没有蠕动了,没有吸收功能了,因为前面有攻下的药,攻下的药都比较寒凉,寒一遇到寒就更盛,一吃就拉,这就比较危险、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像这种虚证会身体疼痛,因为身上的肌肉血脉筋骨都是靠营养来供应的,结果食物营养吃下去就排掉而造成的,救里的时候用四逆汤,救里了以后,里证没了,大便也很正常了,这时候身疼痛,清便自调者,谓小便正常的,会身疼痛代表有表证,常常小孩下利的时候,没有小便,因为水都从大便排掉了,所以利小便,大便下利就可以止掉了,所谓清便自调者,代表小便正常了,里阴回来了,津液也回来了,这就给他桂枝汤,如果证是麻黄汤,就给他麻黄汤。
「伤寒」应先解外,而医误下之,成为下利清糓不止者有之,成为阳邪下陷,协热下利者有之;一为虚寒,一为肠热。虚实寒热绝对不同,应详细而分别之。虚寒者宜温里,「四逆汤」为主方。肠热者宜清里,「葛芩连汤」为主方。大便很臭的就是肠热,一般会得到葛芩连汤的,大部份他的表证都是葛根汤,葛根汤证本来就是津液不足之人才会有的,很多小孩平常跑来跑去的,汗流得很多,一得到感冒就是葛根汤证,因为津液没了;临床上看,葛根有预防的功能,预防病传到阳明,所以如果葛根汤开错了,开成麻黄汤、桂枝汤,病人就转到阳明证,因为发汗发太多了;病人病在表的时候,不一定病毒在哪个位置,桂枝汤、麻黄汤发表了,表的病毒去了,可是病毒已经进入阳明了,结果病人就下利,就转成葛芩连汤证。
同为误下,一为虚寒,一为肠热,则视其人之秉赋如何而异。秉赋素薄,肠胃消化机能不强者,每为虚寒下利;素有湿热,平时喜膏粱厚味者,每成肠热下利。
一〇一: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倪87],若汗之不差,而脉反沉[倪88],当救其里,宜「四逆汤」。212310
这条就是看到病人有表证的时候,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这看起来病人有表证, 处方开错了或误用了,或是剂量开太重,结果解表以后,病人没有好,病人脉反沉,就表示表证没有了,身体里面虚掉了,即免疫系统不行了,发表了以后,肠胃功能马上虚弱下来,脉摸到越细越沉,就代表身体越虚弱,虚弱就是免疫系统太差了,救里的时用四逆汤,四逆汤最主要的症状就是手脚冰冷,有时里面寒到吐出来的气都是冷的。
一〇二:「太阳病」 ,其人冒[倪89],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因冒症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倪90]212500
冒,就是头昏眩或者是头上冒汗;如果病人发汗和攻下,程序弄错了,应该先发汗的时候结果开成攻下,攻下后马上再发汗,次序弄反了,结果病人头昏还有点流汗就是胃的津液回来了,人头上流的汗就是胃肠的津液而来,这是阳明经的热证,所以汗出表和故也,如果里面还有,再去攻下,所以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这是说方子开错的时候,如果病人有这种现象,就下用再去开方,让他自愈。
一〇三:「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倪91]」。212710
太阳病未解,就是表证还有,摸病人的脉,脉阴阳俱微, 这阴阳脉应该指的是「寸」「尺」脉,如果这病人是太阳证,为什么未解,一定是开了发表药给病人,病人吃完了药,结果病没有好,这时候摸病人的脉,他的表脉已经没有了,结果阴阳脉俱微;原来的太阳证脉都是比较浮数,阴阳脉俱微,就是寸尺脉都缓下来了,摸脉的时候,如果一息四至,代表他胃气正常,这种就不要管他,稍微等一下,慢慢恢复就好了。我们讲阳脉就是寸脉,一般人讲的是尺脉,寸指胸阳,如果是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胸阳比较热,要等他,病人会流汗出来,如果阴脉微者,就是肚子堵到东西,没有办法消化掉、并不是真正的很虚,若气血不足,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攻下的药中最初浅的方子;大黄酒洗之后,药性比较缓,而且有升提作用,刚好可以清十二指肠的积滞,这种大多发表药下去后,没有完全好,过一阵子慢慢好起来,看到心情不够开心的人、郁闷的人,都会有这种情形,情绪的关系,这不是很严重。
一〇四: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 ,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220030
营就是讲血,如果一个人的血很弱的时候,汗就流不出来的,因为血不够了, 汗的来源就是血,血是从肠胃吸收的能量来的;卫就是气,如果卫比较弱的时候,表汗就是皮肤上表面的汗会洞泄,看到一个人汗一直流不停,就是气不足了,卫气就是人的免疫系统,就是中医的固表力,气不足的时候,固表力就会比较差,一差的时候毛孔就会开,气就一直往外跑,这就是气弱,要固起来用炮附子,一下去就把表固起来了。营弱卫强,血比较弱,气比较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
一〇五:「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热,或咳者,「小柴胡[倪92]汤」主之。220100
这条辨,太阳证也有,少阳证也有,起因是表证没有好。一〇五条简单的讲了一下少阳证,伤寒五六日,如果得到感冒一段时间后,「或」是副证,参考就可以了,主证有四个:
一、往来寒热,
二、胸胁苦满,
三、默默不欲食,
四、心烦喜呕。
病在表有太阳、少阳、阳明,如果是病在太阳和少阳中间的时候,就是小柴胡汤;如果太阳进入阳明,比较偏重阳明的时候,就是承气汤,如果是在少阳和阳明中间,就是大柴胡汤。
例:小孩感冒发烧,西医开退烧药,又开很强的镇静剂给小孩睡觉,一个星期后,这小孩的淋巴结整个肿起来,又感觉往来寒热,就是一天来好几次的忽冷忽热,跟「疟」不一样,疟有隔曰疟,或间日疟,有时间性的,中医的少阳就是淋巴系统,太阳表证在人的皮肤表面,进入皮表的时候,就是桂枝汤证,没有治疗好,就进入半表半里,就是淋巴系统上,淋巴系统也是人的防卫系统,怎么知道进入淋巴系统了?中医讲的辨症论治,第一往来寒热,第二胸胁苦满,为什么?胸胁的地方,纵膈膜、横膈膜、胸腔里面都是淋巴系统,严重的还有水声,很胀满,肋骨会痛;第三默默不欲食,人的五脏六腑外面都有淋巴和神经,自然肠胃的蠕动会受到影响;第四心烦喜呕,为什么喜呕?第一食物没有完全消化掉,第二淋巴系统里面有很多水份,淋巴系统里面的水和血常常在互换,就是内分泌系统,病邪进入的时候,水隔在中间,胸胁苦满,纵膈膜、横膈膜、胸腔里面都是淋巴系统包到,水太重的时候,通通梗在这,这水又不在胃里面,而在淋巴系统里面,所以中医讲半表半里,没有进入内脏,就是少阳,全部进到里面就是阳明。
柴胡,长在地上的时候,一半在上面,一半在下面,柴胡拉起来,根和身体是一样高,所以一半在表,一半在里,所以甲状腺亢进,内分泌系统的问题,都用柴胡,内分泌全部包括在少阳里面,只要不入脏的,脑部、淋巴结、大脖子都算在内,柴胡是主要的药,所以叫柴胡汤。大柴胡汤就是病邪进入少阳和阳明之间用的,太阳证刚刚好进入少阳就是小柴胡汤证,开柴胡汤的时候,因为胸胁苦满,所以一定开半夏,本身呕,就一定是柴胡证。如果是呕,就代表少阳证,少阳证的主证是呕,如果是渴就是阳明证,为什么往来寒热?因为进入淋巴系统的时候已经不在表了,这时候人的免疫系统出来抗,打赢的时候就是热,打输的时候就是冷,所以一来一往,因为近距离交战,这样一天好几次,没有限定时间的即是柴胡证,所以有热的现象就加了黄苓在里面,因为黄苓能够去热,因为默默不欲食,就加人参、甘草、大枣,这七味药就是小柴胡汤。北派用人参的时候,专门治心下满,就是胃不好的时候吃人参,所以泻心汤中有人参就是专治肠胃的,柴胡把黄芩带到半表半里,就是淋巴系统里面,人参、生姜、甘草、大枣,进入体内以后肠胃一吸收,免疫系统增强,所以小柴胡汤也会有流汗的现象,汗一出来也解掉了。
但是如果小柴胡汤证,开的是表药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就是开成太阳证的药,就进入纯少阳了,把阳发掉后,少阳马上转阳明,因为一发表的时候,津液会伤得更多、津液伤了却没有把病毒清掉,反而把正常的体液丧失掉了,结果转移到体内,就会有肠胃发炎下利的现象。
如果三阳并病,项强、头痛、中风、太阳证,还有恶心、胃口不开、口渴,三阳并病的时候,合解少阳,中医叫「担法」,不要柴胡桂枝开在一起。
小柴胡汤有人参、甘草、大枣在里面,不欲食症状马上去掉;心烦喜呕,半夏能够止呕,黄芩能去热,胸胁苦满的现象,靠柴胡把黄芩带进去,如果烦而不呕,就不用半夏了,张仲景用半夏的时候,单单是为了止呕,如果病人口渴的,半夏就拿掉,因为半夏是利水的,吃半夏会越吃越渴,例如怀孕害喜,恶心想吐,就一定会用到半夏,为什么有人会害喜有的人不会?害喜的人平常胃中水饮比较多。
「柴胡」苦辛,专疏泄淋巴管,解三焦之郁,开胸膈之塞,退寒热。解烦渴,「小柴胡汤」以之为君,「黄芩」苦寒,清火郁,「姜」、「夏」辛温,降水逆,【参】、「草」、「枣」则为补助津液,以为佐耳。
小柴胡汤方:220610[倪93]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倪94]222150
柴胡,胖子用五六钱就可以了,平常人三钱,小孩一钱半二钱,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剂量一样,因为黄芩比较寒凉,要同时理中,让中焦恢复,同时把病毒排出去,半夏重用,柴胡用三钱,半夏就少于三钱,大枣无所谓多少。平常六碗水熬成两碗,空腹吃,只有桂枝汤喝完要吃点稀饭,让药发散一下,其余的汤剂不用。
原本伤寒论里面,张仲景没有加减法,加减法是后人加进去的,若胸中烦而不呕代表胃里面没有停水了,这时候加栝蒌实,为什么加栝蒌实?栝蒌实去胃中、胃的下方的结实,平常胃的下方随时保持着两公升的食物在里面,永远有东西停在里面,新的食物就把旧的推出去,所以有时候吃了三四小时后,还会恶出食物的味道,这一段东西坏掉的时候,就要靠栝蒌实,这一段坏掉的时候,会心烦,不是情绪不好,而是胃里面不通,胀闷胀满的感觉,不会恶心呕吐,栝蒌实用的不多,如果用大黄芒硝,会直接下去,不会停留在胃下方,调胃承气汤里面,是在十二指肠的地方,当然也可以重用甘草,但是甘草只能分解食物的毒,并没有把它完全排出来。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四两,这里的栝蒌是栝蒌根,栝蒌根可以生津止渴的。临床上用,栝蒌根可以降血糖,有种痉病,角弓反张,脑膜炎,就是用栝萎根,后面会介绍栝蒌桂枝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为什么肚子痛?寒湿跑到下焦去了,张仲景对腹痛一定会重用芍药,凡胸满一定去芍药加枳实。若胁下痞鞕,在中焦一带,刚好在肝和脾脏的地方,鞕满不通代表肝气不足,没有办法舒松开来,因为少阳讲的就是胆,消化系统,这时候重用牡蛎,牡蛎可以平肝气,而且咸能软坚,能够去除硬块,不只是在胁下,喉咙的硬块、腋下淋巴的肿块,都可以用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心下悸即水在中焦,才会令小便不利,所以会用到茯苓。一般来说会有咳嗽的时候,药常常把红枣拿掉,红枣何时加何时去看病情,如果病人湿热很盛的,还有酒客,因为红枣太甜,属甘味,吃下去会增腻,舌苔黄、抽烟多的,就把红枣拿掉,加五味子,五味子是生津的,五味子加二三钱就够了,咳得重的加重点,五味子没有寒热,只针对咳嗽,有润肺的功能。
小柴胡汤治疗西医说的肝炎,由中医来看,就是有湿热,小便黄兼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等等,西医只知道这是肝肿起来,顶到胃了。病人没有胃口,我们加上茯苓、白朮,茯苓稍微比白朮多一点,以去湿来改善胃口,然后加上郁金来行肝气;病人如果全身黄疸、病人的精神还好,用茵陈蒿;虚烦不得眠,加栀子。怎么知道病人好转?晚上一点到三点能睡了、一觉到天亮,胃口好、小便颜色正常,体力恢复,双脚温热起来,就代表肝病好了。西医以为肝癌是无形的杀手,那代表西医不能预先诊断出肝癌;其实正统中医两年前就能知道,在实证发生在肝脏之前,每天晚上一点到三点不能睡,就要赶快治疗了。肝木喜疏达,我们可以由种果树的技巧可以领悟治肝的方法。郁金用来疏散郁气,半夏去除多余的水等等,都是与肝木喜疏达的特性有关。小柴胡汤可以说是预防肝病的第一方。
淋巴结、淋巴肿块,这是结实在三焦,我们用黄色去实的药,用小柴胡汤加石硫磺:当脑部有积水时,用小柴胡汤加重生半夏去至高之积水;乳癌的药方,其实也是小柴胡汤的加减,遇到经期来的时候,乳癌的药方中需加上桂枝,利用桂枝降冲逆的特性,把奶水导入子宫里。临床上只要看到小柴胡汤的主证,就可以用小柴胡汤 我们不管西医的病名是肾脏病或是经期生理痛或其它病名。还有,当女性在经期得到感冒,一律使用小柴胡汤来和解。女性经期腹痛用小柴胡汤加白芍,需要的时候,白芍可以加重使用。
【古今医统】曰:「小柴胡汤」治瘰疬,乳痈,便毒,下疳,及肝经之一切疮疡,发热,潮热,或不思饮食。小柴胡汤进入三焦,所有的淋巴系统、腺体、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肝,是人身上最主要最大的腺体。
【正体类要】曰:小柴胡汤治一切扑伤等证。打架,身体表面很好,可是心口很痛,皮肤表面又没有瘀血,所以他是伤在半表半里中间,大便如果是黑色的,就是内有内出血,小便不通了,代表血堵在膀胱了,一般性伤科是小柴胡汤证,但是小柴胡汤下去只能清热消炎,并不能把瘀清出来,所以用桃仁,不一定是桃子的仁,杏子的仁也可以,桃仁这药专门攻瘀破血,打架内伤在胃的位置,这血已经离开血管,跑到淋巴系统里面去了,在三焦油网中间,经过十几年后,西医打开来看胃没有问题,但是胃壁和淋巴结成一块,纠缠得拿不掉,所以西医叫淋巴癌,如果刚开始有伤的时候,就用小柴胡汤加桃仁,如何查有瘀血,看舌头,舌头上有一块青一块黑的,旁边有齿痕,他可能没有感觉,这时候用小柴胡汤加桃仁,桃仁加一钱半,胖子用五六钱都可以。包括女孩子的妇科也可以用,子宫在半里半表中间,子宫是腺体,所以子宫拿掉,内分泌会不平衡,内分泌系统全部属于半表半里。
脑受伤瘀血,在脚上「然谷」放血,下针「涌泉」「人中」「百会」,处方「小柴胡汤」的加减,加些破瘀的桃仁、红花。三焦、血脉、神经、脑细胞都属于少阳,所以眼睛、鼻子、耳朵、头部都是属于少阳。
【保命集】曰:产后日久,虽日久而脉浮疾者,宜服[二元汤],即本方合「四物汤」(又名柴胡四物汤)。就是小柴胡汤里面加四物汤。
四物汤方: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
真正滋补的时候用生地不是熟地,而且大剂的用,瘦子当归用五钱,生地用一两,当归和生地专门补血的,补到脊椎骨上面去,脊椎骨生血的力量会很强,熟地就是生地炒熟就熟地,炒过炮制过的比较熟,虚热的人补药下去会更热,用熟地嘴会破,用生地就不会了,所以生用;你孩子月经肚子痛,白芍专门止腹痛,能破瘀,所以产后或流产过,肚子会痛可以用芍药甘草汤,重用白芍到一两,平常三二钱就很强了,让血流回心脏比较强就可以了,如果是静脉瘤那二三钱就不够了,一定比例,如果要让怀孕很好的话,一定加重川芎,如果是月经来的时候吃的,可以使她的子宫排干净,把瘀血清出来,西医之子宫内膜异位,一定会加重川芎,如果眼睛黑黑的,舌头胖胖的,生地可以重用到二三两都可以。
乳房硬块,小柴胡汤可以去掉胸胁苦满,如果硬块比较严重的时候,同样是小柴胡汤就要加一些或减一些药,如果要让胸部的满去掉,桃仁是很好的破瘀的药,也可以加牡蛎,牡蛎也是攻坚的,牡蛎的攻坚和芒硝不一样,中药里面有很多攻坚的药,像桃仁、附子也是攻坚的药,什么时候用到附子?只有在腹膜炎的时候才用附子,已经发热了,非用附子把它清出来,这时候附子就不是补阳的药而是攻坚的药。要让胸阳旺起来,重用炙甘草,炙甘草平常用一二钱是对肠胃的,加重到五钱一两的时候,炙甘草很热,土会生金,这时候上焦就热起来,所以后面有炙甘草汤,炙甘草重用到四五钱以上后,马上热在胸阳,所以有一救逆的汤方「甘草干姜汤」,炙甘草用到四、干姜用二,炙甘草加重,让胸阳热起来,才有血在上焦,血在上焦的时候,乳房开始运作了,运作就是生奶的过程,西医打退奶针,奶没有喂完,后遗症就是造成乳房硬块,治疗乳房硬块,就是让它再生化一次,就用小柴胡汤里面炙甘草加重。让它充满上来,上来以后胸阳热起来,会充奶,怕会太热,小柴胡汤里可多用黄芩,再把这热导出来,让它变成月经排出去,让胸部的硬块生化或月经排出来,要让上焦的血进入冲脉达到子宫就要靠桂枝,【本草】写桂技能够通血路,经方家来看桂枝能够通利冲脉,因为桂枝壮心阳,会把奶水蒸化掉变成血进入子宫,所以治疗的时间要利用月经来的时间,利用月经排的中间再生化一次,生化的时候,胸部乳房会挺起来,然后从月经排出去。
治疗乳癌的经验方:
第一方是治乳癌或是乳房中有硬块, 尚未溃烂破出时使用:
柴胡三钱,黄芩三钱,瓦楞子五钱,川芎三钱,丹皮三钱,三七三钱,续断三钱,炮附子五钱,阳起石三钱,白芍五钱,枳实三钱,乳香三钱,炒麦芽五钱,玉金五钱,当归二钱,牡蛎一尔,龙胆草三钱;体力差足冷,加熟地三钱;经期加桂枝三钱。九碗水煮成三碗,早晚餐前各一碗。
第二方是治疗乳癌已经溃决破口,有恶臭,出黑臭水时使用:
柴胡三钱,紫根五钱,龙骨五钱,牡蛎一两,白朮五钱,炮附子五钱,黄芩三钱,黄连三钱;九碗水煮成三碗,早晚餐前各一碗。
以上方为主力处方来做加减
当病人进入乳癌末期气血两虚时,可以用八珍汤来做加减,主要观念在行气,破瘀,用咸味攻坚,开气去郁,令三焦气机流畅。同时必须以强固胃气,增加命门火维持生命的延伸为主。
汤本氏曰:「小柴胡汤」应用之主目的为胸胁苦满。所谓胸胁苦满者,令病人仰卧,医用指头,自肋骨弓下始,沿胸壁里面,向胸腔按抚轻压而上,触之有一种抵抗物、同时觉压痛者是也。治以「小柴胡汤」,则之随脑、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肋膜、心脏、胃、肠、肝、脾、膵(胰脏)、肾、子宫等病证之治愈,而此抵抗物亦渐次缩消。是故余谓胸胁苦满之腹证,概不外前胸壁里面所有淋巴腺之肿胀硬结也。师之创立「小柴胡汤」,即欲治此续发的淋巴腺之肿胀硬结与原发的病变耳。又以此淋巴腺之肿胀硬结为其应用主目的者,夫亦以其续发的病变不仅易于触知,且常确定不变也。
一〇六: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胸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222400
血弱气虚,表示这人本来身体就此较虚弱,血不够,气也不够,腠理开, 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胸下;平常身体好的,一定停在表上,也就是停在太阳证上,就是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如果这人身体比较虚、或是女性遇到经期来,病毒一进来就结在胸胁的下方淋巴结的地方,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进食,就是不想吃东西了,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痛在中焦,造成呕,邪在上焦淋巴系统里面,故名邪高,小柴胡汤主之。我们用小柴胡汤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然后把病毒排除,中医不去管哪一种病毒,用「邪」字来代表是最好的。
一〇七: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倪95]」也,以法治之。[倪96]222650
一看病人是少阳证,药熬出来的时候,病人已经进入阳明证了, 喝了药汤后,少阳证好了,阳明证出来了,这是好现象,因为阳明无死证,就是吃完小柴胡汤后,病人有口渴现象;照理说,小柴胡汤里面有生津的大枣、人参、甘草,病人应该不会口渴的,所以「渴」就是进入阳明了,阳明的主证就是「渴」,大承气汤也会有渴证,白虎汤也会有渴证,如为渴而小便不利者,则以「五苓散」主之;如为渴而烦热者,「白虎汤」主之,这个烦热是壮热,高烧到三九、四十度,平常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不会壮热四十度,这么高温都是白虎汤证了;如烦渴而胃阴虚者,「人参白虎汤」主之,胃阴虚就是胃的津液不够了,所以会用到人参,本身是白虎汤证,再加上心下痞,胃里面很难过,闷闷的不好消化,才会加人参下去;如渴而腹满者,「调胃承气汤」主之;如渴而谵语大便闭结者,「大小承气汤」主之;烦渴而「少阳证」仍旧者,则「柴胡白虎汤」主之,就是小柴胡汤和白虎汤的加减;渴而「少阳证」仍在,大便实者,「大柴胡汤」主之。
一〇八、九: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倪97],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不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倪98]223020
这条辨是说,医生看错了,病人得病一段时间以后,医生以为病人已经进入阳明证了, 脉迟浮弱是说病人的脉浮、弱、迟,所谓的迟脉,就是一息二下很慢,病人本来就是身体虚的,阳明证的时候,手掌与脚是热的,医生看病人手足温,就以为病人是阳明证而攻下,医二三下之,攻下了以后,病人本来身体就虚掉了,攻下的药都是寒凉的药,造成胃里面更寒,胃里面都没有蠕动,食物都吃不下去了,所以胁下满痛,造成脸孔和身体都发黄了,【内经】讲五脏的正色:肝是青色,心是赤色,脾是黄色,肺是白色,肾是黑色,当病人病重的时候,一看到病人脸整个是黑的,就是肾,很多人脸色发青都就是肝,但是这些颜色都是枯燥干干的,所以肝病到后来,整个脸色都发青,就是肝脏的原色,就很危险,同理尿毒的病人身体脸色都是黑的。因为被攻下,所以面目及身黄,就是脾脏的颜色,因为脾主运化,是造血的地方,是食物进来消化了以后产生血的地方,结果脾脏受到伤害,病人面目身黄,病人在气血两虚的时候,因为造血功能失调了,津液也不够,这时候病人身上的黄,是透过皮肤看过去血的颜色,病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看到皮肤上的黄,实际上是血的颜色,如果是胆有问题的黄,是阳黄,发起来是光鲜的黄,流出来的汗都是黄的;病人小便难者,这时候脾就不能运化了,水从大便被攻掉了,如果在这种状况下,再开柴胡汤给病人,结果柴胡汤吃下去后,造成下重,因为病人身上已经寒凉了,小柴胡汤里面有黄芩,黄芩是去热寒凉的药,还有半夏去水,病人已经没津液了,下重就是脱肛的现象,大完便后,肛门收不起来了,下重不渴而饮水呕者,不是不渴,病人会渴,喝了水又吐出来,因为胃的火已经没有了,胃已经寒凉了,喝了水,根本不能化为气进入肺滋润到四肢,所以饮水会吐出来,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柴胡汤没用了,哕就是打嗝,有哕证的时候,就代表胃气已绝,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用「茯苓四逆汤」。
一一〇:「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倪99],胁下满[倪100],手足温而渴[倪101]者,「小柴胡汤」主之[倪102]。230320
身热,恶风,颈项强,这三样是太阳证,胁下满是少阳证,手足温而渴者是阳明证, 所以这条辨是说明三阳并病,必须合解少阳,小柴胡汤主之。这就好像针灸里面所教过的『担法』。
一一一:「伤寒」,阳脉濇,阴脉弦[倪103],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230550
伤寒的时候,病人的脉应该是弦紧,结果病人的脉,阳脉濇,阴脉弦, 阳脉是寸口的脉讲的是表,濇代表虚,所以表是虚的,寸、关、尺又叫做上焦、中焦、下焦,寸又可以叫做表,尺又可以叫做里,阳脉寸脉比较浮的时候,就知道病在表,寸脉比较沉下去的时候,就知道表虚掉了,阴脉是指尺的脉讲的是里,阴脉比较弦的时候,第一表示里有水,第二表示病人有痛的感觉,这痛一定是水,最主要是寒,弦的脉摸的时候感觉很细像吉他弦,按下去的时候跳的很强,代表里寒了,里寒代表腹部寒痛,法当腹中急痛,应该是腹中急痛,绷得很紧,抽筋那样,先与小建中汤。
如果不摸脉,如何知道里寒?像小孩鼻子的山根,就是鼻子的尾巴,山根如果是青色的,代表里寒,里不但寒而且痛,十个小孩九个山根青的,小孩体格很差的话,蚊虫咬到皮肤就肿一块,没病的小孩,还不喜欢吃东西的话,根据经方,桂枝汤是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桂枝用三钱的话,白芍用六钱,白芍是桂枝的两倍,因为会腹痛,所以小建中汤和桂枝汤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小建中汤重用白芍,这人本来脾脏的功能就比较差,桂枝汤本来就是健脾阳,张仲景加饴糖在里面,饴糖就是麦芽糖,加饴糖在里面小孩就会喜欢吃,脾脏本来就主湿主热,饴糖很黏稠,药一下去。脾阳马上就壮起来,就是靠桂枝汤,饴糖的功能一是甜,让小孩爱吃外,一是脾的津液不足的时候靠饴糖在里面;小建中汤一下去的时候,胃口大开,肚子痛就没了,小孩就开始肯吃东西,开始喜欢吃谷类的食物,所以常常小孩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就给他小建中汤。
这个条辨,换个角度讲,当看到病人有伤寒中风的表证的时候,可是这人里虚掉了,最轻剂,刚开始用的就小建中汤;吃了小建中汤好了变成纯表证的时候,再去看证,开桂枝汤或葛根汤或……,这一本经方里面,只有两个专门治疗里虚的方;人如果得到感冒表证的时候,要里实才能发表,如果发现病人是里虚,第一个就是小建中汤,第二就是炙甘草汤;一般的人小建中汤就好了,炙甘草汤是注重在「脉结代」的病人,吃完小建中汤再看病人有没有表证,如果没有就算了,有的话再对证开药,所以先与小建中汤,先把里虚补足,再给他小柴胡汤,如果小柴胡汤吃完,肚子还痛,这就不是里虚,是小肠下方静脉血流不顺畅,就把小柴胡汤里面的黄芩拿掉,改成白芍。
小建中汤方:230640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因为太甜了,桂枝汤里面加炙甘草已经够甜了,再加饴糖更甜,平常喜呕的人、抽烟的人、喝酒的人,小建中汤喝下去,他不收的,因为肠胃太虚寒了,小建中汤下去马上吐,因为如果胃是寒的,甜的东西停在胃里面,甜(四圣注:后面的内容丢了。)
【苏沉良方】本方条曰:此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欲便痛,重按之却不甚痛,此为气痛;重按则欲痛而坚者,当自有积也。气腹痛不可下,下之则愈甚,此虚寒证也。此方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治腹痛。如果是实证有东西堵到,绝不可用小建中汤,所以小建中汤是专门治虚寒的腹痛。
一一二: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一一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231130
小柴胡汤证,只看到有一个症状就可以开处方了, 就代表病邪在淋巴系统里了,如果有恶心就可以用小柴胡汤了,如果不喜欢吃甜的,就把小柴胡汤里面的红枣拿出来,如果这人已经很胖了,就把人参、红枣这些健胃整脾的药去掉。
一一四: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汤」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232750补充
如果是柴胡证,而误下了,或刚好吃坏肚子,攻下了以后,柴胡汤证还在, 照样给柴胡汤就可以了。凡属三阳之证,其里气未虚,则抗拒外邪之力量仍有。柴胡汤为施转少阳之枢,使淋巴水道油膜等通畅,内外之交通无梗,本身之抗拒力量即可发展,故本方之运用甚广,功效亦倍于它方。观仲师于本方下立出加减一法,统治一切外感证,于上条再叮咛祇其一证即可用之,其重视本方也,可以见矣。
一一五:「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倪104], 「小建中汤」主之。231240
如果是心中悸,虚烦不得卧,茯苓甘草汤可以把它治好去掉,如果是心中悸而烦者,这是里虚,里面虚燥,也是小建中汤,所以小建中汤是阴虚的时候用的。这条辨专门讲的是中风素虚,这人得到感冒,本来正常是桂枝汤,除了有汗、恶风、发热、头痛,再加上心中悸而烦,就知道里虚了,还是小建中汤,所以应该伤寒二三日,表证仍在,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这样比较完整。
阴虚者,稍有劳倦身热,即心烦不安,纵有表邪,不可发汗,以「小建中汤」重用「芍药」引血内行,以治其烦。所以阴虚的人,要等到里虚回复了,有表证再开发表的药,所以遇到里虚的人,在发表之前,一定要先治里虚。
一一六:「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倪105]231350
过经十余日,就是拖了十几天了,照理已经进入别的经了, 结果表证还在的时候,医生没有开给病人表药,却攻下,攻下了以后,原本太阳证应该解表,让病从外表发,结果太阳病跑到里面去了,如果再过四五天以后,柴胡证仍在的时候,先给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下去以后,病人如果还是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胃里面胀满难过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本身是介于少阳和阳明之间,兼有少阳、阳明才会用大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就是肠胃里面被大便堵到了,有宿食堵在里面,所以大柴胡汤证最主要的症状有腹满,肚子胀满而呕,呕属少阳,腹满是阳明,腹满、恶心是大柴胡汤的主证,现代人的气满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汤证;实满是承气汤证;腹满又恶心就是大柴胡汤证;如果没有腹满光呕就是小柴胡汤证,为什么?因为被攻下了,下利的药太快了,病人水份都出来了,大便出来的都是水,结果大便没有排出来,于是便堵在里面。临床上看到大肠癌的病人,一开始有些是承气汤证,有些是大柴胡汤证,不是在阳明就是介于少阳与阳明之间,阳明无死证,这种情况是不危险的。结果西医治疗过的病人,开刀以后,移转肝癌或肺癌,症状不是少阴证就是厥阴证,所以我们当然反对西医开刀。如果是大肠癌的病人,还没有给西医开过刀,如果是在大肠的末端、也就是直肠附近堵到,我们要加芒硝来攻坚。我们遇到实证的便秘,病人有拒按、不会放屁,就考虑要用到芒硝了。
大柴胡汤方:232010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两炙,大枣十二枚劈,大黄[倪106]二钱;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胖子用二钱,瘦的人用一钱就好了,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这是小柴胡汤的方子,少了人参甘草,再放芍药、枳实、大黄就大柴胡汤,枳实这药也是能宽肠的药,和厚朴一样,枳实比较重于宽大肠,厚朴比较重于滋润小肠,大肠和肺是表里,所以大肠堵到的时候用枳实,胸腔堵到、心脏积水也用枳实,枳实这药专门能去结毒,结到的毒、硬块它能把它排掉,实际在用的时候发现到,当大肠的肠壁和大便黏在一起的时候,枳实可把肠壁推开,但只能让它们分开,如果枳实把它清出来就不需要加大黄芒硝了,所以枳实本身并没有攻下的功能,它能把结分开来,必须要靠别的药把它通出来,所以心脏的动脉血管堵塞的时候,用枳实,但是枳实只是把动脉血管里面堵塞的东西与血管壁分开来,所以张仲景还加桂枝,桂枝让心脏动脉血管往外冲的力量加强,喷射的力量加大;怕胃受不了再加生姜在里面,让胃热力散一点,不要太集中在心脏,怕心脏受不了,血管会破裂;因为腹满,肚子胀满,少腹会痛,所以加芍药;大柴胡汤里面如果没有加大黄,就不叫大柴胡汤,因为病已经进入少阳、阳明了,又不是纯阳明证,所以用不到「芒硝」这样强的药,用大黄把阳明热清出来就好了;「大柴胡汤」即「小柴胡汤」去「参」、「草」加「枳实」、「大黄」、「芍药」也。以阳明实热不适用「参」、(四圣注:本页后面内容缺失 P90)
人参:胃中热结,则非「枳实」不能破其结,非「大黄」不能下其热,「芍药」则舒心下之急;但「阳明」虽结而「少阳」未罢,「柴胡汤」又不可不用,故在此方为双解「少阳」、「阳明」之剂。所以常常问病人恶不恶心,会恶心就是少阳,恶心加胀满就是大柴胡,肚子不满会恶心就是小柴胡;黄芩、芍药是等量的,枳实要重用,大黄开的比枳实少,如果没有加枳实,只用大黄,肚子会绞痛,因为大黄会硬把肠壁拉开来,因为肠壁没有津液了,枳实下去会产生津液。
王叔和曰:若不用「大黄」,恐不名「大柴胡汤」。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平日心思郁塞,胸满少食,大便二三日或四五日一行,心下时时作痛,吐宿水者,其心大多胸胁烦胀,肩项强急,脐旁大筋坚韧,上入胸肋上,下连小腹,或痛或否按则挛痛,或兼吞酸、嘈杂等症者,俗称「疝积留饮痛」,宜长服此方,隔五日或十日,常用「大陷胸汤」或「十枣汤」攻之:眼目云翳,或赤眼疼痛,胸胁苦满,所以眼睛是属于少阳证,开白内障的处方的时候,用大柴胡汤来作加减;如果眼睛是赤痛红肿,是太阳证,葛根汤来作加减;如果眼睛生翳就是靠柴胡来作加减。大便燥结者,加「芒硝」为佳,如果大便攻不出来,就要靠芒硝把它打散,大肠比较大,到直肠的时候比较小,大便到直肠如果硬会堵到,吃了大柴胡没有大便,就加点芒硝把硬的大便打散掉,一般会有这种现象的,大多是年龄大的人,身体虚弱的人会看到。遇到对证的时候,用到大黄芒硝来攻下,对病人来说大黄芒硝就是补药,应该攻坚的时候,不能手软,这就是「急下存阴」的概念。
百疢一贯曰:龟胸龟背,大多原由于毒,这毒就是浊痰,凡龟胸后必成龟背,用「大柴胡汤」治之。重者用「大陷胸汤」之类,随证不同。
【伤寒绪论】曰:潮热,而胁下汗出者为胆实,用「大柴胡汤」:手足心汗出者为胃实,用「大承气汤」。这是分辨纯阳明证跟兼有少阳证的时候,腋下一直流汗流很多,就是三焦系统,也就是大柴胡汤证,如果手掌汗流很多的,手上的「止汗点」,背后的第五椎外开五分的地方「华佗夹脊」,直针下针可以止汗;如果病人是阳明热,大便正常,舌头伸出来苔是黄的,就是白虎汤,如果大便不通,就用承气汤攻。
一一七:「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已而微下利,日晡所发潮热,此「柴胡证」,本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药丸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240030
胸胁满而呕,就知道病情已有少阳证了,日晡所发潮热,黄昏的时候发潮热,阳明证上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到了下午三点到五点开始发热,潮热是一阵一阵热上来,按照气血流注的时间,申时开膀胱,实际上堵在大肠里面,大肠会移热到膀胱,一移热就从背后到脑里去了,所以是大肠移热,到下午的时候就会发热;胸满而呕是少阳证,到日晡发潮热,就是阳明证,所以是柴胡证。本不得利,今反利者,柴胡汤本来是没有下利的,现在在下利,可能是前面医生攻的,前面医生用丸药下的,丸药下的时候利水利得很快,水跑掉了,大便还在里面,所以用汤剂,汤剂下的时候,整个打下来了,所以攻下的药大部分都是用汤剂在攻的,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主之。原来是大柴胡汤证,因为已经被攻下了,所以变成小柴胡汤证,被攻下了阳明证就没了,变成少阳证,所以是小柴胡汤证治疗,一一七条就是说少阳证被误下了以后的辨证,小柴胡解外后,就是柴胡加芒硝,有燥屎的时候这种燥屎常年累积在里面没有出来,这时候只能用芒硝攻下来,打出来是黑的。怎知有燥屎呢?黄昏的时候会发热就是了,用小柴胡汤加芒硝治疗,不用再加枳实、大黄,因为前面的医生已经攻下,所以小柴胡汤加芒硝就可以了,就是小柴胡汤加减。
东洞翁曰:「本方为小柴胡汤证而苦满难解者」,又曰「小柴胡汤证而有坚块者。」柴胡加芒硝就是本身是小柴胡汤证兼有坚块,中医是辨证论治,这硬块可能是大肠癌的出血硬块,不管是什么,芒硝可以散掉,【本草】里面没有提芒硝可以把「燥屎」打散,芒硝是攻坚的峻药,坚就代表肠里面的硬块。
柴胡加芒硝汤方:[倪107]240700
柴胡二两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大枣十二枚,芒硝二两;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
芒硝使用的时候,是生用,一次一钱就够了;汤药煮好了以后,芒硝冲服,不用再煮;严重的时候,一次用到两钱都可以。病人小便颜色有深黄变成淡黄色的时候,就不要再攻下了。
一一八:「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倪108]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倪109]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微当厥,今反和者知为内实也,「调味承气汤」主之。240950
伤寒,两个星期,太阳证应该过去了,结果过了太阳证的时候,病已经进入阳明了, 病没有解掉,病人就谵语,谵语就是胡言乱语,谵语怎么来的?大便堵在肠里面,进入阳明以后,变成纯热证,燥屎就像放在太阳底下晒,大便的燥气就往头上冲,脑部受到大便浊气的影响,讲话就胡言乱语。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肠胃里面有热,要用汤剂来攻;若小便利者,肠壁变得很小,大便出来便细细长长的,有一种,大便堵在小肠转角的地方,大便就像羊大便,出来像六味地黄丸;照理说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照理说应该没有大便,结果反而下利,就知道是前医之过。若自下利者,脉微当厥,若平常虚利,下利清谷,病人有点昏迷的现象,脉都很虚弱,手脚都冰冷掉了,这是虚寒,开承气汤,病人会死掉,应该是四逆汤。应该是很虚弱的,病人下利,结果精神很好,从这知道里面有东西堵到,今反和者,知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开轻剂,用调胃承气汤。如果看到病人发烧发热,病人的脉是虚弱的,知道里面寒凉掉了,用四逆汤把他救回来;如果是实热,病人也会下利,下利拉出来是水,实际上大便堵在里面,如果不仔细会以为是下利,这时候攻它,清出来后,津液自然会回来,张仲景说喝承气汤后,病人会口渴,喝点水就好了;这条辩是说:明明看到病人是下利,以为里面没有堵到,结果病人是因为里面堵到而下利,因为堵的太实了。
热病,肠中干燥而大便不行,常以汤剂解之;以药物之刺激与推动,固可通便,而水液亦为推荡之一助,如多饮开水,其便亦通。若用丸剂,每多辛热之品所成,只有刺激肠蠕动之力,无清润肠壁之力,故所下者,多剩余之水分。所以西药或甘油锭没有办法让肠胃产生津液。
一一九:「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仍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倪110]尚未可攻。241750
太阳病不解就是还有太阳病的表证,还有表热没好,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发表的时候没有发出去,这病毒直接从经进入腑,从皮肤表面直接进入膀胱,腹部的前面是膀胱,中间是精宫,后面是大肠,正常小便出来的水是气化出来的,气化的时候,一部分的水再跑到胆里面,水生木,变成胆汁,气化本来就很热了,当热进入膀胱里面,移热到膀胱,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络到膀胱里面,热再进来,太热了血管会破裂,小便就会带血出来,这是一种外证没有好的时候传到里面的现象,还有一种是打架被踢或运动伤害伤到小便的地方,结果小便堵到了小不出来,里面瘀血,也是一种外伤,用桃核承气汤;热结膀胱就是小便太热了,小便带血,桃核承气汤是治疗血症的第一个方子,很浅的方子,其人如狂,并不是发狂,只是情绪烦躁不安,如已发狂的话,桃核承气汤就来不及了,所以是近狂还没到发狂的状态;血自下,下者愈,如果这个时候小便自己带血下来,就没有关系了,这血通了,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解外的时候,用小柴胡汤,因为碰到「腑」上的时候,一定经过中间的三焦,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少腹就是在「中极」「关元」一带绷得很紧,病人感觉很痛、很难过,小便小不出来,看皮肤上也是绷得很紧,整个抽筋起来,由这些症状,可以确定血堵在膀胱里面,血下不来。瘀血者,血液已越出血管之外,失其血液之性能而成为死血,在医学名词上为瘀血;死血在生理上不但己失作用,且能遗害于全身,一但化成毒质,刺激脑神经使其发生错乱,或使血液不清洁,发生种种病变,如皮肤病、疡疮、潮热,以及攻冲性、游走性之疼痛诸疾病;凡属一切急慢性病证与奇病怪疾,临床上久看不好的病,一定是有瘀血在里面,吾人有很多方法,教导如何去辨别,如何知道里面血瘀到了,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抵挡丸汤、桂枝茯苓丸、大黄蟅虫丸等,皆为治瘀血之良剂。桂枝茯苓丸专门用作妇人子宫肌瘤、卵巢瘤的时候用,大黄蟅虫丸腹腔里面有瘀血的时候用,下瘀血汤胸腔里面有瘀血内伤的时候用。
临床上遇到少腹痛的时候,记得先问小便是否正常;举例来说,如果有妇女在月经期间腹痛来找你治疗,你忘了问小便,结果以为是月经引起的腹痛,其实可能是刚好这几天她的膀胱结石引起腹痛,如此处方用药就不正确了。
桃核承气汤方:[倪111]242630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脉当为沉濇,或弦细;舌则红中带紫,苔或白或黄。脉以濇细,舌以紫青,为瘀血之侯。
判断瘀血的方法:
一.血会「膈俞」,病人一定会有「膈俞痛」,督脉第七椎外开一寸半,就是「膈俞穴」。
二.舌有齿痕,舌头上有牙齿的痕迹,因为舌为心表,心主血,身上循环系统很好的时候,舌头会很光润,循环不好的时候,舌头的循环也会跟着不好,舌头跟牙齿贴到,一拉开来,牙齿印还在上面,就代表瘀血,很多都是妇科子宫的问题。
三.「血海」痛,足太阴脾经上的「血海穴」会痛。
四.「三阴交」,「三阴交」有压痛点,「三阴交痛」大多在妇科里面,「三阴交」主腹、少腹的地方。
五、更严重的,在肚子上看到一块一块的青紫。
六、口渴而不欲饮。
张仲景在设计桃核承气汤的时候,考虑把瘀血攻下来,而不要把正常的体能伤到,把坏的攻下去,好的留下来,如何这药一吃,刚好把瘀血攻下来?所以桃核承气汤主要是靠桃仁和桂枝,桃仁专门破血,行血化瘀,所以桃仁用的很多,包括生化汤里面都有桃仁,桃核承气汤实际上就是利用调胃承气汤加减而成。张仲景破除瘀血的时候,会利用桂枝强心、辛香发散的特性,来加强心脏推动血液的力量,然后配合其它破瘀血的药,如此破除瘀血的力量就会增强。
临床上,遇到久病的病人,想要开补血药的时候,记得要先去瘀血,所谓『瘀不去,新不生』 ,不是一味地开补药就好。
一二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惊烦[倪112],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倪11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倪114]主之。242930
伤寒八九日,在医生的眼里,病已经六七天,可能已经传里了, 不是传阳明就是传少阳,所以医生才会下之,一攻下以后,病人胸满,惊烦,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为什么?因为要传不传,并没有进入少阳,被攻下得太早了,表邪陷下去,陷在半表半里中间,因为被攻下,而跑到三焦淋巴系统里面去,因为在半表半里中间,三焦跟心包是表里,所以病人会胸满,惊烦,因为胸口这里淋巴系统整个都会在这里,小便不利,因为三焦是水道出焉,三焦管水道,由油网来排,因为滤过性病毒是由「攻下」进来的,所以堵在三焦,水道就不能通行了。
有谵语就代表说胃里面还有余热,胃里面还有干的大便,没有完全排掉,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攻下的时候,身体的气血往下走,一攻下病人的身体虚掉了,其实本来身体很好,把病毒顶在外面的,表面的症状慢慢没了,结果被庸医攻下,免疫系统被攻下,就往下走,因为体能很好,进来的时候就停在少阳,这进来不是病人不行,而是被医生误下的,所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因为在半表半里之间,有胸满,靠柴胡加桂枝来解表,柴胡本身和解,桂枝走肌肉皮肤表面去表,已经在三焦里面的东西,把它清利出来,这汤方加龙骨牡蛎,还有铅丹,铅丹现在很少用,龙骨牡蛎和铅丹是治疗惊烦,受到惊吓的时候用,因为三焦和心包是表里的,所以这三味药是用来镇惊止烦的;又因为有谵语,因为人虚了,大肠的浊气就往上跑就发生谵语,所以加了大黄,大黄来攻下,用大黄把堆积在胃的大便排出来;这时候又加半夏,因为这人素体比较壮的,平常比较壮的人,胸腔比较湿热一点,能湿热才能够胖;这时候再加生姜、人参、大枣,来把里虚补足;此方表证里证一剂来清,同时攻下,同时解表,同时把前医造成的下攻中气不足,把它补足,中气就靠人参、生姜、红枣补足,解表靠柴胡、桂枝。这个药方常用在体质素虚之人,误下之后,阴虚而津液不能自回;如果是体质强壮的人,误下之后津液回自回,就不会用到这个药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250220
半夏[倪115]二合洗,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倪116]一两半,铅丹[倪117]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茯苓一两半,大黄[倪118]二两,牡蛎[倪119]一两半;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碁子大,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除了大黄、半夏、红枣以外,其它都等重,因为是半表半里都有,解表攻里同时并进的,一剂药同时把它去掉,过去有些书上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加黄芩在里面,有开黄芩就是嘴巴里面有燥苦,口苦的时候,兼有少阳证的时候,会用黄芩;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很好治疗失眠的汤剂,是虚的人吃的 ;如果失眠是到了晚上但头汗出,常常五六天不大便,舌头又干又燥,这人是阳明燥屎,不可以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所谓阴虚的人是肠胃津液不足,兼有下利而引起;现在买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药粉,里面没有铅丹的,都用茯苓代替了,所以开的时候,没有加铅丹也没有关系。
龙骨牡蛎有潜阳的功用,常人阳气足的时候,手脚是温热的、额头冷的,手掌、脚掌是热的,手背脚背比较凉,四肢是胃气反映的地方。如果手脚温热而且出汗、大便秘结,这是阳气过盛,我们用承气汤攻下就好了;但如果是虚热的体质,没有便秘,手脚常出汗,就是用龙骨牡蛎。所谓的阳要潜在阴里面,就是说人体的皮表乃太阳寒水所主,把热包在里面,也就是皮表是凉的,里面是热的,不怕冷,这是正常。龙骨与牡蛎潜阳收敛的作用有小差异,当「失津」的时候,我们用龙骨;如果是「失精」的时候,我们用牡蛎。所以小朋友夜尿多的时候,因为夜尿是「失津」,所以用到龙骨牡蛎的时候,龙骨可以多一点;反之如果是大人有遗精的症状,我们用龙骨牡蛎的时候,牡蛎要加重一点。
一二一:「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250950
只有阳明证才会有发谵语的,谵语代表阳明证,阳明就是胃,太阴篇第一个主证就是腹满,所以腹满代表太阴证,太阴就是脾,寸口脉就是阳脉,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就是肝血太旺了,顶到胃;得到急性肝病的人,肝肿起来,胃被压迫到了,木克土,因为脾胃被肝压到了,肝里面充血充得很旺,脾胃的血就不够了,当人血不足的时候,就会比较肥大,为什么会肥大?就是要吸收更多,所以气血虚的人,舌头又肥又大,脾胃也是一样,血都跑到肝里面了,没有血能让脾臓蠕动的时候,脾脏就像死肥肉一样,堵在胃下方,就叫作「纵」,纵的意思就是木克土,病人就不能吃东西,要把肝血输开来才行,这时候张仲景说扎期门,实际上不能光靠期门,如果用「脏会」、「脾募」的章门穴会更好。这在针灸课中已经讲过。
一二二:「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251150
这两条讲,如果伤寒没有立刻治好的时候,它传经的一种症状。啬啬恶寒就是肺虚了,皮肤怕冷就是表虚掉了,肺的功能比较差,肺是诸阳之会,皮肤毛孔的能量都是靠肺;这时候大渴欲饮水,因为肺虚掉的时候,肺不能行水了,这时候嘴巴就很燥渴,这时候就会肚子胀满,因为水不能气化,胃里面的火不够,土不能生金,水就停在中焦;自汗出,小便利,这时候如果病人自己会流汗,小便正常的话,代表脾胃的元气功能自己恢复回来,自己会好的,就不用去治疗他了;没有好的,这种症状中医称「横」,刺「期门」。这现象一般来说,比较危险,会造成腹水,肝也是肿起来,一是影响脾胃,一是影响水的排泄系统,张隐庵曰:大渴欲饮水者,肝主木火之气,肝是动病,甚则嗌干而渴也。其腹必满,这种肝癌都有的现象,口渴去喝水,喝了都不能止渴,水喝下去,只是让腹水更大,这水并没有办法气化成津液上来,就是从舌头下方冒出津液上来,所以嘴巴永远是干的,人小便出来的水是气化出来的,嘴巴里面的口水也是气化出来的,气化后的水才是能让身体受用的水。
一二三:「太阳病」一日,反烧瓦熨其背,大汗出,火热入胃[倪120],胃中之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先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251350
过去因为在北方,拿瓦烫协助病人发汗,用烤的方式让病人大汗出,因为不是药汗,不是免疫系统从里面推出来的汗,所以没用,因为病人的大汗出,所以病人里面的津液伤到了,刚刚烤火的热跑到肠胃里面去了,肠胃里面就相对的更干了,结果肠胃津液伤到了,大便都堵在里面,食物在里面坏掉了。十几天以后,突然感觉到发冷,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照理说谵语的时候大便没有了,结果大便来了,就是病人的津液自己调养回来了,津液返回胃里面了,自己会好。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肚脐以上有汗,肚脐以下没有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此段顺序有错,先把反呕拿掉,先欲失溲,就是急着想小便又小不出来。水堵在里面,足下恶风,脚下冰冷,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人的手脚会有热度都是靠胃的阳气,胃气往下注,到脚指头,脚整个热起来,足下恶风代表胃气没有下注,堵到了;如果把胃的津液伤到的时候,胃里面干掉了,张仲景说先不要管它,先少少与之,慢慢让他津液回来,或先吃一点稀饭,让他自己调理回来,这样最好;在这种状况下要不要开处方?先观察病人,如果病人大便鞕,小便量应该会增加,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代表水还是没有回来,如果大便已,大便正常了,头卓然而痛,为什么?因为大肠和脑是连到的,大便堵在大肠里面,因为前面用瓦去烫过发汗,这大肠的津液回来的时候,阳明燥屎突然通一下,一下子浊气往上头,头会突然痛一下,痛一下就没有了,大便也出去了,因为在里面太久了,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脚会热起来,因为胃气往下走了,胃气往下走就是胃气能达到四肢,能布达津液了;因为病人的津液已经伤到了,这时候用承气汤去攻的话,津液会更伤,所以要在旁边看病人,看病人的大小便如何,小便没有就代表他津液没了,这时候要赶快给他一些补津液的药,小便很多就没有关系了,他自己会好;现在临床上也会看到,在火场里面逃出来的会看到。
过去有些派系把一二三、一二四条拿掉,因为这两条上下条文比较不通。
一二四:「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倪121],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倪122]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倪123],其人可治[倪124]。251830
已经有感冒的热在身体里面,然后又有火气进来了,用火熏他,这是两个阳热在互相熏灼,结果造成病人津液丧失过多,其身发黄,血里面百分之六十的水,水份丧失很多的时候,从皮肤上看到血的颜色是黄色的,实在这是血的原色,其实是液不足了,这时候吃水梨最好;阳盛则欲衄,阳气是往上走的,如果病人会流鼻血,血里面的热就会散出来,就会好;如果病人阴虚小便难,因为津液不够了,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如果病人阴阳两虚,身体就枯燥了,瘦干干的,但头汗出,为什么有这现象?身上一点汗都没有,但是满头大汗,就是头流汗,中医叫作浮阳,浮阳就是免疫系统,就是肠胃的功能,就是肠胃的热气,正常时阴阳是相交的,为什么阳热能停在中焦不会散出去?因为人有阴阳,有津液,按一定比率存在,所以可以停在中焦。有一天如果津液少了,津液少的原因,可能被攻下,可能被火烤,津液一少,胃里面的阳热就冲到头上去了,头就在流汗,中药里面能把浮阳降下来,最好的就是牡蛎的壳,牡蛎会收浮阳,相书上蒸笼头这种人只能干校宫干不了将官,因这人太急躁了。另外一种情形,阳明热也会容易头汗出,与这里的「但头汗出」不同,这里是阴阳都虚掉才会但头汗出。腹满,里面的大便都干掉了,微喘,口干、咽烂,喉咙都烂掉了,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严重到打嗝的时候更虚,有打嗝现象的时候,就是胃气绝了,很危险了,如果再进去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捻衣摸床就是沿着床边摸过去,这时候大便整个干在肠子里面了;如果小便还通利,代表他元阳还有,因为小便是气化出来的,代表津液还有,如果小便都没有了,就真的很危险了。
例:小孩感冒,麻黄汤证,一剂下去小孩发汗太过,烧退了就转白虎汤证了,结果误诊,看他还发烧给大青龙汤,小孩一直在发汗,原来是太阳表证,立刻转成阳明燥证,就捻衣摸床,这代表津竭了,而阳明燥热证,对小孩摸脉不准,因为小孩的脉,正常时都跳得很快,摸肚子拒按,表示大便堵在里面,阳明证应该考虑大承气汤或白虎汤?结果因拒按而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一下去,烧就退了,还有,这小孩从小就黄疸,大便不好,常常阳明燥热,常常口渴,常常便秘,脑子反应慢,大承气汤一攻都好了。
孙斋氏曰:本条宜对证用药:「黄疸病」用茵陈蒿汤;腹满而喘、谵语、下大便用「承气汤」。独躁扰循摸一症为神经濒绝之现象,法在不治。这现象用「大承气汤」,如果白虎汤证造成的壮热,用犀角地黄汤可能会好,大便不通的,就不会好。
一二五:「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倪125]」主之。252500
中药对烫伤内服的第一方就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我们可以在火灾的现场煮这个汤来教人,烧伤的时候,皮肤一块一块的,有时候还会翻裂起来,很大的水泡很痛,病人会惊狂,因为被火吓了,水都跑到皮肤表面上去了,痛又没办法睡,会惊扰烦躁:张仲景写救逆,就是急救的时候用的;因为脉浮,知道病在表,火一烧起来,水都往皮肤表面上跑,水并没有变成汗,造成很大量的水在皮肤表面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一剂喝下去的时候,大约一个小时,药发散到皮肤表面的时候,痛会大减,因为是救逆,要很迅速的把药发到皮肤表面上去,所以桂枝汤去芍药,芍药本身性是酸收的。比较能收敛,如果桂枝里面加了芍药的话,药力就没有办法很迅速的达到皮肤表面上去,所以把芍药拿掉;药到了皮肤表面后加蜀漆,蜀漆又叫常山苗,蜀漆去痰,人的津液正常在肠胃里面,遇到大火,一部份津液跑到皮肤表面,马上起水泡的时候,因为速度太快太热了,一部份津液就堵在中焦,津液离开正常管道,堵在横膈膜的下方以后,马上就化生成痰,所以看到烫伤的病人,常常痰都很多;龙骨牡蛎,这两味药本来就是收敛的药,同时它能利水壮肾阳,牡蛎能收浮阳,因为病人惊狂,起卧不安者,就是阳浮在头上面,阳气往上冲,牡蛎下去能把阳往下降,龙骨牡蛎在收皮肤水泡的时候,是从内来收,桂枝汤能健脾阳,让脾正常运转,因为龙骨牡蛎已经在收敛了,所以不需要芍药来收敛、芍药会让桂枝变慢,所以不用芍药了。
现在吃安眠药的副作用,也会引起焦虑、失眠,也可能用到这个方,只要有惊狂、起卧不安,严重焦虑就想到此方。这种安眠药的副作用,如果给西医开抗忧郁的药,结果就是很开心的去自杀。
外敷:过去用牡蛎打粉,磨得很细,加麻油,更好的用硫磺、大黄,硫磺就是在火山口的东西,硫磺本身外用时非常的寒凉,西医就把硫磺跟膏药一起用,变成硫磺膏、中医把硫磺、大黄、麻油配在一起用,如果是皮肤红肿这药就可以了,起水泡的时候要加菖蒲在里面,菖蒲是皮肤表面利水的大剂,菖蒲就是灌木类的水草,把这草晒干烧成灰,这灰敷在皮肤表面上,一敷上去,就开始去水,病人会小便,如果化脓了,就是变成湿了,就要加白朮;如果已经发炎了,就加黄芩,这就是加减;西医的硫磺膏只能去热,不能去水去湿。为什么要赶快去水?因为水绷久了,皮肤就会绉掉,会有疤难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倪126]252830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牡蛎五两,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劈,蜀漆[倪127]三两洗,去腥;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在蜀漆用常山苗代替,其实蜀漆和常山苗是不一样的,因为市面上买不到蜀漆,蜀漆就是一种长在四川的漆树其皮的内层,蜀漆在白铁板上烧,烟有毒,把烟去掉才能入药。蜀漆去痰的力量很强,受惊吓的时候,容易有痰涎壅塞,我们用蜀漆把痰去掉。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主火邪,故烫火伤之疼痛烦闷者及灸疮发热者有效。以「牡蛎」一味,「麻油」调涂烫火伤,则火毒忽去,其效可推之矣。一般只是热可以,有湿化脓发炎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
一二六: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倪128]260250
形作伤寒,外形看起来像伤寒,其实不是伤寒,平常脉很弱的人大多是血不够,血不够代表津液不足了,营养不足了,代表免疫系统不够强,这种人一定口渴,因为本身津液已经不足了,再被火一烤,一定发谵语;如果脉浮起来,就代表津液回来了,津液一回来的时候,免疫系统出来到皮肤表面上去,脉就浮起来了,病如果在表的时候,不管是免疫系统的问题、滤过性病毒的问题,或感冒的问题,病如果在表就一定会摸到浮脉,就像火烫伤的,他没有病,但是皮肤被烫伤了,所以脉一定是浮起来的。
一二七:「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260430
太阳病应该是汗解的,如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来解,过去取汗的方法很多, 因为拿不到药,所以用火烤来得汗,一烤的时候,病人反没有汗了,不但没有把汗烤出来,反而令伤寒往里面走,结果滤过性病毒往里面跑,其人必躁。必躁,就是表邪进入阳明系统,也就是在肠胃里面,肠胃干掉了,到经不解,就是平常感冒应该一个星期就好了,阳病六日、阴病七日解了,结果时间到了没有解,必圊血就是大便里面带血,名为火邪,就是表热已经传到里面去了。「内经」阳伤则吐血,血如果太多,津液伤到了,血会逆经、会叛经,如果伤到阳,就是伤到胸腔、肺、胃的地方,病人会吐血,如果是阴伤,就是伤到五脏,伤到子宫、膀胱、大肠,就大便带血。
一二八: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倪129]。260530
现在已经脉很浮了,热又很盛,反灸之,灸不要用在这时候, 灸用在寒湿比较盛的时候,灸是治疗虚证的,病人脉浮且热,这是实,实证的病以虚治,用灸来治,结果病人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这就是伤到阳,两阳相亢才会喉咙干燥吐血出来,所以平常给病人加灸的,一定是身体虚寒的人。从内经的理论来说,伤到阳会吐血,伤到阴会下血:这是吐血与下血有差异的地方。
一二九: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260730
微代表是虚,但跳的是数脉,数代表的是热, 所以微数之脉就是病人是虚热的体质。白虎汤证是讲阳明经热,热在经脉里面。就是白虎汤;如果是阳明腑热,热在腑里面,热在大肠、小肠、膀胱,热在消化系统里面,就是承气汤证,白虎汤和承气汤都是实热的范围,脉都是很数,但是脉会洪大,不会微细。实热跟虚热不一样,实热要攻实,把去实和去热的药加在一起,就可以攻了;虚热要把去热的药加在里面,还要把补虚的药加在里面,像吃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没有什么补,桂附八味丸里面的肉桂和附子下去会很热,像虚热的人吃桂附八味丸,虚热会更热,会嘴巴燥裂,桂附八味丸本来是为了补虚的,所以吃桂附八味丸要加些去热的药在里面,可以加黄连、黄芩在里面;如果是热在血里面,口渴阳明热的话,就加白虎在里面。
虚热的病人不要灸,要寒湿或纯虚的病人才灸,因为火是邪的不是正的,会造成病人虚热而生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并不是虚热的病人灸了以后,血就离开脉了,而是血里面有热力,本来是虚热的人,血量已经不足了,肝里面很热,血的热就要往外跑,一加热的时候,血里面更热、津液更少了,这时候热已经离开血管,跑到旁边的经脉里面去,血还在血管里面,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结果病人更虚,骨头、筋就都会变得比较枯瘦。
一三〇: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倪130]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 ,必当先烦,乃自汗而解。何以知之? 脉浮,故知汗出解也。260850
脉浮,病在表,要用汗解,本来是表热,靠肺的阳在攻表解表,因为火太盛, 再一灸,阳就离开了,水还在下面,水还来不及气化,一灸,阳都往上走,水都停在下焦,结果腰以下重而痹,什么叫痹? 就是没有汗又干枯的状况,这就叫做火逆。如果病人体能很好,会自己好的,在好之前病人一定会先烦燥,津液再慢慢回来,自汗,就是胃的津液回来了,为什么会有汗? 就是津液已经出来了才会有汗,何以知之,因为病人脉浮起来,会流汗了,代表体能慢慢回来,水跑回到皮肤表面上去了,之前的脉浮是被误治的,因为用灸去烧他。
一三一: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261110
对皮肤表面上的脓头,可以用火罐拔掉,有的脓头在肌肉很深的地方, 在过去的脓疡科,把针烧红了以后,刺进皮肤裹面,直接刺到脓头裹面,来发它的脓疡,北派的医生用白朮和附子,就是「朮附汤」,金匮里面还有一个「阳和汤」,都是能够让内部的脓疡发表发出来,不管是癌症、骨头烂掉的,都能让里面的浊物清出来,浮到皮肤表面上,应该要这样做才对。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医生用烧针来烫,让病人发汗,其实病人原本有伤寒,譬如有寒证,要从里面发出来比较好,用药去攻比较好,结果医生用烧针,例如温针,艾草放在针上面烧,一烧,寒一遇到热,寒就往里面走,而不是往外走;临床上看,发奔豚的时候,都是在右边的「天枢」开始发,其实奔豚是大肠里面本来有燥屎,干燥的大便在里面,平常不知道,有的时候大便鞕,或大便像羊屎一样,没注意它,实际临床上,此类病人都是惊发的,病人本身很胆小一扎针的时候本来就很怕了,又担心艾草掉下来会烫到,一直在惊,实际上奔豚证就是惊发,奔豚气从腹部一直上来,像手臂一样粗,一直冲上来,看起来像心脏病,痛得受不了,但又不会死,心脏本身好好的,因为人一受惊发。肠子必会筋挛起来,大便的燥气因而跑到肠壁外面的三焦油网里面去了,进入三焦油网渗入血管里面,大便的废气如果跑到脑里面,就会捻衣摸床、谵语、发狂奔走。如果透过血管跑回肝脏,由肝脏就会影响到心脏跑到血管里面,顺沿着血脉流回心脏,流回心脏以后,就会有发奔豚的现象,因为血里面不受气,大肠的燥气流到心脏去了,就发奔豚,所以张仲景看这人原本没有便秘,肠胃功能可能比较差一点,处方开桂枝加桂汤,本身用桂枝汤和解营卫,因为是肠子的问题,肠子的浊气从静脉血管跑到心脏里面去了,桂枝加桂汤,这桂就是肉桂,平常肉桂加五分八分一点点就够了,加肉桂让心脏喷射力量很强,浊气一进到心脏以后,马上从动脉喷走,硬把浊气逼回肠子里去,然后桂枝汤去和解营卫,让肠胃蠕动很好,同时因为他还有伤寒表证;临床上,看到发奔豚的时候,知道是大肠气在发,要把肠气逼回到血管里面去, 加桂汤。所以第一个处理奔豚的汤方就是桂枝加桂汤。另一种奔豚的症状,是本来有宿便的人,受到惊吓以后,燥屎的沼气透过肝脏与大肠的血管进入肝脏,所以肝脏送给心脏的血中就会有沼气,心脏就想把沼气往外推,于是就动悸的很厉害,就发奔豚。
方中行曰:「奔豚」肾之积名也。「肾从少腹上冲心」,「奔豚」证发作之状也;盖人之素有肾积者,因针穴处寒得入之,其积逐发,则气自少腹上逆而冲心,状若惊豚突前而奔走,故曰「奔豚」。实际上就是大肠里面的燥屎,其浊气进入肠壁里面,进入血管冲到心脏里面,才会有这种现象。还有一种乃针孔发生炎肿或成「破伤风症」也;看起来像奔豚,实际上是破伤风症,病毒侵入身体里面去了,这时候要加强心脏力量,把免疫系统带出来的时候。也是靠桂枝加桂汤,然后可以配合针灸课程中提过的灸法,用隔姜灸;临床上桂枝加桂汤,如果用桂枝,就是桂枝汤里面原本桂枝是三钱,白芍三钱,现在桂枝用六钱,这样力量不好,所以要同样用桂枝汤,桂枝白芍等量,但是加桂是加肉桂,桂枝肉桂是同样的东西,肉桂是桂树的心,桂枝是桂树的皮:肉桂很油很香很浓,肉桂喷发的力量才够,有时候重用桂枝三四剂下去,病人还是奔豚,加肉桂下去一剂就去掉了,二者差很多。
桂枝加桂汤方:
即桂枝汤加桂枝二两;
这汤剂争议很多,有的赞成桂枝,有的赞成肉桂,但临床上看,肉桂极有效,用桂枝汤加肉桂,肉桂用五分,严重的用八分,不需要用到一钱,因为会太辣了。
一三二;火逆,烧针汗之,因烦躁者,「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261940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不一样,救逆汤是非常紧急的时候大剂的救逆用的,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是一般性的,前面的是烫伤、鹭狂不得卧,这个只是烦躁而已,火逆烧针,还有流汗。
桂枝甘草汤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这二三一条也是发汗过多的明证,从桂枝甘草汤变证而来的,用到龙骨牡蛎的时候,病人一定有浮阳在上,浮阳在上最简单的辨症就是头部一直在流汗,身体不流汗,整个肠胃的阳气都跑到上头去了,肠胃蠕动都减缓。像烧针造成的烦躁,都是水的系统不是很好,因为烧针造成气化的系统改变了,使水停在中焦,所以要加茯苓把水排掉,如此可以补充新的水到心脏,所以可以生津除烦;这汤剂临床上在用「甲状腺亢进」最多,西医的名词,西医用「放射性碘」来治疗,就是甲状腺大脖子一直手抖、心颤、盗汗、心悸、很紧张,放射性碘一吃下去。甲状腺干掉了,但是同时子宫也干掉了,会终身不孕,此病中医叫「蟹眼证」,就是眼睛像螃蟹一样突出来,它的症状有第一心悸,心脏跳动的非常快,第二手抖、第三嘴巴口燥,嘴巴里面非常的燥渴,第四盗汗得非常严重,牡蛎常常用在攻坚,所以有硬块的时候,牡蛎用一两三两都没有关系。牡蛎是蚵的壳,所有身体里面的脑瘤、淋巴瘤都可以用,所以牡蛎用于攻硬块时一定比龙骨重用。平常用桂枝加牡蛎龙骨就好了,桂枝汤可以和解营卫,气血就会旺,免疫系统很好,肠胃就好,固表能力很强,这时候再加牡蛎龙骨,精子的生化过程就会很好,当男人的精子太淡时,太大不容易怀孕,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让精成熟得非常好,所以这是用在男人身上的从血里面再回三焦,再回肠子里面去,就是靠心脏喷出来进入动脉血管的力量,所以是靠桂枝。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倪131]261955
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一两,龙骨二两,茯苓四两;右五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像一般发烦、悸、伯金森氏病,都会用到「桂枝茯苓甘草龙骨牡蛎汤」,像心悸、动悸、手抖心颤、盗汗,都要想到腺体的问题,但是不要和小柴胡汤证弄错了,小柴胡汤药一定有恶心,呕,什么症状都没有,只要有恶心就是小柴胡汤证,上吐就用小柴胡汤,下泻就加一些止泻的药在里面,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现象比较明显。晚上燥热得很厉害,因为血太旺了,血里面的热太高了,津液没了,因为津液一直丧失,血里面的水越来越少,血的温度就越来越高,所以大脖子的人,晚上睡觉的时候,不用盖被子就会很热,这是身体体能一直在丧失的现象。临床上最主要的是津液,技巧就在剂量的加减。
一三三:「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263040
人身上皮肤表面有一定的温度,皮肤表面有一层水气在上面, 叫太阳表水,还有一个太阳的表热,两个不一样,这两个混在一起就是体温;当热没有了,只剩水就会感觉冷,如果水没了,病人流虚汗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热;当伤到寒以后,皮肤表面的水会很多,加温针的时候,水就会逆流进去,水逆流回胸就会动悸,病人像受到惊吓一样,惊惶就是水逆流的现象,所以永远禁用温针去取汗,或三温暖去取汗。以上讲的是太阳证中篇。
中药的辨症论治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取法都自「伤寒」和「金匮要略」两书。
赵情初说:古人随证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祖国医学的可贵处就是统一整体观念的。仲景的学说就是最可贵的辨症论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
一三四:「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倪132],口不能食[倪133];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倪134],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270130
「关」讲的是脾胃的脉、胃气的脉,关的脉很细很数,摸到病人的脉很细, 就代表身体很虚,数代表热,就代表病人虚热了。何谓虚,虚就是无物,没有东西堵到,张仲景特别讲关上,讲的就是胃,胃里面虚就是胃里面已经没东西了,胃气在上面,空在那边并没有消化,从这一点知道张仲景说,「以医吐之过也」,前面医生可能开了吐药给他,或是病人有伤寒表证,来不及吃桂枝汤却吃了壤东西,一吐,结果把肠胃里面的东西都吐光了;中医里面有汗法、下法、吐法,都是中医治病的方法,通常采汗法、下法,吐法很少用,病人吐的时候,可以把脏东西吐出来,所以有时候会采吐法,过去有医师专门用吐法,他们的观念是,一吐掉后胃里面没有东西了,胃的元气会起来,就是免疫系统会起来,抵抗力的来源都靠胃里面一直消化食物,一直在吸收营养,结果一得到感冒,胃不吸收营养了,这时候医生又不敢攻下,攻下怕引起其它的变证,干脆把胃里面腐败的食物吐出去,肠胃的津液马上就成为固表的抵抗力;吐可以,但是张仲景说吐太过了,如果一二日吐之者,如果刚开始吐,只吐一两天,腹中饥,口不能食,病人有饥饿的感觉,但是嘴巴吃不下东西,就是胃的津液伤到了,但是脾脏的功能还很好,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腹中饥,口不能食」就是如此,就是胃的津液都吐掉了,脾脏的功能正常,脾胃是相表里的,想吃东西,感觉到肚子饿就是脾脏的功能恢复了,脾脏的功能没有恢复的时候,病人不会想吃东西的,所以小孩子一得到感冒的时候,第一就是没有胃口了,桂枝汤一下去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胃口恢复了,小建中汤一下去,为什么胃口会恢复,当胃的功能受到损害,口不能吃东西,吃东西吃下去,胃不能吸收,可是肚子又很饿;吐了三四天之后,不但胃伤到了,脾脏也伤到了,脾脏也伤到的状况下,胃里面整个冷了、没有胃阳,因为吐光了,冷掉以后稀饭也吃不下去了,此时要吃冷的东西比较舒服,因为胃里面很冷,没有功能没有蠕动,热的下不去了,但是吃了冷的东西,下去到胃里面又「朝食暮吐」,所谓的寒,就是没有蠕动了,一吃食物就停在胃里面,也没有磨碎就停在里面,吃完就感觉胀胀的,从早上吃的东西都不消化,到了黄昏的时候,就吐出来了,就是冷太过了,脾胃都伤到了。
如果腹中饥,口不能食,就是吐伤到胃液了,这是虚证,处方有大半夏汤,大半夏汤的方子里面,有半夏来止呕开胃,有人参把胃的津液补足,所以小柴胡汤有呕,小柴胡汤里面也有人参,所以只有这两味药,一个止呕,一个增加胃液,摆明的就是胃液伤到了,让这药停在胃里面,还加了白蜜,就是蜂蜜,蜂蜜生用会加强药的效果,像芒硝滚一滚就停了,不可以滚六碗水到两碗水的时间,有的时候烫一下就好了。如果吃到朝食暮吐,就是西医的胃下垂、胃酸反逆、火烧心,朝食暮吐就是吴茱萸汤里面有四味药,人参、生姜、红枣,这几味都是健胃整脾的,把胃液补足的,再加吴茱萸,这药很热,让脾脏功能马上恢复,让胃马上热起来,生姜可以换成干姜,温中的力量比较强。大半夏汤是专门对胃,吴菜萸汤更强,吴茱萸汤是进入脾脏的,平常小孩子如果吃壤肚子,吐的太过了,就给他大半夏汤,吐得已经不想吃东西了,早上吃的稀饭到晚上吐出来还是稀饭,就给吴茱萸;嗳气很厉害的时候,加上旋覆花代赭石汤。
怎么知道胃下垂了?「朝食暮吐」就是了,摸脉也可以摸到,一般心脉没了,即左手的寸脉没了,右手的关脉很大,心脏摸不到就代表胸阳没了,右手的关脉就是脾胃脉,脉大就表示停在那边没有功能,结果脉会胀大,因为胃阳没有往上升变成胸阳,上焦整个冷的。
在美国,看到很多胃病的例子,都是因为吃过多的精制过的糖所做的甜食所造成,开药方给病人的时候,必须同时叫病人甜食不能吃、巧克力不能吃,可乐不能喝、咖啡不能喝了;喝茶最好。治胃病的时候,用粉剂比较好。
吐法为古代医家治疗法则之一。张载人以吐治宿疾,名噪一时。现在很少用吐法了,秉照「内经」的原意,病在胸膈以上采吐法,病在中焦采和解,病在下焦采攻下的方法把它清掉。
一三五:「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倪135]。此为吐之内烦也。271125
因为吐太过了,胃的津液伤到了,胃太干燥了就化成热,化成虚热往上走, 病人就会烦燥,这也是可以用大半夏汤;吐太过了,还有几个变证:如果吐太过了以后,病人口渴,胃里面没有水了,全吐光了,如果渴而烦燥者、就是胃裹面的水没有了,胸腔里面的水也没了,大太阳在胸腔,这时候用人参白虎汤;如果病人吐了半天但热不渴,代表胃的津液没有伤到,但是还有表热,所以用桂枝白虎汤,因为兼有表热阳明热,但是胃的津液没有伤到,所以把人参拿掉,把人参换成桂枝;北派会用到人参的时候,大多都是在肠胃科,平常不用的,因为人参很珍贵的,肠胃的津液不足的时候,正好用人参来补足,这是补津,如果黏液不足的时候则用红枣来补。
一三六: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倪136]令阳气微,胃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倪137]故吐也。271300
摸到病人的脉跳得很快,代表胃蠕动太快了,所以消谷引食就是一直吃,胃口非常的好,消化得很快,正常的脉数应该为消谷引食,结果病人反吐,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脉数是热,因为发汗太过了,这热不是真正的热,是假的热,这热是发汗发太过的虚的现象,因为不是真正胃蠕动引起的热,所以它不能消化食物,发汗发太过了以后,阳气伤到了,胃气虚了,就是甘草干姜汤,炙甘草干姜用在当发汗发太过,阳虚的时候用的,胃中虚冷,最好用的是甘草、干姜,如果遇到病人朝食暮吐、胃下垂,舌苔整个白的,甩吴茱萸汤把生姜换干姜,干姜比生姜热,干姜是温中,生姜是散寒,用生姜是希望吃药后把药散到四肢上去,所以生姜是发散用;把药推到四肢用的,如果胃里面已经没有火了,干姜是让胃裹面的火烧起来,所以干姜点火用的,可以用此角度去考虑。这种情形可能是医师用吐法来发汗,所以会脉数;或者是病人有表证的时候,刚好吃到坏死的食物,吐了以后导致胃中虚冷。
如果是真正的消渴,现代所说的糖尿病,喝水吃东西很快的消化掉,没有吐出来,我们分三种,上消是渴饮千杯不能止渴,中消饥食百碗不能解饥,下消就是性功能丧失了。
萧万兴曰:「盖数本属热,而真阴亏损之脉,亦急数也。癌症的病人也可以摸到急数的脉,一息九至十至,真阴亏损的时候,元气大伤,病人内脏功能开始消退,然愈数则愈虚,而愈虚则愈数,一有差误,生死反掌。」
一三七:「太阳病」,过经十余曰,心中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欲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倪138],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极吐下,故知也。271745
本来太阳应该已经进入少阳、阳明了,如果病人感觉到心下温温,心下就是胃,如果胃里面闷闷的,感觉到食物消化不了,就是病进入阳明了,欲吐,而胸中痛,就是进入少阳、阳明的时候,病人有恶心的现象,肠胃的功能受到滤过性病毒的影响,胃的功能不是很正常,病人胃的蠕动不是很好的时候,病人就会恶心想吐,或水气进入的时候也会这样,因为胃的地方和胸的地方,这整个部份就叫做「阳」,是诸阳之通路,所有的阳都经过它,阳就是身体的动能,大便反溏,照理说应该是进入阳明证了,会燥结,结果反而大便很黏稠,腹微满,郁郁微烦,肚子胀满,但是胃里面很难过,郁郁微烦就是脾胃不和,消化不是很好的感觉,如果病人在这种症状下,病人的感觉是自欲极下吐者,就是胃里面很难过,把这一口吐掉会比较好一点,喝酒喝多了就会有这种感觉,自己想把它吐掉会比较舒服点,有时候不见得是喝酒,所陈述的就是在这里,如果遇到这种情形,不用去吐,调胃承气汤一下去,通通清出去了;食物一半在胃的下方,一半在十二指肠里面,腹诊按中脘穴以下的建里、下脘有压痛反应,调胃承气汤下去把它清出来,如果吃了调胃承气汤没有好,就代表他是虚证,因为调胃承气汤是去实热的,有东西堵到了才会用调胃承气汤;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极吐下,故知也。病人自己吐太多了,会有这现象,为什么非柴胡证?因为张仲景写只要有一个症状就可以用柴胡汤,可是这里的恶心不是柴胡汤证的恶心,是食物不消化的恶心,就是自欲极吐下。
一三八:「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乃在,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裹故也。「抵当汤」主之。280001
中药里面最轻的活血破瘀剂是「桃核承气汤」,而「抵当汤」是很峻的药,药越峻的时候药越少,几味而已,可是很凶悍,西医对瘤怎么来的不知道,中医有很多辨症的方子,确定它在那个位置再去攻它。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乃在,下之,如果病人有表证,有伤寒或中风太阳病,中风就是表热,伤寒是表寒,不同的滤过性病毒,中医用寒热来区分,一般在这种情形的时候,应该是发表,就是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去掉就好了,没有这样做,反而攻下;人的身体,免疫系统把人都包住,当有泸过性病毒在表面上的时候,伤寒了,太阳病,有表证的时候应该要发表,药一吃下去,刺激肠胃的津液,刺激免疫系统把它赶出去,这是正常的方法,可是被医生开错药误攻下或吃坏肚子,在这节骨眼发生下利;我们的抵抗力在血里面,正常血和水是同源的,所以皮肤表面上会流汗,就代表皮肤表面有水,那水从汗腺直接排出来的就是汗,如果汗腺排出来后,遇到表寒又陷回去的,水离开汗腺就不会再回汗腺里面,就陷在肌肉里面,就变成葛根汤证,项强、肌肉酸,所以用葛根汤把水提升出来;应该发表,没有发表被攻下,免疫系统一退缩,表水一陷进来,不是陷在肌肉里面,就是跑到身体里面来了,水一进来的时候停会在中膈;如果这水渗到肺里面,慢慢的积起来,就是肺积水,现在讲的是结胸不是肺积水,这水进来是进入中膈的地方,水是要经过三焦油网,三焦是水道出焉,所有水的来回都要经过三焦,所以这水是顺着三焦油网进来的,停在膈上的三焦网络上,如果光是水就还好,苓桂朮甘汤就去掉了,但是这病人本身湿热在里面,或病人是抽烟的人,痰很多,或担心过度的人,思能伤脾,脾脏一伤到湿太盛了,湿久了,没有去除就变痰,本身湿热,痰很多在中膈,加上水再一进来。梗在这里,就变成结胸;有一种人没有这些东西,本身是空的身体很虚,被攻下,大不了「心下痞」,不像「实」的人卡在中膈;所以攻下以后,脉微而沉,代表病在里不在表,反不结胸,正常应该要结胸,现在不结胸,没有结胸就是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太阳表热就顺着膀胱经进来,结果热就进入到下焦,女人的血室就是子宫,男人的血室就是精宫,产生精的地方,膀胱和血室贴得很近,这热传进来以后,精宫和子宫里面血会充满。本来有一定的热在血管里面,来蒸化小便出来,太热的时候,血管会破裂掉,血就跑到血室或大肠里面,人的腹腔是一个密闭的腔,整个下腹部硬邦邦的,血在下腹部的时候,病人发狂,就是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前面的桃核承气汤主要用在小便不利,是热在膀胱,现在热在下焦,下焦指的是大肠、子宫、精宫还有膀胱、三焦油网通通在内,小便自利者,如果这病人小便正常,代表三焦通利,没有问题;看病人小便利不利,就知道瘀在哪?如果小便不利,是瘀在膀胱,开的是桃核承气汤,吃药以后瘀血会从小便出来;如果小便利,代表膀胱没有问题,这时候吃桃核承气汤没有用,瘀热在整个下焦的部位,要用抵当汤,抵当汤专门攻下焦的瘀,吃药以后瘀血会从大便排出。
例:有一女孩年轻时得到伤寒表证没好,又吃了不好的东西,表证没好又下利,病人没有结胸的现象,瘀热就跑到子宫里面,子宫里面出血,产生一个血块在子宫里面,慢慢变成瘤,结婚后怀孕,小孩在子宫里面长大,这瘤也跟着长大,妨碍到小孩的成长,西医的处理就是把瘤和小孩一起拿掉;中医用抵当汤,吃了抵当汤,病人的现像是严重的时候小便、大便、阴部都排瘀血出来,血一清,病人的胃口大开,小孩会迅速成长起来,所以抵当汤可以把子宫瘤打掉,而不伤害到小孩。
陈逊斋氏曰:盖少腹硬满,有「血结」,有「水结」,有「水血两结」;「血结」必见狂妄,如有小便不利,桃核承气汤证」是也,若小便自利,用抵当汤;「水结」必小便不利,「五苓散证」是也;「水血两结」必小便难,少腹满如墩状,如「大黄甘遂汤证」是也。
抵当汤方:280400
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浸);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水蛭就是吸血虫,现在市面上买到的水蛭,尺寸像手指头大的没用,水蛭要小小的才有用,以前的人抓水蛭,就是把脚伸到水里面,不吸的不要,要吸血的水蛭就是了,市面上买到的虻虫是在粪坑旁边飞的虫,小小的不可以用,虻虫就是牛虻,吸牛血的虻虫,要甩像指甲大的虻虫。遇到抵当汤证的时候,一定是少腹鞕满,确定血瘀在裹面,小便一定是顺利的,这时候如果病人大便正常,就不要用大黄;病人如果身体很虚弱,已经奄奄一息了,这时候把大黄改成地黄,去补病人的血,破血就是靠水蛭、虻虫这两味药,小动物咬血咬得最厉害的就是这两种东西,水蛭、虻虫的炮制,放在铁片上烤焦黄就可以了,不要变黑的,翅膀和脚都去掉,只要身体就可以了。
水蛭、虻虫三十个,大约三钱左右,桃仁二钱,大黄三钱;如果用地黄,用一两,地黄是补虚的,用五钱就补不到了;用五碗水下去煮三碗,喝了第一碗,没有下再喝,「下」就是拉血,不要紧张,腹中的小孩不会伤到。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有瘀血者,凡有瘀血者有二:少腹鞕痛而小便快利者,其一:腹不满而其人自觉满者[倪139],其二。急则以汤,缓则以丸。小便不利者就是瘀血在膀胱,就是桃核承气汤,小便快利者就是抵当汤,还有腹部摸起来软软的,病人感觉腹部难过也是血证,急的用汤剂,比较不急的用丸剂,一般来说,如果病在表比较浅,会痛得很急,病比较深的,痛起来反而比较不急。所以用丸剂,为什么作丸?丸取它的「药缓力重」,「急性的」要很快的赶出去,就用汤剂,汤者荡也,肠胃科的问题,则用粉剂比较好。
【方舆輗】曰:上症凡体虚者多患之。夫体虚者,虽瘀血在少腹,但不可攻。然下攻则病又不去。善哉!陈自明与此方中去「大黄」加「地黄」用之,名曰气「通经丸」,仅一味之加减,克尽守攻之能事,孙吴兵法,亦不足过。余尝以此四味,水煎以治「干血劳」甚效。「干血劳」就是血已经干掉了,干在腹腔里,病人表现的表证就是「肌肤甲错」,女孩子很多在腿和腹部每到冬天就要蜕皮,皮肤就像蛇皮一样,会干掉,夏天就好好的,其实就是「干血劳」。
一三九:「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倪140]282310
这又分两个,一个小便利,一个小便不利,来分有血无血,如果没有血的话,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后面会用茵陈蒿汤,茵陈蒿汤专门去膀胱的热,火在下面烧,膀胱气化之后,一部份不好的小便小掉,一部份好的水进入胆,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胆汁是黄色的,如果膀胱里面太热了,胆汁分泌太热的时候,病人会身黄;不要小看血证,X 光看不到血,结果病人发狂,这瘀气有时候会跑到脑部去,有时候是大承气汤,有时候是抵当汤,所以要看小便利不利,利就是用抵当汤,如果小便出来很黄,就是下焦很热,大便又没有了,就用大承气汤去攻。
一四〇:「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282850
热结在膀胱应该小便不利,现在小便很正常, 病人陈述少腹「中极」、「关元」一带很痛,不通则痛,小便很好,就是血堵到了,小便不利,可能是结石,五苓散就可以通出来了,现在病人感觉到很痛,摸病人的肚子又是软的,就是瘀血瘀在里面,辨症有没有血,就是看小便利不利,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其它药都没有用,一定要用抵当丸,用丸剂,它的症状看起来比较轻,比抵当汤证轻,剂量一样,虽然看起来比较轻,但是他的病比较深。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右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桃仁很黏,水蛭捣碎也是很黏,分成四个丸,一般水蛭二十个大约二钱,虻虫二十五个差不多两钱半,桃仁二十个两钱,大黄三钱。晬时就是今天吃下去后,最少二十四个小时,当下血,如果没有下血再吃,有下血就不用吃了,一次吃一丸就好了。每个人瘀血的量不一样,吃的处方一样,但是剂量不一样,吃到了就停下来。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余家用此方,取右四味为末,炼蜜为丸,用生蜂蜜就会加强效果,又曰:产后恶漏不尽,凝结为块,成宿患者,平素虽服药,然当难收效,其后再有分娩,用此方服之,不过十日,块可尽消。
一四一:「太阳病」,以饮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283030
太阳病本来表热很盛,病人会想喝水,但是太阳病是表热不是胃热, 喝水太多没办法消化掉,一部份小便排掉了,一部份水会停在胃上面,所以就会心下悸;如果喝水喝得很多,结果小便少了,就知道水结在膀胱里面,膀胱里面的热很大,水结膀胱有两汤方:「五苓散」、「猪苓汤」,猪苓汤就是膀胱结石或肾结石堵到了,小便小不出来痛,如何辨肾结石?在「太溪」和「复溜」这一侧有压痛点就是有肾结石。
一四二: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
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
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290120
寸是指胸,是阳,寸脉浮代表结在上面,关脉沉代表病在胸膈以上不过中焦,何谓藏结?如果脾藏的湿渗到关节里面就是风湿,如果湿很盛,病人的体质寒冷,就是没有什么功能,动能不够。本身湿再遇到寒,慢慢把五脏肝、心、脾、肺、肾,整个外面的一层被黏液都包住了,这时候「脏」都没有吸收功能了,「腑」是消化系统,饮食如故,所以腑没有问题,脏有问题,腑和脏之间的管道都被寒湿包住,时时下利,腑的食物营养要给脏,脏不受,所以通通跑出来了,下利出来的都是食物的精华,所以关脉小细沉紧,舌头白白滑滑,舌苔黏厚,黏滑代表湿,舌苔上的白代表寒,寒湿结在里面,这种很难治。要开很热的药,用生附,炮附,生姜等热药,病人吃下去的时候很冷,半夜的时候胃气回来,会饿代表脾脏功能恢复了。
一四三:「藏结[倪141]」,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倪142]290700
脏结,就是所谓的阴寒证,寒湿很盛的,没有阳证,往来寒热是少阳证, 所以没有往来寒热,阴证的人很安静,这种里面寒湿很重,不可以攻,中药的攻药,都是比较寒凉的药,里面已经很寒了,再用寒凉的药,会很危险。
成无己曰:「脏结」于法当下,「无阳证」为表无热,「不往来寒热」为半表半里无热,「其人反静」为里无热。以表里皆寒,故不可攻。
柯韵伯曰:「脏结」是积渐凝结为阴,五脏之阳已竭也,外无烦躁潮热之阳,舌无黄黑芒刺之苔,虽有鞕满之证,慎不可攻,「理中」、「四逆」辈温之,尚有可生之义。其实「理中」、「四逆」都不够力的。
一四四:病发于阳[倪143],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倪144]」。病发于阴[倪145],而反下之,因作「痞[倪146]」。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290830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是讲强壮的人,应该是发表结果攻下, 表热跑到里面去,结果热邪入里,造成结胸。病发于阴,本来是身体很弱的人,他的肠胃虚弱,结果攻下了,就变成心下痞证了,痞是胃里面的,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造成结胸的就是攻下攻太早了;这条辨是说,伤寒太阳中风的时候,如果有表证要先解表,要去攻里的时候,第一个一定要确定他没有表证,一旦确定里实了,二三天不大便了才去攻,所以攻要有攻的时机。痞有泻心汤,结胸有大小陷胸汤。
「结胸」有「大结胸」、「小结胸」、「水结胸」、「热实结胸」、「寒实结胸」之分。「大结胸」与「热实结胸」不按而痛。胸就是胃脘的部份,「巨阙」和「中脘」的地方,不按都会痛,实际是有东西堵到了。「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大陷胸汤」主之是也。
「小结胸」按之乃痛。小结胸就比较轻了,抽烟的人常常有,小陷胸汤随时可以吃的,「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宜「小陷胸汤」是也,小结胸一定会有的症状就是恶心的现象。「水结胸」则无大热而头汗出。头一直在流汗,是相书上的蒸笼头,像猪的大肠,拉起来就倒下去了,像扶不起的阿斗,如「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是也。「寒实结胸」则无热。如「寒实结胸」无热证者,舆「三物小白散」是也。简单的区分,结胸就是痰和表热进来和湿梗在中间,这就是「热实结胸」,就是大结胸,「寒实结胸」,例:晚上很口渴,连吃了三种冰,冷的在胃里面,胃没有蠕动,又去吃猪油炒饭,吃完又口渴,拿冰水又喝,结果食物从食道一路堵到大肠,整个没有蠕动,这就是「寒实结胸」,很危险的。
一四五:「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291110
会造成结胸,是因为本来有表证,结果被攻下,表热跑到里面去了,外邪内陷,阳没有办法舒张,所以脖子就会项强,如柔痉状,看起来像抽筋,大陷胸丸主之。
大黄是去实的药,芒硝是攻坚的药,如果光吃这两味药,马上就到直肠去了,张仲景为了让药停在胸里面,第一加葶历,葶历下去的时候,吐痰吐一大块,有痰所以加杏仁,因为胸腔很热,痰、热、水三个加在一起叫「结胸」,葶历子去痰,杏仁去热,因为堵在中膈,所以肺的下方还很多,所以一方面往下走,一方面吐出来,这四个剂量相等,胖子可用葶历子三钱。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葶历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杏仁放在锅里面炒一下就黑了,表皮黑了,一点焦无妨,放磁碗内一磨成霜,把大黄、葶历子倒下去,成弹丸大;别捣甘遂末一钱匕,本草里面最强的排水的药有甘遂、芫花、大戟,拿甘遂放蜂蜜下去,两碗水煮一碗,温服,下的时候病人有吐也有下,大便出来的都看不到便,都是痰。
大陷胸汤和大阴胸丸的区分:如果病人有壮热,像乳瘫、肺癌到末期的时候,肺里面长东西,有壮热的时候用大陷胸汤,无太热的时候用大陷胸丸。如山田氏云:凡「结胸」有热者,用「大陷胸汤」下之;其无热者,宜用「大陷胸丸」下之。
【金鉴】日:「大陷胸丸」治「水肿」、「肠澼」初起,形气俱实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东洞先生晚年,以「大陷胸汤」为丸用之,一如「理中」、「抵当」二丸,泻下之力颇峻。然若毒聚胸背,喘呜咳嗽,项背共痛者,则以此方为胜。如龟背、鸡胸,胸部突然凸起来,其实里面全部都是痰堵在里面,像桔梗、半夏都是去痰的药,这时候都不够力了,水混在痰里面,热又梗在一起,所以一定要用葶历。
一四六:「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291800
结胸证,脉应该很沉很紧在里面,结果摸到病人脉是浮大的, 病人的真阳要脱了,元气已经快没有了,一般来说,到了这种情况都已经不能睡觉了,坐着等死。这是阴阳分隔的现象,这里条文说不可下,但是不得已的时候,还是要下,必须跟病人与家属说明清楚情况。
一四七:「结胸证」悉具,烦躁[倪147]者,亦死。
烦躁者,就是胸阳脱了,阳离开身体的时候,阴阳相隔,阳在头上面, 阴一直在下面,烦躁到不但晚上睡不着,到后来死前一个星期,眼睛都闭不起来,还在喘,这都是癌证末期了。这里的烦躁,可以用茯苓四逆汤来救逆。
尤在泾曰:「结胸证」悉具,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鞕,及不大便,舌燥而渴,日哺潮热,还有一种也是结胸证,少年的时候喜欢打架,打到胃地方瘀血,或胃出血渗到淋巴系统,日久后变成硬块,里面的血管和淋巴纠在一起,胃被挤压得很小,查病人的胃里面没有胃癌,但是胃的地方硬硬的,也是用「大陷胸汤」;当决定要用大陷胸汤的时候,要快,趁病人还有体力承担药的时候用,所以用峻剂的时候,要趁病人元气还在的时候赶快用。
一四八:「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而微汗出,及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客气动膈,膈内拒痛,短气躁烦,心中懊憹,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倪148]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292120
中风发热才会脉浮则为风,数则为热,热跑到血里面,脉就会数了,脉跳得很数的时候,就代表热在血里面,还有一种是微细数,代表血里面的津液没了,血里面的水不够了,血很热就会有虚的热,表未解也,应该是攻表才对,医反下之,一攻下的时候,病人的血往下走,身体上的血就虚掉了,结果表阳就下陷了,动数变迟,脉就变慢了,这水正常应该是透发出去,结果这水没有发透,流回来了,流回到胸腔里面来,入内了,这水往里面跑的时候,变成了客气动膈,水在皮肤表面叫做水,进入身体里面就是成为湿了,膈内拒痛,就是膈上面,湿在胸膈横膈的地方,里面还有痰,痰相湿和水整个梗在胸隔的地方,硬邦邦的,硬块吐不出来,整个结在这地方,病人短气烦躁,就是因为人呼吸的时候,横膈要下降,胸膈梗到了,又降不下来,因为梗到了,一吸气就要吐出来,就变成短气,病人烦躁,阳没有办法下降,阳在上面当然会烦躁,心中懊憹,就是胃里面很难过,胃中空虚因为被误下了,肠胃里面空了,所以误下才会有结胸,平常不会的;若不结胸,为什么没有结胸?就是病人上焦没有湿热,没有湿痰,湿痰很盛的人,开桂枝汤的时候,看病人的舌头很湿,就桂枝汤加白朮、茯苓;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胸里面没有湿热,水一进来就只是水,因为被胃蒸掉了,阳气往上跑了。因为被攻下了,胃虚掉了,只有头有汗,就是津液伤到了,因为一攻下的时候,肠胃的津液也跟
着出去了,这时候津液伤到的话,津液只剩下一点点,头上只剩一点点阳,所以只有头上有一点点汗,其它身上都没有汗,因为津液不够了,被攻下了,那小便当然不利了,身必发黄,因为人本身津液伤到不足了,这黄就是透过皮肤看到血的颜色。
大陷胸汤方:292830
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陷胸汤的方剂比大陷胸丸更少了,大黄三钱,芒硝五钱,甘遂五分生用,五分剂量差不多是小塑料勺一勺,如果「结」得很厉害的时候要加重,有时候加到二勺三勺,平常大部份二勺就到了,很少用到三勺,像西医讲的急性肺扩张,肺突然的膨胀起来,或是肠梗到,麻痹性的肠梗阻,都是中医讲的大陷胸汤证,所以是「热实结胸」,如果热实结在肠中,就是大承气汤证,现在梗在上焦就是大陷胸汤,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有一个明显差异,大陷胸汤的痞硬而痛是从心下往下到少腹的关元穴附近;而大陷胸丸的痞硬而痛是从心下往上走,所以用丸剂,不然汤药走太快,一下子跑到下焦去了。
用六碗水先煮大黄,煮成二碗,大黄的滓去掉,纳芒硝滚一二下就好了,再拿甘遂粉倒进去,所以甘遂生用的,先喝一碗,如果喝一碗没有上吐下泻再喝,一般来说差不多隔六小时,如果又吐又泻就不用再喝了,如果光吃大黄芒硝,一下子就里急后重,但是如果加甘遂下去,就是喝大陷胸汤的感觉,喝到胃里面就不走了,药往上走,里面好像打仗一样,等到你感觉药力往下走,大出来的全部是痰没有大便,因为肺和大肠是表里的,为什么加了甘遂,痰全部从大肠出来,而不是从肺出来?因为痰渗入膈膜,再进入三焦,再渗入大肠出来,渗出来的。药力大约持续三小时,泻下的时候是从大便出来,好像水龙头打开一样泄出来,病人家属很紧张,但是病人本身拉出来以后精神变好,觉得很舒服。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小儿急惊风,胸满心下石鞕,心下就是胃的地方硬硬的,咽喉痰潮,痰潮壅塞,直视惊挛,像脑膜炎眼睛都瞪直了,胸动如奔马者,呼吸就很痛很快。
【古方便览】曰:胸高起,或背曲成痀瘘之状,或腹内陷下濡而牵引及背,脚细软羸瘦而不能步行,手臂不遂者,皆治之。过去陷胸汤临床上看的时候,包括小儿麻痹发壮热的时候都是大陷胸汤证,壮热来的时候,整个水痰热积在肺上面的时候,结果脑神经烧坏掉了,这都是大陷胸汤证。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热实结胸」之主药,其它凡胸痛剧者,尤有特效。凡医者临死地,不可无此手段。又因留饮而肩背凝痛者,有速效。小儿患「龟背」等,亦有用此方者;小孩背弯起来,其实里面都是痰,全部梗在那地方,有时候梗在胸口,有时候绷起来一块,其轻者,宜用「大陷胸丸」。又小儿将成「鸡胸」时,宜及早用此方,以收速效。
一四九:「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300450
伤寒隔了一段时间以后,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这证并不是由误下而成的,本来这病人就是上热下寒,本来肺里面就很热,结果一得到伤寒,六七日没有好,为什么会「结胸」?因为伤寒,寒束在表面上,肺的热又不去掉,很热的时候,热会发散到四肢上去、结果寒去不掉,没有办法流汗,汗流不出来,热把汗推出汗腺,到了皮肤表面遇到寒,它又回头,又回到三焦里面,又跑回到胸里面来了,胸腔里面有痰有水有热结在里面,胃痛,大陷胸汤最重要的就是胃这地方按着硬邦邦的,就是痰,大便一通利,当场就软掉了。
一五O:「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太热者,此与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300530
伤寒十余曰,本来有表证,麻黄汤就好了,结果热结在里,如果热结在里,大便没有了,热结到了,所以这是阳明证,便秘了,复往来寒热者,就是少阳证,阳明和少阳兼有,所以是大柴胡汤。小柴胡是介乎少阳和太阳之间。大柴胡汤下去的时候,表里双解,因为大柴胡汤里面有枳实、大黄。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与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这热和水结在胸腔里面,如果热结在里,就是结在大肠里面,结在下焦,就是大柴胡汤证;但结胸无大热者,就是结在上焦,胸口就是大陷胸汤证。
一五一:「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300830
重发汗、而复下之,就是用很强烈的发表药,津就伤到了,然后又攻下,好狠;平常如果是太阳病,如果经过发汗了以后,再攻下,一般是不会造成结胸的,结胸是没有发汗而攻下才会造成结胸的,重发汗攻下为什么会造成结胸?照理说发汗以后会攻下,一定是看到大肠里面堵到了,有燥屎了才会去攻它,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如果五六天快一个星期不大便,舌上又渴又燥,这就是「大承气汤证」,曰晡所小有潮热,到了黄昏的时候有点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承气汤证」一定是在两个「天枢」的地方有压痛点,心下就是从胃的地方到少腹这一条中间硬邦邦的堵到了,就是结胸,所以结胸和大承气不一样、大承气是大便堵到了,结胸是痰和热和水梗在这个地方,所以大陷胸汤是去痰去水去热的药混在一起用的。这一条是在分辨大承气汤和大陷胸汤,大陷胸汤一定是在中间,大承气汤一定是在两边,所以大陷胸汤也有五六日不大便的。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就是大承气,如果把厚朴、枳实拿掉换甘遂,就变成大陷胸汤,一个是去痰水结在胸膈间,一个是去大便。
方书说:喜按为虚,拒按为实;此为实热,不管是大陷胸或是大承气都是拒按,结胸的时候,不按他,他都很痛了,按他才痛,那是小结胸。大承气也是一样,不按都痛,按他更痛,例:倪爷爷吃减肥药,拉肚子造成疝气复发,按着很舒服,还可以把它塞回去,所以是虚证,里面没有东西只有气在里面,开「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放几个屁就收回去了。
一五二:「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301120
心下指的是胃,小结胸和大结胸梗在这地方不一样,大结胸的痰热湿整个梗在者,不按它都痛,所以大结胸不按都痛,如果结得比较轻微,没有那么强,变成小结胸,所以小陷胸汤比大陷胸汤稍微缓一点,比较轻的要按才痛,按之则痛,脉浮滑者,所谓脉滑代表有痰在里面,脉浮就是病比较表比较轻,大结胸证的话,脉沉且紧,沉就是病很深在肺的下方,紧就是很扎实。
「小结胸」之症状仅在胃中,与「痞」略同,但按之痛,「痞」则不痛耳,为胃中痰热互结黏膜发炎之病也。主用苦降泄热涤痰之「小陷胸汤」之法,以「黄连」清热,「半夏」降水,「栝蒌实」开结滑痰。小陷胸汤里面有三味药,黄连、半夏、栝蒌实,用黄连去热,黄连有消炎的作用,因为里面有热有痰,栝蒌实能够破结,能把痰打开,用栝蒌实来攻它,然后用生半夏把它利下来,所以一般来说结胸就是痰和热并结在一起,大陷胸汤不但痰热还有水三个并结在一起,生半夏除了利水之外还利痰,所以栝蒌实把痰打散后,半夏把它利下来。
柯韵伯曰:「结胸」有轻重,立方分大小。从心下至少腹,按之石硬而痛可近,为「大结胸」。正在心下,未及胁腹,按之则痛,未曾石硬,为「小结胸」。「大结胸」是水结在胸腹,故脉沉紧。「小结胸」是痰结在心下,故脉浮滑。水结宜下,故用「甘遂」、「葶」、「杏」、「硝」、「黄」等
下之.痰结宜消,故用「黄连」、「栝蒌」、「半夏」以消之。水气能结为痰,其人阳气重可知矣。
大陷胸汤从胃的地方到肚脐这一段,硬得很紧,给西医看,他可能是胃癌或淋巴癌或肿瘤,不管它是什么,一样攻,对证不对病。
为什么张仲景分这两味药?进入大陷陶汤都是很危险的,要很快的把它攻掉,如果不敢,开成小陷胸力量不够,结果看着病人坐在那里死掉,如果是小陷胸汤,开成大陷胸汤就太过了,病人元气大伤,甘遂一吃下去马上成皮包骨,水份都没了,病人大燥渴,吃一钱甘遂,要吃十斤石膏还有人参,津液才补得回来,张锡驹曰:汤有大小之别,证有轻重之殊,今人多以「小陷胸汤」治「大结胸证」,皆致不救,遂谓「结胸」为不可治之证。不知「结胸」之不可治,祇有二节,大结胸有两种不可治,就是表邪过盛的时候,如果脉很浮大,如果病人烦燥,就是病人津液已经伤到了,看到这个症状可能里面是胃癌、胃长肿瘤、淋巴肿瘤,中医讲痰在里面。痰已经变成硬块,西医看是肿瘤,遇到这种情形,为什么病人如果烦燥而死,因为病人已经没有条件可以攻了,已经壮热了,吃药也是死,不吃药也是死,遇到这种情形,宁可吃药死,也不要不吃药等死,刚开始还没有到烦燥的阶段就要下手了,不能等到烦燥危症出现才用。
小陷胸汤方:301130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个;右三味,以水六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黄连用一钱[倪149],半夏、栝蒌实的量相等用五钱,小陷胸汤专门去痰结在胸中有呕者,病人很恶心,恶出来的是痰,病人并不会咳嗽,痰梗在胸里面,中医叫痰积。临床上看到最多的是抽烟的人常常得到这种病,只要一得到感冒后.再误下马上就梗到了。临床上不一定结胸的病人才用到小陷胸汤,遇到胃不舒服的病人,舌苔黄而厚,确定胃是热的,吐痰很多,就可以用了。
内经提过,『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临床上遇到尿毒的病人,我们也会用到黄连来解毒,所以黄连可以坚肾,预防毒素入心。
一五三:「太阳病」 二三曰, 不能卧, 但欲起, 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本有久寒也,反下之,若利之,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倪150]」也。301820
平常太阳病怎会不能卧?睡觉照样睡,二三天以后,病人不能睡觉了,不能躺下去,要坐起来比较舒服,所以胸中有水饮的时候,病人无法卧,因为一躺下去的时候,水就逆上来了,他会吐;第二,水进入肺胸腔的时候会咳嗽,所以一躺下去会更咳,如果水饮不是很强,在横膈膜的地方就是苓桂朮甘汤证,会引起晕眩,心下必结,就是胸里面有堵到,脉微弱者,本有久寒也,如果病人只是有水在裹面,用苓桂朮甘汤去,如果病人脉微弱,就是本身身体很虚寒的,胸寒的人,遇到这种症状的时候,知道胸里面寒掉了,水又聚在胸里面不下,就会但坐不得卧。
如何知道是水,问病人渴不渴?不渴,就是水了,还有看舌头,如果舌苔湿湿的,摸脉脉是弦的,细细的,所有的水病,脉一定是弦,脉如果细细的像吉他弦一样的跳,就代表身体里面有不正常的水,正常的要用「温化」,把胃里面温起来,然后能把水化掉,如果没有胃寒,只是水饮搁在胃的外面的时候,苓桂朮甘汤就去掉了:所以要取温化,最好的温胃药是干姜,有的时候干姜、生姜并用,干姜让胃热起来,生姜把它打散开来,因为明知道有水在里面,病人不渴有水,所以要把水去掉,要加半夏。胃为什么会冷掉?脾的功能一定不好,所以要加白朮、茯苓等量的用,来加强脾脏的功能,这时候胃就开始动了,胃里面热起来后水气才会到肺上面,水气会像云雾一样,后面要加炙甘草可使胸阳壮盛,等于甘草干姜汤的加减,这就是把胃里面的水温化掉。
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肠胃已经是寒的,医生没有开温化的药,反下之,为什么会用攻下法?因为病人心中结,胃里面很难过,医生以为是食物堵起里面,不知道是水,开错药了,如果攻下去以后,他太阳表证还有,太阳病还没好,如果止利,必作结胸,因为他里面本来就有水饮在里面。
末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张仲景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下利的状况不止,寒会跟着利一起走,寒跟着利走的时候,太阳表热,前面讲的太阳病二三日,皮肤表面上的滤过性病毒就陷进来了,顺着水道系统进入肠子,本来应该吃桂枝汤发表的药,把肠胃的津液发出去,这肠胃和皮肤的管道是通的,结果一攻下,表邪都进来,到肠胃里面来,就变成协热利,协热利就是大便很臭,滤过性病毒是一定的量,它经过皮肤到肠胃里面,引起肠炎,这时候就不是太阳表证的药了,到时候开譬如葛根汤、五苓散,协热利严重的用葛芩连汤,临证上来开。
寒湿是有形的,我们的白津就是寒,黏黏的,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就是「腑」。「腑」供给「脏」营养,如果被寒结到,就会挡在外面,就是这白白的湿,平常去湿的时候就是采攻下从大便排出,像「脏结」,要把脏结的寒去掉,让脏腑间的功能能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开给病人的处方,里面没有大黄、芒硝攻下的药,结果病人一直在下利,拉出来的大便黏黏稠稠湿湿的,这就是寒湿都排出来。
一五四:太阳病,下之,其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者,必结胸也;脉细数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紧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心下痛;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数滑者,必下血。[倪151]302035
这一条辨是说,医生光摸脉去诊断病人到底能到什么程度?太阳病, 应该是发表,结果医生开错了误用攻下法。
(一)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如果病人变成结胸,脉就沉下去了,现在病人其脉浮,就不会结胸,本来表病就有浮脉,此为欲解也,代表病人身体很好,他的免疫系统没有因为攻下让表邪下陷到身体里面。
(二)脉促者,必结胸也:
为什么叫脉促?促脉跳跳跳跳,突然停掉,速度很快、突然停掉,然后又跳回来,跳六七八下停一下,为什么?因为被攻下后,血往下走,下利以后血要回流回来,可是血流回来力量又不够,回溯力量够的时候,就跳得很快,不够的时候,突然血空掉了,因为是下利造成身体里面虚掉了,血空的时候脉就没有跳起来,遇到这种情形,就知道病人的体能没有办法恢复,所以现在摸到促脉就知道一定会结胸了。
(三)脉细数者,必咽痛:
何谓细?细脉代表里虚掉了;何谓数?数代表热。本来寒束在表面上,攻下以后有一种情形,寒束在肺的外方,胸是诸阳之会,阳要发散出来,流汗就是肺的功能正常,寒束到表了,肺热出不去,热本来性就是轻的,热气往上冲到皮肤表面,发散不出去就冲到喉咙,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要把肺寒去掉要靠麻黄、杏仁,这热从哪来?胃,胃本来就是土生金,所以热的源头就是胃,要把胃热降下去就加石膏、甘草,所以麻黄、杏仁是去肺寒去表,石膏、甘草降胃热,所以有「麻杏甘石汤」。
(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弦脉代表水,弦脉也是少阳的脉,因为肝胆的脉正常是弦,肝是厥阴,胆是少阳,所以少阳的脉本身是弦的,弦脉不但主水也主少阳,一被攻下以后,没有进入身体,没有进入肠胃,这水一回流进入胸肋中焦,进入两胁的地方,当然两胁拘急,这时候开「小柴胡汤」,因为胸胁苦满。
(五)脉紧者,头痛未止:
何谓脉紧?就是寒还在表上面没有陷进来,这紧脉代表寒束在表面,束得很厉害,绷得很紧,摸到的脉很硬,这时候 还是开发表的药,为什么病人感冒会头痛?人身体里面本来就有热气,这热气就是阳气,就是免疫系统,我们的体能,寒束在表面的时候,免疫系统自然会冲上来,第一个就是冲到头部,热发散不出来,就闷在头上面,结果头在痛,中医的讲法是固表力跟表邪在相抗,西医的讲法是免疫系统跟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痛,这时候要用药去辅助它,让他发表流汗就好了。
(六)脉沉紧者,必心下痛:
何谓沉?按到骨边才摸得到脉就是沉,按得很深,沉代表病在里;何谓紧?紧代表寒,所以是里寒,如果浮且紧就是表寒,怎么变里寒?因为攻下的药都是寒凉的药,芒硝是很寒凉的药,寒凉的药下去后,造成里面寒掉了,心下痛就是胃里面痛,这时候肠胃冷掉了,如果病人恶心、呕吐还是「小柴胡汤」,如果里面痛,确定病人胃里面有没有东西?如果没有东西,就用甘草干姜汤下去,如果有东西堵在里面的话,就用热的药加一点大黄下去,把里面滑出来,譬如甘草干姜汤里面加一点大黄,大黄无所谓寒热,只是去实,用甘草干姜把胃热起来。
(七)脉沉滑者,协热利:
沉脉代表里,滑脉代表有痰饮,滑脉摸上去像锯子一样跑的,还有血过热的时候也会有滑脉,血流速度很快,血里面有一定的温度,就是靠水,血过热的时候一定是水不够了,热就是发炎,发炎所以水份会丧失很多,因为下利把水份都排掉了,所以燥热起来了,要把利止掉津液才能补回去。
(八)脉数滑者,必下血:
「滑」已经是血里面有热了,再加「数」就是壮热了,壮热到极限的时候,血管会破裂,破在肛门的话就便血,破在膀胱的话就会小便带血,心脏血管破裂外面有网膜包着,心脏下来有肾主动脉,就是到肾脏有一个大动脉,如果破裂,旁边还是有一个网膜包着,西医是把这段剪掉,换一人工血管,为什么会破裂?因为壮热,阳明证没有好而造成的,所以有时候看到小孩发高烧,要赶快退烧,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如果只是津液伤到,西医打点滴是会退烧,但如果大便堵在里面,西医就没有办法了。
一五五: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倪152]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倪153]」。302550
病在阳,就是病在表,阳就是表,应以汗解之,应该用发汗来解,反以冷水潠之,就是用水喷他,结果皮肤表面被束到了,汗发不出来,若灌之,还有一种状况是灌水下去,身很热灌水下去也会,其热被却不得去,热被固在表上面散不掉,弥更益烦,热要出去又出不去,热在里面就越来越烦,肉上粟起,皮肤上鸡皮疙瘩起得很多,水要发发不掉,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为什么?因为他本身热在胸阳、在肺里面,胃并没有热,胃有热的话一定会燥渴,他很热又不想喝水,就是胃里面没有热,热在肺上面,这种状况下服文蛤散,是单纯的水饮证,水排不掉,是经方里面最轻剂的排水利尿剂;水发不掉用利尿,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如果还没好,就用五苓散,五苓散就是把表水从小便走掉,所以五苓散是很好治疗水肿的方剂。
文蛤散方:
文蛤[倪154]五两;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文蛤用五钱就好了,到菜场的时候买海水的文蛤,黄黄的上面有黑条纹的比较大的、打粉,平常小便不是很好的吃一吃没关系,打碎后磨成细末,一钱匕就是喝汤的汤匙一平匙、用滚水冲,汤用五合。为什么要喝这么多水?就是把水利出来。病重一点的文蛤散就不行了,所以文蛤散用得不多,大多用五苓散。
与文蛤类似的还有牡蛎和瓦楞子,因为咸能软坚,所以这两味药也是攻坚用的,像牡蛎可以用在甲状腺肿或是淋巴肿大;至于瓦楞子就是菜市场能看到的血蚶的外壳,形状表面象旧式瓦房屋顶的瓦垄,所以称为瓦楞子,因为形状也像乳房,所以用来攻乳房附近的肿块。
一五六:「寒实结胸[倪155]」,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陷胸汤」不可服。303020
实代表有物,有东西在里面,实分成寒热,热的症状很简单,病人会渴会烦燥,脉会数,舌苔会很黄:如果是寒也是有东西在里面,这时候不能开大小陷胸汤,因为陷胸汤是对热实结胸,陷胸汤里面都是比较寒凉的药,如果寒实再用陷胸汤,寒会实得更紧,这时候要靠「三物小白散」;为什么叫三物小白散?就是说用的剂量很少,一点点而已。
巴豆在中药里面是很毒的药,有人吃巴豆吃得「肝肠寸断」,肠子都断掉了,所以要小心用,对证
就没关系,一般来说,如果病人被西医处理过,就尽量不用巴豆,因为诊断上容易有盲点;桔梗用三分,张仲景前面的剂量用「两」,在这里用「分」,巴豆用一分或两颗就够了,巴豆像黑豆、豆豉大小,外面还有一层壳,吃的时候还要把壳拿掉,巴豆仁两片剥开,心要去掉,放在热锅上面,一烧就焦了就变成黑豆,很油,放在砵上一磨就变成巴豆霜,桔梗、贝母等量,中药里面的桔梗用在两个地方,一是排脓,一是去寒痰,所以桔梗甘草汤又名排脓汤,因为桔梗去痰的力量很强:贝母也是攻坚去痰降逆的药,贝母可以通利喉结,不管是甲状腺肿瘤、鼻咽癌、淋巴腺肿瘤、扁桃腺肿瘤,只要是喉咙这一段有硬块,只有两味药在用,就是桔梗和连翘,连翘又名连壳 ,桔梗、连翘等量,还有巴豆。
为什么叫寒实结胸?为什么用这么强的药?有一个人阳明热很渴,先喝很多冰的东西,吃完后肚子饿了,又吃了很多不消化的东西,就堵到了,堵到后,口还是渴,又喝水,水一喝就把肠里面的东西往下走,就堵到大肠里去了,然后中间空出来了,又饿了又吃,吃了又堵到了,结果从食道到大肠满满的都是食物,这就是寒实结胸,病人的症状是昏迷的,他呼吸很均匀很正常,气息很微弱,西医找不到原因,其实是吃撑到了,这时候要问他的亲人他昨晚吃了什么东西?确定是肠胃堵到了,再看舌头,舌苔是白的,因为肠胃都不蠕动了。因为食物太多了,蠕动的力量都没有了,这时候要靠三物小白散,这巴豆很热,巴豆一吃下去,从食道到大肠一路清出来,出来的东西还有排列顺序,如果临床上病人没办法吃下去的话,可以从鼻子喷进去。
经方里面最重的药是巴豆,张仲景只用在这几个地方(巴豆都是磨成粉在用的):
(一)巴豆、桔梗等量同用,巴豆一颗或两颗,专门使毒化成脓,有的时候身体里面的结毒、硬块、痞块在身体里面很深的地方,发不出来,要让它化成脓排出来:例如肺中的脓疡属寒实者。
(二)巴豆和贝母同用,专门去喉咙、咽喉之堵塞,癌症到末期的时候,东西都没有办法吞下去,这通关利结的力量很强。
轻症用半夏苦酒汤、严重的用硝石,或用经方中的巴豆和贝母。但是如果是西医开刀或化疗过的病人,再肿起来的,用了就效果不好。
(三)巴豆、杏仁同用,叫「走马汤」,也是用在心胸的结毒,有的时候癌症到末期,梗在肺的地方,食道里面都长满癌,东西吞不下去了,巴豆和杏仁同用的时候是生用,后面介绍泻心汤的时候再说明生用的功能,把巴豆和杏仁磨碎,巴豆二粒和杏仁五六粒,杏仁可以多一点,用棉布包起来,用热水泡着,一拧汁就出来了,这汁就可以了,食道癌、胃癌到后期无法吞东西,巴豆杏仁一下去,堵到的癌细胞都可以被打开一条通道。
(四)巴豆和大黄、干姜并用,专门用在下腹结痛,目前用在大肠癌的就是这味方剂,大肠癌到后期都不大便,癌细胞长满了,西医可能做个人工肛门,巴豆下去可以打个洞,用这药要有「必死的决心」,这是很危险的时候用。
(五)巴豆和炮附子、吴茱萸同用,专门治心胸寒痛,胃里面冰凉的,病人的陈述说胃里面有冰块在里面,可是摸他的皮肤是烫的,检查胃的形状又很好,胃里面被寒气、白津液塞得满满的,没有办法吃东西,也不口渴,因为白津在里面。
(六)巴豆与芫花同用,能去大腹积水与痞块积聚。两颗巴豆与配上 l/3 钱芫花做成药丸。
用到巴豆,必须病人没有被西医处理过,而且病人家属相信中医;否则如果救不回来,病人家属忘了重病难治,会以为是病人是吃药死的。
「陷胸汤」万不可服,以「寒实结胸」,为寒饮凝痰,结于胸中,如与「黄连」、「半夏」、「栝
蒌」之三物苦寒剂,益使其坚凝不得化也。「白散」为「巴豆」,「桔梗」、「贝母」,药为三味而色白,所服极少,称之为三物小白散亦合。
本条之脉证、舌证:脉当沉微或沉迟,舌当白滑。张仲景说过舌白滑病极难治,就是「脏结」。
巴豆十四个黄连七寸去皮用;右捣细,津唾成膏,填入脐中,以艾火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病去为度。也就是将巴豆和黄连作成饼放在肚脐上面灸,也可以去掉,但是力量没有吞服的强。
白散方:310100
桔梗三分,巴豆[倪156]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病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冷皮栗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噀之洗之,益冷,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白饮就是米汤,强人半钱匕,就是半个汤匙,三味药加起来半汤匙,差不多三比一比三,桔梗三、巴豆一、贝母三,羸者减之,瘦的人还要减半。病在膈上必吐,病在膈下必利。如果不利,再吃热稀饭就好了,不要再吃药,如果利不止,吃冷稀饭就好了,或者是黄连也可以、冷豆浆也可以。如果病人感觉身冷鸡皮疙瘩,这时候不要用水去喷他,休息就好了。如果病人吃了巴豆后肚子痛,重用芍药三两,这时候不要用三钱,用三两,单味的芍药去熬汤吃,就能把巴豆的毒解掉。
【类聚方广义】本条曰:此方不仅治「肺痈」,就是肺里面化脓疡,且治「痈疽」,看不到的脓肿、肿块、硬块,胃酸;胃里面化脓长瘤,及胸膈中有顽痰,胸背牵痛者。又咳家胶痰缠扰,咽喉不利,气息有臭者,皆有效。就是结得很盛的时候可以用,但是要确定是寒实,才可以用。
「卒中风」,「马脾风」,痰潮息迫,牙关紧闭,药汁不入者,取少许吹鼻中,则吐痰涎而咽喉立适。
突然中风的时候,痰上来很多,西医在「天突」的地方开一个洞,牙关紧闭药都进不去,所以药要用喷的,痰从嘴巴、鼻子出来,一下去人就醒过来了,所以三物小白散在用的时候,如果病在胸膈以上一定是吐出来的,如果病在胸膈以下一定是下利的,就是胃以上、食道里面的一定会吐出来,已经下去的全都会排出来。
一五七:「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倪157]。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312150
太阳与少阳并病,张仲景只有这一条不能用小柴胡汤,照理说太阳与少阳并病,小柴胡汤就好了,如果病人头项强痛,太阳病证有了,或眩冒,头昏,时如结胸,并不是真正的结胸,看起来好像结胸,胃里面很难过,心下痞鞕者,胃里面硬硬的,看起来是,这里为什么是小柴胡汤的禁忌?这病人在没有得病的时候,本来他胃的津液就是虚的,胃肠津液虚掉的人,平常喝水喝的很多,喝多了又不能止渴,一直在喝的人,就是胃肠津液本来就不够的人,前面讲的就是胃的津液虚,所以如果开小柴胡汤和解的方子,小柴胡汤大剂下去,病人也会流汗的,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先刺大椎第一间,泄太阳的热,大椎穴放血,三阳会在大椎,所以大椎穴放血的时候,太阳的热会退掉,为什么扎肺腧?头项强痛,因为肺气无法出,表热不能散,这时候胸阳的热往上冲,造成头痛,扎肺俞让他能解表;为什么扎肝俞?因肝肿起来;平常为什么胃的津液不足要去补足它?
因为津液如果不足,血里面会太热,血里面的水不够,这时候肝会肿起来,因为肝是最后的血脏,血藏在肝里面,心生血、肝藏血,其实是肝肿起来了,不是小柴胡汤证,肝肿起来顶到胃了,所以胃的地方会硬,这时候扎肝俞,让血里面的热出来,肝里面的血会出来,所以他不是真正的少阳证,病人津液伤到的时候,可以看的到,所以给病人发汗剂的时候,要先看病人的嘴唇,嘴唇干,就不可以给发汗,发汗则谵语,为什么一发汗会谵语?一般来说,病人壮热的时候,脑神经就不是很正常,会胡言乱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就是肝肿起来了。
例:有个病人,整个嘴都干裂掉了,脸上冒青春痘, 开炮附子三钱, 生附一个, 干姜三钱,三帖,这个病人平常喝水都不能止渴,因为是虚热,这么热的药下去后就不渴了,这个病人的舌苔是白滑,所以是脏结药下去后,会大下,湿从大便排出来了。
一五八: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得之八九日,经水迟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倪158],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312320
妇人,专讲女人,中风,发热恶寒,就是有了表证了,得之八九日,刚好得了七八天以后,还没好的时候,月经来了,经水适来,热除而脉迟身凉,为什么?平常胃里面吸收营养造成的血,抵抗力在血中,一旦受了表邪,抵抗力会到皮表上去相抗,相抗的时候,正值月经来了,血往下走,热也跟一起着下来了,这邪热跟着一起进入了子宫,肝脏,这血室二字到现在吵,有的人说是子宫,有点人说是肝脏 其实两者都是血室,张仲景并没有区分 胸胁下满, ,因为淋巴系统是三焦,子宫算下焦,胸胁算中焦,如结胸状,看起来像结胸,谵语者,如果有谵语,代表病人血不够了,此为热入血室也,子宫里面发炎,或肝炎,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期门可以泄肝热的,张仲景只知道这穴道。
血室,指肝脏,肝脏腔门静脉总会之所,其血最多,其热最高,故曰血室。吴氏【瘟疫论】曰:血室一名血海,即冲任之脉也。方书指为子宫者,以其谵语适在经行或经止之时,随指子宫即血室。
一五九: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人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312510
扎了「期门」,后面就是小柴胡汤证,前一条得了感冒以后,中间来了月经,这条是妇人得了感冒,本来已经好了,刚好月经停的时候,那天又得了感冒这也是热入血室,其血必结,血液循环就不是很好,包括肝脏的循环不是很好。滤过性病毒跑进去了,如果这血结在那边,一定带有很多病毒,堵到了,肝里面有很多血管,要把血输出来,通利的时候病人就发热,不通的时侯,就是出不来的时候病人就发冷状,所以看起来有往来寒热的现象,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所以不管是感冒以后月经来了,或是刚好月经断的时候,得到感冒,都是用小柴胡汤来解。如果开发表的药,可能月经会停掉,因为汗血同源,发汗血就少了,于是月经就停了,也有可能造成逆经,经血从鼻孔来了。
一六〇: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下焦,必自愈。312730
妇人伤寒发热,感冒,麻黄汤证,来不及吃,月经来了,到晚上就发谵语,因为病毒在血里面,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白天的时候血结在阴,晚上的时候血结在阳,所以病人白天很好,代表「气」没有问题,晚上的时候病人胡言乱语,代表「病」在血里;平常没有来月经的时候,得到感冒,麻黄汤、葛根汤就好了,不会有谵语,无犯胃气及上下焦,必自愈,如果不治疗,他也会自己好,用小柴胡汤好得快一点而已,这三条专讲女人,因为男人没有月经,男人的月经在胡子上表现。
一六一:「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320120
感冒六七曰以后,病人发热微恶寒,代表还有表证,支节烦疼, 关节疼痛,心下支结,胃里面梗到的感觉,吃不下东西,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一但有少阳证的时候,就不用麻黄了,所以经方中看不到柴胡麻黄汤。
阳经有三,一太阳,一少阳,一阳明,只有在少阳这一圈的时候,就是半表半里,太阳就是表,阳明就是里,太阳少阳重迭的地方就是「外」,就是有太阳表证,也有少阳表证,这时候如果用小柴胡汤去和解,和解不掉,要用柴胡桂枝汤,有少阳证也有太阳证,最主要是少阳证比较重一点,太阳证比较轻一点,所以柴胡用四钱、桂枝、黄芩、人参各一钱半,重用柴胡,再加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刚好是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并在一起,大枣、生姜重复。
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生姜一两半切;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有太阳少阳证的时候,不能把太阳的药开太重,而少阳的药要加重,所以柴胡四钱以上,桂枝一钱半,芍药也用一钱半,如果桂枝开得重,药一下去,马上就到肌肉去了,太快了,所以柴胡加重,少阳的热靠柴胡推出去,把少阳的热推到太阳再出去,柴胡加重让桂枝跟着柴胡走,如果桂枝开重,柴胡就跟着桂枝走,桂枝走了柴胡还在后面,就太快了,如果这时候开的是小柴胡汤,吃完还要再吃桂枝汤的。
一六二:「伤寒」五六日, 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 微结,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321450
如果病人发汗而复下之就不会结胸了,就是没有发汗攻下才会结胸,现在发汗复下之就代表里面虚掉了,因为攻下的药一定是寒凉的药。攻下的时候血液住下走,肠胃就虚冷掉了,胸胁满,汗发掉以后,很多还没有发出去的汗,因为攻下复又回头,结在胸膈的地方,这汗不在胃里面,如果在胃里面一下子就发散掉了、这汗在胃的外面,停在胸膈这儿,所以胸胁满。微结,就是一点点结,如果没发汗攻下会大结,小便不利,因为攻下水跑掉了,发汗水也跑掉了,当然会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嘴巴很口渴,但是人不会恶心,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胃在中间,如果胃里面没有水,病人会口渴,如果胃里面有水,不但不渴还会呕吐,胃里面没有水,胃热往上冲,头就一直冒汗,但头汗出。水一直往上跑,其实这水就是胃里面的津液,常人如果饿过头,手脚一直发抖,头会开始冒冷汗,西医说血糖太低了,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胸胁满,往来寒热,就是半表半里所以用柴胡,发汗而复下之,还有伤寒脉证,所以要用桂枝,还有加上甘草这几味能温中达表,这就是前面柴胡桂枝汤的意思,能让中焦温起来,让抵抗力到表面上去,把还没有进来的滤过性病毒就排掉了;因为发汗又下利的状况下,滤过性病毒没有随发汗发掉,又顺着汗液回来,所以滤过性病毒是散的,不是集中在表上面,而是停在三焦散开来的,如果这病毒只在肌肉皮肤表面上用桂枝就够了,但是因为滤过性病毒已经进入三焦淋巴系统,所以要用柴胡把它推出来,再用桂枝把它透发了,因为胃的津液已经没了,所以要用甘草补足胃的津液。渴,张仲景在治渴的时候,喜欢用栝蒌根,栝蒌根能去热止渴,病人只要有渴就可以加栝蒌根,可以把肺的津液补足,不渴的话用半夏,决定用半夏就要问病人渴不渴,渴就不要用半夏,不渴就可以用半夏。胃虚热无大渴往上冲用黄芩,而不是用石膏,石膏是实热证,病人会大渴饮多。但头汗出,牡蛎专门降浮阳,胃的阳气浮在头上面,就像热气球浮在上面降不下来,牡蛎一下去
把它整个往下导。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倪159]:321440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倪160]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倪161]二两, 甘草二两炙;[倪162]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有外证所以重用柴胡,柴胡用五钱六钱,桂枝用三钱,干姜用二钱,栝蒌根用四钱,黄芩用三钱,牡蛎用二钱,炙甘草用二钱。
【类聚方广义】本条方曰:痨瘵[倪163]、肺萎、肺痈、痈疽、痔漏、结毒、霉毒等,经久不愈,渐就衰惫,胸满,干呕,寒热交作,动悸,烦闷,盗汗,自汗,痰咳,干咳,咽干,口燥,大便溏泄,大便不利,面无血色,精神乏困,不耐厚药者,宜此方。只要是长久不愈的人,就会慢慢消弱下来,所以张仲景出「痨瘵」的第一个方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什么叫作「痨」?他不能动,一动就一天起不来,为什么会造成痨?因为工作上的关系,大部份是劳心才会有,劳力的人得到的是疲劳,痨症的人吃什么药都没有用,吃什么食物都不会胖,摸脉很洪大,但是脉是中空的,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张仲景开的第一方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明明是桂枝汤的病人,桂枝汤下去没感觉,再开强一点还是没感觉,开麻黄汤下去,汗都不流一滴,这就是痨。
以中医的观念,平常人的湿在中焦。就是内湿,如果湿在关节就是风湿,如果湿在血管里面就是痨,血液的新陈代谢有一定的量,如果血管有湿沉在里面,会造成一动就来不及补充能量,桂枝能让动脉的血液循环加速,血管的外壁就是淋巴系统,这是三焦网络就要靠柴胡,血管里面的血比较多?水比较少,脉洪大,所以用大剂的栝蒌根把水补足,因为血里面长年津液不足产生的燥热,用黄芩下去把它去掉,但是推动的力量不够,用干姜、炙甘草来建中,一下去把脾胃的功能加强起来,配合在一超,这时候就能把血管里面的湿推上皮肤表面上去,所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吃下去后,病人所得到的汗是湿汗,所流出来的汗粘答答的。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这汗出来的时候,湿答答的出来?有湿为什么不用白术?知果湿在关节、肌肉、脾脏上面可以用白朮, 但湿在血管里面则不能用白朮,因为白朮收敛的力量很强,白朮可以止利,如用于此,反而不利发散血中之湿。
一六三.「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倪164],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细,病在里也;头汗出,病在表也,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330410
头汗出,微恶寒,这两个就是有表证,手足冷,心下满, 就是病邪内里了,就是表有邪里面也有邪,口不欲食,吃东西吃不下去,就是里面虚掉了,大便硬,大便为什么硬?就是蠕动量不够了,大便自己流出来,大肠是一节一节的,所以正常的大便是一段一段的,不会出成一「条状」,此为「阳微结」。什么叫阳结到了?人的身体,阴寒在内,阳浮在外,消化系统,因为有寒结在内,所以蠕动就减缓了,这特候胃里面还有一点余热,这胃的余热会往上冲,冲到头上去了,热会出来第一个就是到头。所以人流汗第一个就是头,手脚还没流汗之前,头就会先流汗。我们手脚的温度都是从胃热来的,脾主四肢,因为里面冷掉了,所以手足冷,所以微热在上面,里面整个是阴寒掉了。心下满,口不欲食,里面胀满闷闷的、肠胃都没有蠕动了,肠胃没有蠕动就不想吃东西,必有表复有里也,有伤寒表证也有里寒证。脉沉细,病在里也,如果摸到脉沉细就是病在里,这条辨就是为后面要介绍的铺路,「有汗必为阳,阴证无汗」,后面要介绍的少阴、太阴、厥阴都是没有汗的,就好像阳明证都是但热不寒,看不到寒证是纯热证,到了阴证完全没有汗,所以头还有汗就是阳还,病就很好治,最怕是没有汗,没有汗并不是伤寒表证的无汗,而是根本津液都没有了,病进入阴证,就是太阴、少阴、厥阴,阴证就是在讲「脏」了。所以头汗出,病在表也,代表「阳微结」;如果纯阴结,必无汗,完全没有汗的,一般来说摸到病人的脉,如果是很微细的时候,就是少阴证,少阴病的脉很细很弱,阳明、少阳、太阳的脉很洪大,麻黄汤证的无汗脉是很洪大的,所以这一条辨就是说在太阳证也可以看到脉微细,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遇到这种危急的时候,里面阴寒很盛的话,照理说可以开少阴证的药,像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证的主证就是脉微细,要确定是少阴证就是无汗,有汗小柴胡汤就好了,所以整个条辨讲的就是阴证没有表汗,阳证才会有汗。
一六四:「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倪165]」,「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331130[倪166]
呕就是进入少阳了,用小柴胡汤来解,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汤证看错了被攻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攻下之后,如果还是柴胡汤证,就再给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下并没有把内脏功能下坏掉,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柴胡汤下去脾胃功能马上恢复,脾胃功能恢复一定会流汗,流出来的汗是本身正常的汗,这汗本来在太阳应该要解掉,结果在太阳没有解掉进入少阳了,进入少阳后用柴胡汤来去,排出来的汗是原来太阳证的汗,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硬痛往下走是太陷胸汤,硬痛往上走的是大陷胸丸。不单单是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被攻下会结胸,柴胡汤证被攻下也会结胸。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张仲景讲的「痞」是一种症状:现在进入五个泻心汤证。会用这五个泻心汤,所有肠胃科的病就都会看了,满而不痛,常常感觉胃里面胀胀的,又不会痛,可是胃又有胀胀闷闷的感觉,这原因就是表证没有好,进入到胃里面,只有水停在胃的周围,胃的周围并没有热,也没有湿,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如果只是水而已,半夏就可以了,但是病人常常有吃食物下去,因为肠胃的蠕动不好,有水饮,食物堵在里面,有一部份的食物被吸收了,有一部份的食物坏掉了,所以「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设计的第一个肠胃科的药。
半夏泻心汤方[倪167]:331830
半夏[倪168]半斤洗,黄芩[倪169]三两,干姜三两,甘草[倪170]三两,人参三两,黄连[倪171]一两,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半夏泻心汤」为什么用干姜?因为胃旁边有水,造成胃寒掉了,所以用干姜,如果胃中有水的话用生姜,干姜是温中的药;张仲景需要用到肠胃的津液的时候,一定会开到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生姜,所以肠胃的津液要补足,就一定会用到甘草、大枣、人参。有寒证的时候、需要强心的时候我们用炙甘草,要解毒的时候用生甘草,生甘草还有蓄水的功能,也就是用了人参补津液之后,以生甘草把津液留在肠胃中。人参在经方家的观念是治疗心下痞,胃里面不舒服、胃痛的,人参是最好的药,不是拿来当茶喝,不需要如此用;因为胃里面坏死的食物,产生了沼气往上走,黄芩、黄连把坏死的食物分解掉,这胃病的肇因是水没有去掉,所以用半夏把水利掉。临床上看的时候,有一点感冒自己不知道。知道的时候叫伤寒,不知道的叫中风,然后病人吃坏肚子的上吐下泻,拉出来的都是水,肚子咕咕的肠鸣,就是「半夏泻心汤证」,用半夏止呕利水,黄连、黄芩去把肠子食物分解掉。黄连解血分中热毒,黄芩解肝胆三焦的热毒,因为上吐下泄所以胃的津液都伤到了,所以把人参、干姜、甘草、大枣混在里面用,张仲景的方剂就是这意思,所有的「痞」都是肠胃科的问题。这个方剂用汤剂或散剂都可以。
舌苔代表胃的津液,如果舌苔黄,代表有热,如果舌苔黄但不是非常干燥,就是用黄芩黄连;如果是舌苔黄而且非常干燥,就是用石膏。
【金鉴】曰:「结胸」兼「阳明」里实者,「大陷胸汤证」也;结胸证病人一定没有下利的,所以有结胸的现象兼有大便堵到的现象,一定是「大陷胸汤证」:兼「阳明」不成实者,「小陷胸汤证」也:结胸证,但是大便还是通的就是「小陷胸汤证」,都是结胸的症状,就是胃里面很难过,绷得很紧,筋挛的现象。痞鞕兼「少阳」里实证者,是「大柴胡汤证」,胃里面很难过,硬硬的,然后大便稍微不通,没有结胸那么厉害,就是「大柴胡汤证」,兼「少阳」里不成实者,「半夏泻心汤」也,里不成实者,就是下利拉很多水出来,这时候靠「半夏泻心汤」。这种虚症的现象常常在食物中毒、误食不干净的东西的时候,开「半夏泻心汤」给病人吃,「半夏泻心汤」的时候病人一定有呕吐、下利兼有肠鸣,所以有呕吐就是「半夏泻心汤」。
【芳翁医谈】曰:「休息痢」,世皆以为难治,盖亦秽物不尽也、宜服「笃落丸」,(「笃落丸」为「大黄」一味之丸方。)光吃大黄一味药,会拉的很难过,「笃落丸」就是笃定会落下来,这样吃不好。又:下利如休息痢,无脓血,惟水泻,时或自止,止则腹胀,泻如爽然,然日羸惫,面色萎黄,恶心吞酸,有时腹自痛,当与「半夏泻心汤」,没有拉血,拉出来都是水,停止没拉,肚于就胀起来,拉完后肚子就舒服了,面色就越来越疲惫,又恶心又吐酸,东西吃不下去。
一六五:「太阳」「少阳」并病[倪172],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倪173]。332845
照理说「太阳」「少阳」并病,应该是小柴胡汤,或外证比较多的话, 柴胡桂枝汤也可以,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这状况就不好了,是一种预兆,所谓的结胸,代表的是实结,有东西堵到了,结胸的时候硬邦邦的兼有阳明里实,根本没有大便了,整个梗到了,这好治,大便一下去就好了,现在结胸又下利不止,知道肠胃津液不够,又水喝不下去,又一直在下利,大陷胸汤就不能用了,那什么结到?胃癌或者胰脏癌,整个里面长东西堵到了,其人心烦,烦,代表病人虚的时候会烦,这就比较危险。胰脏癌的处方在厥阴篇的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会说明。
临证时我们按照经方来开,用葛根来生水,葛芩连汤治疗下利、协热利的时侯,就是用葛根来生水的。水结在中膈的地方,所以用柴胡来通利三焦,就能进入淋巴系统里面,有长东西、长瘤的时候,柴胡是很好的攻坚引药,能通利淋巴系统的药。因为病人有呕吐,所以加半夏;肠胃的津液伤到了,所以加甘草,把肠胃的津液补回去:心烦、胃口都没有了,用白朮、茯苓来开他的脾胃;因为久下利,肠的津液伤到了,所以加人参、大枣;如果胃里面是寒的用干姜,如果胃里面是热的用生姜,这两者可交换一下,临证决定。
胃癌专论:
治胃癌汤方:
葛根,柴胡,半夏,甘草,白朮,茯苓,人参,大枣,干姜,生姜,加上金匮中的黄土汤加减就可以治胃癌这处方下去的时候,如果要加减,葛根重用至六钱,再来是柴胡五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白朮、茯苓等量五钱,家里钱多的人参就用多一点。如果下利得很厉害。红枣用十枚都没关系,干姜、生姜视状况各两钱。
这是很好治疗胃癌的方子,因为病人现在已经不能攻了、所以等胃口开了,饮食正常的时候,再开一些攻坚的药。
如果这方子下去,病人还是水浆不得下,还在下利的话,就差不多了,吐和下利出来的都是药味,他已经到了药不收受了,全部排掉了,很危险。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疝瘕,积浆,痛侵心胸,心下痞鞕,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皆治之:若大便秘者,兼用「消块丸」或「陷胸丸」。(「消块丸」即「硝石丸」之别名,【千金方】:硝石六两,大黄八两,人参、甘草,各三两。)硝石用芒硝,破坚的力量很强,如果没有加人参、甘草,光用芒硝,药一下就跑到大肠里头去了,用甘草来顶在中焦,用芒硝去破癌细胞,让痞块消掉,像附子也是很好攻坚的药,现在学过的牡蛎也是攻坚的药。
一六六: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按之则自濡,但「气痞」耳。340030
浮就是病在表,紧就是寒,就是表有寒,按伤寒的法则,应该是先发表再攻里, 结果先攻下,造成病反而入里,「痞」证就出现了,有表证的时候要发汗,开桂枝汤、葛根汤下去的时候,会出表汗,这汗是从肠胃的津液来的,所以肠胃的津液是汗的源头,肠胃的津液应该是走皮肤出来,结果反攻里的话,肠胃的津液就往下走了,往下走的时候,本应在表的免疫系统就跑进肠胃里面来,所以肠胃里面的津液,可以从肠胃达到表,表的津液也可以顺着同样的管道进入肠胃;肠胃科的病人一定要特别注意,为什么要按之自濡,连张仲景都要去按他,就是要你作腹诊,就是要确定一下,肚子有没有长了硬块在里面?如果有硬块可能是硬大便,如果压下去软绵绵的,代表里面没有堵到东西,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只是气堵到了,为什么?因为胃里面有热度有动能,热气应该是往上走的,走到头上、走到四肢表面的,结果被攻下的时候,热就往下走,堵塞在下面,所以这气体是热气,所有肠胃科的病,后面所介绍的泻心汤,大多是寒热并见,寒热胶结的情形。
人体内从胃一直摸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的下方就是胰脏,中医叫做膵肉,旁边是脾脏,中间有脾之大络(大血管),脾脏有血管通到胃的下方,胃的蠕动就是靠下面的血管充血帮忙它蠕动的,「中脘穴」正好在胃的上方,肚脐的两边就是「天枢」,刚好就是在大肠的两个上头,小肠的正中心就是「关元穴」,如果按下去胃里面软绵绵的就是没有东西堵到。
一六七:「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倪174]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340140
如果太阳中风,感冒了,同时有下利有呕吐,太阳中风下利是葛根汤, 有呕吐就葛根加半夏,如果表解者,乃可攻之:要先解表再攻里,攻他的时候。结果病人其人漐漐汗出,发汗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不恶寒者,当解了表以后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平常看到的时候,一定是湿气很重的人、还有肠胃功能很差的人,为什么会严重到用「十枣汤」?
平常解表的时候,一定是开发汗剂,这汗一发以后,滤过性病毒和不要的水离开体表以后,好的「水份」还会顺着三焦淋巴系统回到胃里面来,津液会自行返回胃里面,如果津液没有回到胃里面,病人会燥渴,小便就没有了,这时候就是「五苓散证」。现在这种情形是水回来了,居然并没有回到胃里面,回到肺里面,因为肺主皮毛,为什么回到肺里面?因为土挡到了,脾土太旺,脾伤到了,脾就胀起来,这表水一发出去以后,没有办法回到肠胃里面,就慢慢渗到横膈上去:如果水不多,就「头眩」就是「苓桂朮甘汤证」:如果渗得更多,愈来愈严重,就是用「十枣汤」。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这病人本来是麻黄汤证表寒,结果没有开麻黄汤,如果病人抵抗力很强,自己会好,有的病人不会好,这时候麻黄汤证转成里寒了,变成小青龙汤证,里面发炎了,没有用麻黄汤发表,里面的免疫系统出来相抗,滤过性病毒往里面走,走到肺里面化热了,病人一直咳嗽,咳嗽的同时,表面有寒里面有痰,这痰就是水,就是表面的滤过性病毒顺着水道系统到肺里面来的,应该是小青龙汤一剂就去掉的,因为小青龙汤是心下有水气,结果又没开小青龙汤,这水就慢慢堆积起来,造成「十枣汤」证。
「十枣汤」中医叫「朱雀汤」,是伤寒论里面,目前最峻最强的排水攻水的药,如果这水在皮肤表面上用「越婢汤」,肠里面的水是表水汗水回头的,水正常应该进入肠胃,结果不入肠胃入肺了,所以整个胸膛里面全部都是水,还有一些水渗到脏和腑中间的间膈膜上,就是三焦网膜。所以脏没有积水,可是脏和腑中间的三焦网络全部充水,病人会心下痞鞕满,胃里面胀满的很难过硬硬的,引胁下痛,整个胁肋都积了水,两胁下很痛,呕即短气,恶心想吐,吐又吐不出来,因为水不在胃里面,为什么短气?横膈膜都充水了,像海绵一样,吸气又不能下降被顶着,呼气就吐出来,自然气就很短,汗不出恶寒者,代表他还有流汗没有恶寒,就是没有表证了,所以在喝「十枣汤」之前一定要确定他没有表证,所以肺里面积水,心脏积水,肝积水,肝硬化末期的腹水,十枣汤都可以用的。
临床上要注意一点,这里的汗出,病人阳气虚脱的时候,会流出油油的汗,这个时候就不能用十枣汤了。
十枣汤方:[倪175]340350
芫花熬[倪176],甘遂[倪177],大戟[倪178],大枣十枚劈;右三味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能把胸腔下方、横膈膜、肺的下方的水利出来,完全靠甘遂,所以大陷胸汤和大陷胸丸都是对「结胸」,如果结胸从胃的痞鞕一路往下走,因为比较下面就是大陷胸汤把它攻掉,如同样的结胸在这里但是病往上走,顶到喉咙,脖子都不能弯下来,如果用大陷胸汤就跑太快了,结胸会没有去掉,这时候要改用大陷胸丸,因为丸剂本身是药缓力重,吃大陷胸丸可以因势利导,把它导下来,所以结胸有两种症状,一个从从心下往上升的用「大陷胸丸」,一个从心下往下走的用「大陷胸汤」,都是以胸膈为主,所以半夏、甘遂一定会用到,甘遂利水利痰的力量非常强。
如果水渗到脏腑中间的三焦油网的时候,一定要靠大戟才能打通。甘遂利水利痰,去肺中的积水与子宫中的积水,但甘遂还有涤痰的效果,所以大陷胸汤用甘遂。
肺泡里面都是水的时候用芫花,芫花去除胸腹的积水,所以会用到芫花的病人一定到了「但坐不得卧」的阶段,就是肺积水不能躺,一躺下去就要喘就再坐起来,吃完十枣汤,三小时就好了。
这三味药磨粉等量的用,各l/3钱,一次只给病人一剂,因为这三味药都是碱性的药,胃里面有胃酸,如果光吃这三味药到胃里面,胃就会难过了,所以要靠红枣,过去拿十个红枣去熬,现在大枣比较小,用二三十个浓一点无所谓,红枣汤能中和碱性,且让药发散的力量很强。
强人服一钱匕,胖的人用一汤匙,就是喝汤的汤匙一平匙,羸人服半钱,瘦的人用半匙,平旦服,这就是吃十枣汤的技巧了,一定要早上六点钟吃,五点到七点都可以,因为「肺寅大卯胃辰宫」,大肠开卯时,肺和大肠相表里,水在上焦的时候,用十枣汤攻下去的时候,病人会上吐下泻,如果有痰,上面吐出来的是痰,如果没有痰,只有水,这水是泻出来的,全部从大便排:病人吃十枣汤后约半小时,开始跑厕所,连续约三小时,中间大概上六七次水才排完,这三味药都是毒药, 但是三小时后通通排掉了,若下少者,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如果大便三四次,应该下六七次才够,病没有除的,第二天再吃、再加半匙,得快下利后,标准是六次、糜粥自养,这时候喝稀饭,用红枣下去熬稀饭,不能吃油腻食物或肉类,否则会有余热;因为吐了很多,用红枣把胃的津液补足,临床上看到肝病的腹水、脾脏病腹水的时候,也是一样用「十枣汤」;不可以每天用「十枣汤」,吃完「十枣汤」后要调理病人的肠胃,北派的观念只要病人的肠胃功能非常好,吸收的功能非常好病人就不会死。肝病腹水的时候,肚子里面有很多水停在三焦油网脏腑中间,所以大戟加重;如果积水在肺的上方,三剂等量,如果肺积水甘遂多一点;攻出来的水,其实就是人体内的高蛋白的东西,这营养应该给脏腑、结果被水堵到了,这营养一段时间后会坏掉,所以必须把它排掉。
看到十枣汤的病人,确定没有表证的时候要速攻,不要等到胃气已经没有才攻,十枣汤喝下去结果病人死了,以为是吃到毒药死的。所以要小心麻黄汤证没好变成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没好变成十枣汤证。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据前田长奄之经验,一人之手肿,余处不肿,元气饮食如故,用此方,经水泻而速愈,亦别开生面法也。其实只有手肿用不到十枣汤的,此说过于牵强。
一六八:「太阳病」,发热恶寒,医发汗,无阳而阴独,因复下之,遂心下「痞」 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润者[倪179],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342000
太阳病,发热恶寒,医生给他发汗就好了,无阳而阴独,结果发汗发多了病人的阳气都没了,胃里面的津液都没了,血里面的津液都没了,完全剩下阴了,因复下之,又攻下,遂心下痞,造成心下痞了,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表被发汗发掉了,里又被攻下,所以阴阳都消掉了,复加烧针,再加上烧针,结果病人胸烦,面色青黄,讲青色的时候已经是「果」了,中医看到青色的时候,就知道他血凝到了,血停止下来了,也就是血缺氧了,临床上看到冻死的人是发青的,还有心脏休克、人缺氧的也是,所以看到病人面色发青,基本上病人的感觉是痛,且血液循环停止下来了,才会青色的,如果看到黄色的,黄色是湿聚,就是湿聚在一起太盛的时候,病人显现在面上的是黄色,象小孩子的脸上,山根一带有青的一块,这是腹部,所以小孩的血凝在小肠里面,这时候要用小建中汤重用芍药,小建中汤是桂枝汤里面芍药加倍再加饴糖,小建中汤进入肠胃把静脉血打出来,所以小建中汤下去以后,胃口大开;另外嘴唇上有一点一点的白点,就是肚子里面有虫;为什么肤润者,因为阳脱而油脂往外走,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因为脾主四肢主肌肉,如果手脚还有温度,代表胃气并没有丧失掉,只要病人的胃气没有丧失掉,在张仲景的理论都是可以治的,一直到胃气没了再好的药都不收的时候才放弃。
一六九:心下[倪180]「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342240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倪181],须臾,绞去渣分温服。
过去这汤剂曾经用在肺结核、出血,大黄、黄连这两味药本身是气厚味重的药,这两味在临床上消炎的力量非常强,所谓「麻沸汤」,就是滚水泡大黄、黄连。象茶一样喝,还有一种就是把大黄、黄连包在棉布里,放在水里浸,喝挤出来的汁也可以,这样药比较浓,汁比较少些,因为黄连很苦,「麻沸汤」这样取药就是取气,取气轻往上升,所以要让药往上走的时候,一定要用泡的,如果是汤剂,取它的味重,因为汤剂会越熬越浓,所以让药往下走的时候用煮的。
那么时候吃药?伤寒论里面只有两个地方讲出血,甘草干姜汤是胃大量出血,里寒时候在用;也有里热出血的,从嘴巴鼻子喷血出来,或眼睛微血管出血,这时候用「麻沸汤」,用泡的不用煮的,因为出血在上焦,鼻子出血是因为胃里面太热了,胸阳太热往上走热太盛的时候血管破裂掉了,所以出嘴巴或鼻子出血;如果是痔疮,就要用煮的,因为在下焦。
临床上看病人,按之濡,按胃软绵绵的,结果病人其脉关上浮者、上焦的肺、心脏的地方很热,肺结核就是这样,结核就是里面发炎了,中医没有这名词,中医叫痨瘵,病人三黄,就是病人脸黄、小便黄、全身黄,病人瘦瘦干干的、焦黄的,肺里面发炎了,有的肺里面都是脓痰,肺都萎缩掉了,所以知道是上焦热,处方的时候大黄二、黄连一,药量用「两」计没关系,因为用泡的,一次泡可以吃好几次,譬如眼睛出血,会出血就是血离经了,血会离经就是热才会离经,所以是上热,这时候用大黄黄连汤的时候用滚水泡,一下就消掉了。
华佗给病人吃的麻醉汤,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浦三分,照这比率三碗水煮成一碗,病人一喝下去就会人事不知了,大概持续三个小时,若还要久一点,在病人快醒前再喝一碗,这汤大多用在伤科,趁病人昏迷的时候,把骨头接好,伤口表面涂三黄泻心汤,就是大黄、黄连、黄芩磨粉撤在伤口上,如果伤口化脓就再加去湿的药。
【方舆輗】曰:经血错出口鼻,曰「逆经」,又名「错经」,初吐衄,后眼耳十指尖皆出血,甚至形体麻木,手足强直,为错经中之最剧者也。这是「错经」中最严重的,严重到最后七窍都出血,手指指甲都渗血出来,一般来说「错经」的时候,血从鼻子、嘴巴出来。
又:此方不仅治吐血、衄血。凡下血、尿血、齿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窍者,无一不治,真治血之玉液金丹也。从高压的深海里面出来的都可以用。
又:跌打损伤,昏眩不醒人事,及血出不己者,大宜此汤。患金疮者,惟用此汤可治。刀伤的大多用外敷,平常做外用的时候三黄里面加些细红砂糖,砂糖粘可以去湿,所以砂糖可以预防化脓。
【餐英馆治疗杂记】本方诀曰:此方以心下「痞」,大便秘,上气为目的;并一切上焦有蓄热,或口舌生疮,或逆上而眼目赤者,皆当以大便秘为目的。这时候的用法大黄、黄连煮成汤。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酒客郁热下血者,肠痔肿痛下血者,痘疮发热炽盛而七孔出血者,产后血晕郁冒或如狂者。
【肘后百一方】曰:患恶疮三十年不愈者,以「大黄」、「黄芩」、「黄连」,各三两为散,将疮洗净为止、每日三次敷之,无不瘥。所以脓疮的时候,把伤口清洗干净再敷三黄泻心汤,加白朮可以去湿,三十年没好就是湿很盛,粘答答的就是湿,所以光去热不够的,还要去湿,所以才会三十年没好。可以加乳香、没药可以收敛伤口排脓,加三七帮助排脓。
【和剂局方】曰: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饮食不美,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疮痍。及之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亦宜服之。中焦有热的时候,病人的感觉是心膈烦躁,饮食不美,吃东西没有味道,如果是下焦有热,小便是黄的,大便便秘,这一段就是如果去判断热在中焦还是在下焦:痔疮的时候,不要管它痔疮长什么样子,三黄泻心汤煮汤剂,外痔可以表面放血,下针下「孔最」、「承山」,痛马上去掉,外敷用「枯痔散」,还有肛门用烟熏,把「雄黄」放在瓦罐里烧,把肚子包起来,肛门对着瓦罐熏,痔疮马上收口,也可以做成粉敷在外面,七天左右会剥落,内痔,用汤剂把直肠脱出来,然候敷「枯痔散」,再下针,痔疮好了再吃汤剂把肠子收回去。
戒烟涤痰方:343030
皂荚三钱,红枣[倪182]适量,痰多加天南星三钱;口不渴者加半夏;戒烟后胃口太盛加石膏一两以上去肺中之湿气加,知母五钱;如果戒烟以后失眠、烦躁,加柴胡三钱,黄芩三钱,郁金五钱;疏散肝郁以后,抽烟的欲望就少了。这样不但烟戒掉了,人也不会胖。
一七〇:心下「痞」, 而复恶寒, 汗出者[倪183], 「附子泻心汤」主之。350430
心下痞,就是胃里面难过,就是肠胃科的问题,恶寒,就是怕冷,汗出就是表虚掉了;本身肠胃发炎,结果表又虚掉了,痞证要先解表再去攻里,这时候寒热药要并用,心下痞的部份,用大黄、黄连、黄芩,恶寒、汗出要用固表去寒,这时候用炮附子,附子的性「善守」。所以用「附子泻心汤」。病人盗汗不止的时候,用附子一下去 汗马上就止掉了。失血很多的时候,可以用炮附子来固阳:遗精频尿也可以用炮附子来配合龙骨、牡蛎。
附子泻心汤方[倪184]:350715
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 破,别煮取汁;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同样用泡的,大黄、黄连、黄芩用泡的,附子煮汁,附子如果用泡的,会只有头不流汗,身体还在流汗;会用到三黄一定是里面很热,除了肺外,还有肠胃热也可以用。
一七一:表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口中渴,而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351120
有表证反被攻下,造成心下痞,给泻心汤,这条辨是说,不是痞不能解,而是他本身有水饮停蓄在下焦,泻心汤下去,不是泻心汤不解,而是他有水饮所以没解掉,这时候用五苓散把水排掉,所以五苓散证一定是病人有口渴、烦躁、小便不利,水停在下方不利,表水又回不到胃里面,停在表面上,所以造成口渴、小便不利;如果口渴、小便不利,先检查有没有肾结石或膀胱结石,都没有再问口渴不渴?有,就是五苓散证,五苓散也是消水肿的药,病人没有口渴,代表病人的肠胃津液很足。
一七二:「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351300
伤寒,发表之后结果胃不和,所以肠胃科的病常常发生在,开发表的药给病人的时候,病人会好僦好了,或发生肠胃科的问题,就是表证好了,结果胃不舒服,引出了其它肠胃的病;伤寒论里面讲的胃就是肠,心下就是胃;心下痞鞕,就是气结在胃里面、胃里面胀胀的堵到了很难过,干噫食臭,常常「噫」气出来,嘴巴里面很臭,就是里面有宿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平常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肠胃有问题的才会有,一般来说情形是,发表了以后开了麻黄汤或桂枝汤或葛根汤,把肠胃的津液发到表面上来,结果水回来的时候,它没有回到胃里面因为胃里面有脏东西堵到了,水直接渗到肠子里面去,水不应该渗到小肠的,因为小肠是火。水火不容,小肠一渗到水的时候,火就没有了、这水就从小肠直接进入大肠,就听到咕噜噜的水在里面响,就下利了,在这种情形就是,生姜泻心汤。伤寒论里面,从一七二条开始,治疗下利最好的方子就是「生姜泻心汤」, 最常用到下利的方子就是「生姜泻心汤」,肠鸣下利,肚子里面都是水就是标准的「生姜泻心汤」证。
生姜泻心汤方:[倪185]351730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倪186]半斤洗,黄连[倪187]一两,大枣十二枚劈;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把生姜拿掉后就是半夏泻心汤,所以半夏泻心汤可以止呕,病人肠胃不舒服呕酸的时候,用半夏泻心汤,如果有下利的现象的时候,就是半夏泻心汤重用生姜,这里生姜干姜并用,干姜是温中,热,让肠胃蠕动功能恢复,生姜能散水,把肠胃里面的水散掉,这是寒热并结,所以寒药热药并在里面,因为嘴巴呕气,肠胃里面有宿食,所以用黄连、黄芩解肠里面的病毒,因为下利,把水都排掉,肠里面的津液就不足了,所以用甘草、大枣、人参把里面的津液补足。生姜用来散胃中的水,半夏用来散胃外面的水。
胃病好了以后,最好是平常吃饭不要过饱,让微饿的感觉来强化我们的胃气;人工的食物、咖啡等等少吃,吃清淡一点。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凡患噫气干呕,或嘈杂吞酸,或平日饮食每觉恶心烦满,胁下有水饮升降者,其人大多心下痞鞕,或脐上有块,长服此方:所以肠胃不好的人,常常在下利的人,肚子常鸣叫的人都是生姜泻心汤证,常常呕酸的就是半夏泻心汤证,早上起来嘴巴很苦的是小柴胡汤证,胆汁上逆,小柴胡汤治少阳热,所以要重用黄芩。
【方伎杂志】曰:凡患此等之人,多属嗜食酒肉食者或喜食咸辛甜食者,治此等人必徒劳无功焉。
一七三:「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370001
伤寒,本来应该发表,结果下之,造成谷不化,就是吃进什么就拉什么, 完全不消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这时候医生看到心下痞,以为是里面还有堵到宿食,就再攻,造成越痞了,变成大痞子了,这时候肠里面已经没有东西了,并不是热结,但是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临床上,甘草泻心汤常常用在急性的肠胃炎,甘草是解毒的。为什么不用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因为有的食物还有用,把它通通排掉,身体会虚掉,这甘草下去,除了缓和肠胃的蠕动以外,最重要的,甘草还可以把药停在肠胃里面,让它停久一点,坏的食物把它分解排掉,好的食物把它留下来。甘草泻心汤也会有「噫气」「恶心」,但是没有食臭,闻不到臭味,所以甘草泻心汤是胃气虚掉了,没有东西在里面,所以只听到噫气打咯但是没有闻到臭味,生姜泻心汤有闻到臭味还有拉肚子,这是两者区分的地方,半夏泻心汤比较好区分,有呕就是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方:370420
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时候重用甘草就可以了,不用炙甘草,所有的泻心汤都有半夏、黄芩、黄连,这三味药,因为里面都有水,半夏来利水降逆,里面有发炎的现象,黄芩、黄连来处理,胃里面寒掉了用干姜让胃热起来。例如狐惑,女人的性病,在阴部有红肿或起一小块发炎,不会传染,但会痒、痛,严重的影响到喉咙也发炎,有的女人有白带喉咙也不好,因为喉咙和妇科是连到的,平常看的时候又是甘草泻心汤证,所以中医辨症论治,是同证同治。
案例:一位纽约客,心脏动脉血管堵塞,开刀两次,心脏动脉血管堵塞的人,左眼有严重红血丝,扎针:「天突」 「巨阙」 「关元」 「肠关」「心阙」、「厉兑」阳明经的井穴,井主心下满,病人主述心下痞,胃里面难过,所以处方「甘草泻心汤加防己」,当天病人回去上了七次厕所,因为心和小肠相表里,所以心脏动脉血管的堵塞,就是堵在小肠里面,扎一次针,第三天就好了,第三天复诊,舌苔黄,上焦发炎,因为开刀的时候,经脉都错接了,所以处方栀子豆豉等,来打通经络。
一七四:「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 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倪188]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370550
伤寒了,如果服了汤药,造成胃里面胀胀的,下利不停,服泻心汤好了, 好了以后,医生认为里面可能又堵到了,再用其它药攻下,结果又下利不止,医生用「理中汤」,就是用白朮、干姜. 人参、炙甘草,让肠胃功能很快的恢复,结果吃了理中汤越利越甚, 理中汤是理「中焦」的虚, 被攻下了以后是下焦的虚,所以把中焦壮起来没有用的,这时候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在伤寒金匮里面有一原则、治利的时候,处方下去不能止利的时候利小便,想办法把大肠小肠里面的水导到膀胱小便出来,利就止掉了,所以临床上,包括霍乱、痢疾的上吐下泻、下利不止,都可以利小便把利止掉,利小便最好的药是猪苓、泽泻,所以把猪苓、泽泻加到止利的药里面。
一般来说下利太厉害的时候,先用赤石脂禹余粮,这两味药是涩剂,石类药,现在禹余粮很少了,大部份市面上看到的是赤石脂,临床上下利不止,不需要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因为禹余粮不容易买到,用白朮、赤石脂,白朮在药房里的炮制,一般来说是把白朮炒黄土,还有一种是白朮和赤石脂炒在一起,平常拿白朮来健胃整脾的时候是用「炒黄土」的,用在止利的时候是用「炒赤石脂」的,加在小建中汤里面或半夏泻心汤里,利就止掉了。
下利出血的类似症状如何鉴别?先便后血,这不是大肠炎出血,是外痔出血;先血后便,这是内痔出血;血与便混合,这才是大肠炎下利。
成无己曰:【圣济经】曰:『滑则气脱,欲其收也,如开肠、洞泄、便溺、遗矢、涩剂所以收之』此利由「下焦」不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以濇洞泄。下焦主分清浊,下利者,水谷不分也,若服涩剂而利不止,当利小便以利其气。
临床上也可以灸大肠俞,腰俞,中极、关元、水道、水分都可以。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371420
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一七五:「伤寒」八九日,吐下后,虚烦,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咽喉,眩冒,复发汗,脉甚微,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冲 。371530
伤寒八九日后,病人有吐下,吐很多以后肠胃里面的食物没了,所以吐多了以后,血会伤到,因为没有了食物营养,血的源头没了,病人会虚烦,所以产生虚烦是因为心主血,血不够了,胃里面空掉了,胃里面的津液也不够了,结果病人心下痞鞕,病人感觉胃里面硬硬的,如果压到胃里面有硬块,就是有宿食,如果压起来软绵绵的,就是里面没有东西,胃壁粘起来了,胁下痛,气上冲咽喉,因为吐下伤到了,胃气本来应该下降的,就是食物进入胃,胃磨碎再进入小肠再到大肠,食物是往下走的,就是胃蠕动力是往下走的,因为吐很多了,胃气往上走了,胃里面又没有东西,胃气就往上冲到咽喉,病人就感觉到一直有一股气往上冲,冲到咽喉,病人眩冒头昏,因为血不够了缺血,如果在这种状况再发汗的话,血里面的水更少更伤,血里面的水一旦量不足的时候,病人会有高热的现象 结果脉微了,病人经脉动惕,因为血不足了 不足以养筋,久而成痿,小儿麻痹就是这样来的,很多初期都是发烧感冒处理不好,【内经】:诸痿取阳明,所有痿证、肌肉痿缩、痿靡无力、小儿麻痹的起源在这里,要独取阳明。
一七六:「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372000
一个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只有心下痞鞕,噫气,没有其它症状,单纯的噫气。
旋覆代赭石汤方:
旋覆花[倪189]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切,代赭石[倪190]一两,大枣十二枚劈;甘草三两炙,半夏[倪191]半斤洗;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旋覆花用三,代赭石用一。
旋覆代赭石汤通常在肠胃科里面,旋覆花和代赭石是中医去热痰的药,发汗、吐、下都没有把痰去掉,痰还是梗在中间,这噫气和甘草泻心汤的噫气不一样,甘草泻心汤完全是虚噫,这旋覆代赭石汤是有痰饮在里面,以「旋覆花」软坚化结,就是软化痰的硬块,以「代赭石」降逆止噫;旋覆代赭石汤用在病人常常感到反胃恶心,里面有痰吐不出来,肠胃又虚掉了。现在说的胃酸逆流、火烧心的症状,只要用旋覆代赭石汤,往往是一剂就好了。起因是因为精制糖做成甜食吃太多了,所以开了药方之后,还要吩咐病人戒绝由精制糖类所做成的甜食。
【餐英馆治疗杂话】曰:周扬俊曰:「治反胃噫气,气逆不降者,有神效」,谓已用「生姜泻心汤」而噫气不除者,为虚气之逆,宜用此方镇压之意。旋覆代赭石汤就是经方里面镇逆用的,这时候里面恶心反胃的感觉很强,光靠半夏都不能止呕,就要靠旋覆花和代赭石下去,半夏止呕最重要是在「水呕」,对「痰呕」力量嫌不足,所以这时候要用旋覆花和代赭石。
结胸证、痞证与其类证辨析:
「寒实结胸」为「脓胸」或「肺脓疡」,「三物小白散」可以排除脓毒;「结胸证」为心下鞕满而痛,「痞」则按之不鞕而濡。如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不出恶寒者,为胸膜间有水毒,犯胃则呕,迫肺则短气,故以「十枣汤」峻攻其水。「结胸」则以「大小陷胸汤」。心下「痞」则用「泻心汤」。「泻心汤」有「生薹」、「附子」、「甘草」、「半夏」等之分别,各有主治证之不同。误下而邪陷下焦者,宜「赤石脂禹余粮汤」。误犯吐下,重则成「痿」,轻则以「旋覆代赭汤」。
一七七: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倪192];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372700
里面热太过了而失津,因为内热盛,津液会丧失掉, 病人的表会一直在流汗,胸腔的热太盛了,裹面就是肺发炎了,像肺炎的第一方就是麻杏甘石汤,初期的麻杏甘石汤没好,到最后壮热就是肺炎了。反之,如果无汗而喘咳,有大热者,就是发高烧而肺热苔黄者,就要考虑大青龙汤了。
一七八:「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373030
外证没有除,一直在攻下,造成邪热下利,利下不止。表热一直往里面走, 且心下痞鞕,有表证也有里证,所以桂枝人参汤是表里双解;桂枝人参汤和桂枝加人参汤不一样,桂枝加人参汤是津液不足了所以加进去的、桂枝人参汤是特例的方子是寒利在用的,胃里面也难过。
桂枝人参汤方:[倪193]380001
桂枝[倪194]四两,甘草四两炙,白朮[倪195]三两,人参[倪196]三两,干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去滓,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把炙甘草和干姜拿出来就是甘草干姜汤,肠胃虚寒的时候一定会用到甘草干姜汤,如果因为吐下,肠胃津液伤到的时候,一定会用到人参,可用党参代替。为什么用白朮?白朮能健脾整胃去湿,一般用黄土炒过的比较好,能够让肠胃的津液恢复得很好,三焦油网中黄黄的东西,如果不够了就要用白朮,靠白朮增加它的油质,所以白朮吃下去的时候,会让肠胃的蠕动很正常,肠胃的黏液会增加,西医就是不懂得用白朮,所以便秘也治不好。
三十八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用「葛根黄芩黄连」,此则同为下利不止,而用「桂枝人参汤」者,何也?彼为热利,此为寒利,彼无心下痞鞕,此则有心下痞鞕也。
葛芩连汤用的时候是里热,因为表面的滤过性病毒跑到里面,所以葛芩连汤专门是清里热用的,同样是利下不止,葛芩连汤是热利,桂枝人参汤是寒利,葛芩连汤没有心下痞鞕,桂枝人参汤有心下痞鞕,因为肠胃虚寒掉了,肠胃被攻下以后,里面没有东西,津液也被攻掉。胃壁黏在一起了,这时候用桂枝人参汤让它解开来,所以会兼用到人参、白朮、甘草、干姜。
寒利和热利怎么分辨?大便很臭就是热利,热就是脓所以会臭,大便没有味道的就是寒利,用「问」的就好了,不用去「闻」;看看舌头也可以,摸摸脉也可以,所有的热脉是数,数就是跳得很快,热在下焦,所以摸到尺脉部份一定是很快;胃发炎的候,「关」的地方一定跳得很快,如果是寒利,摸到的脉一定很微细很微弱,所以桂枝人参汤和葛根黄芩黄连汤刚好互为表里剂,一寒一热。
一七九:「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倪197]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倪198]」。380550
被攻下了以后又发汗,结果造成心下痞,如果病人有恶寒, 就是病人还有表证,看到有表证的时候,还是要照伤寒论的原则,一定要先解表再攻痞,解表用桂枝汤,攻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会用到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舌苔一定是黄的,是热痞,上焦的脉很数,反过来说,摸到病人的脉很数,就知道病人里发炎了。
一八〇:「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呕吐而不利者,「大柴胡汤」主之。382910
如果病人发热,汗出不解,就知道病不在表了,一般来说如果在表, 汗出就解掉了,汗出不解就是病进入半表半里或进入某处了,要看其它的症状,心下痞鞕,胃里面胀满,呕吐而不利、大便没有了,心下痞鞕不利又代表阳明热,肠堵到了,病人呕吐现象代表少阳,会用到大柴胡汤一定是有少阳证兼有阳明证,大柴胡汤专门用在少阳和阳明中间,如果病情在太阳和少阳中间是小柴胡汤,如果少阳阳明兼有利呢?阳明热有时候不是大肠堵到,而是血里面太热了,有下利的话把大柴胡汤裹面的大黄拿掉就好了。
一八一: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381030
寸关尺所代表的脏腑(四圣:原文无,为了索引方便增加的。)
寸上寸——喉咙;寸寸——胸阳位;寸下寸——横膈膜,冲脉;关上关——中焦,最上位; 关关——中焦之肝、胆、脾、胃; 关下关——中焦之下肠部; 尺上尺——三焦之源,左为肾,右为焦源; 尺尺——肾、膀胱、子宫、精宫; 尺下尺——尿道、肛门、两足胫位;
整个伤寒论就是这一条在讲吐剂,张仲景并不很赞成吐剂,内经里面讲病在膈上的时候去不掉,采吐法,病如桂枝证,像桂枝汤证,可是不是桂枝汤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寸脉讲的是胸、上焦,「寸下寸」指的是胸到横膈的地方,「寸」指的是心窝的地方,「寸上寸」指的是喉咙的地方,所以如果把病人的寸脉,寸脉跳到「寸上寸」的地方来了,就是喉咙梗到了,吞咽困难,喉咙发炎,所以寸脉微浮就是病在阳上面,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胸有寒应该解释为「胸有实」,就是胸有痰,这痰梗在很上方,咳又咳不出来,吞又吞不进去,用攻下的药攻也去不掉,这种状况就把它吐掉,这是一种有痰的情形;还有一种是东西梗到不动了,譬如铜板梗到了,所以寒除了「痰」以外、还有「不动」了也是寒,用瓜蒂散太累了,用肥皂也可以。
胸有热的时候,大黄黄连汤证,如果是肺热咳嗽,麻杏甘石汤证,如果胸里面太冷了寒证,有大建中汤,大建中汤里面有三味药,干姜、人参、蜀椒,蜀椒就是腌泡菜的巴椒,如果肚子太冷了,有小建中汤,如果真正胸有寒不会用到瓜蒂散,瓜蒂散是用在有东西堵到了的时候。
瓜蒂散方:[倪199]381200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者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瓜蒂现在药房买不到,到瓜田里面找最甜最香的瓜,这瓜的蒂最苦,把蒂剪下来,到药房买赤小豆,这两味磨成粉,拿豆豉约五钱,先把豆豉煮焖,滓去掉,汁和散一起,喝下去,没有吐再加多一点,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用吐剂的时候,病人有出血、漏血的现象、虚家不可以用,因为虚家血素亏的,用吐剂的时候,血往上走,血会再出来,过去有胃溃疡、胃出血的人,一吃下去,胃马上容易再出血,所以瓜蒂散平常很少用。
【独啸奄氏方考】曰:月事积年不下,心下痞鞕,「抵当」诸药不验,吐后再服,这是虹吸原理,喉咙和小便膀胱相表里,当喉咙的地方有东西梗到了,就不下了,一通的时候就不下了,所以下不通的时候,上一通下就通了,例:肾结石,下针之后,处方猪苓汤加半夏,止呕又利水,结果病人半夜三点大吐之后小便乃大下,小便很混浊,石头都出来了,所以病人得吐则解,常常病人吃了药后,有吐、手麻、头昏的现象,就是中病了,一剂下去就好了。
一八二: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为「藏结」,死。[倪200]381650
过去中医没有外科手术,很多病人得了这种病就死了,其实讲的就是「疝气」,有时候在肚脐的左边,有时候在肚脐的右边,「耻骨」、「曲骨」穴的地方突起来,有时候男子的阴囊膨起来;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医书上有记载,有的人肠子坠出来了以后,疲劳的时候肠子就坠出来,好的时候或推推可以推回去,就是「疝气」,可以推回去的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如果当疝气的时候,又得到重感冒,过去很多病人就死掉了,为什么?因为肠子整个结在下方,肠子的循环不是很好,大便堵在里面,刚开始病人吐黄水酸水,到最后下面不通,往回逆,把大便都吐出来,西医开刀时把腹膜接起来,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到医师手上已经很晚了,因为平常不会发现,可是当有疝气的时候,临时又得到重感冒,马上就看到这种现象。
因为张仲景不懂针灸,不能急救,所以说死,实际临床上在做的时候不需要开刀,因为人阴部的地方只有一条经,就是肝经,肠子都堆在鼠蹊部了,很难过都陷在那里了,所以下针「大敦」,肝经上的井穴,针一下马上就缩回去了,因为很痛,痛得他吓回去了,右边痛就扎左边,左边痛就扎右边,平常中医的俗名叫「脱肠」,脱肠到严重的时候,西医叫「坎顿脱肠」,就是肠子都烂掉了,有时候会小肠挂在肾的上面,下针「大敦」、「曲泉」,平常可以「灸」,因为是小肠坠下去,大肠不会坠下去,所以灸小肠的「关元穴」。内服的药有「当归四逆汤」,过去临床上用「当归四逆汤」配合针灸,效果很好:如果给西医开刀也可以,因为是急救,开在体外没有进入体内,但是西医开刀只是塞回去,肠子里面还是堵的。
脏结专论:
「脏结」为邪结在脏,与阴相结。邪结在胸,与阳相结为「结胸」。「脏结」证见白滑舌苔者,难治。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苔滑者,不可攻。病者若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死。「结胸」证,脉浮大者,下则死。「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病名曰「结」,脏器有硬变,或内部肿瘤所致,古称「症瘕积聚」故预后不良,或为癌瘤,则死期可待。
「脏结」就是脏腑之间联络的网络,被「寒」与「湿」固结了,结果「腑」里面吸收的营养没有办法给「脏」,「脏」没有营养,「脏」的功能慢慢的衰弱,所以「脏结」的病人,舌苔都白白的,很厚很滑,皮肤很黄,暗暗黑黑的,没有什么精神,不爱讲话,静静的。刚开始西医检查都正常的,等到检查出来的时候,已经尿毒了,肝硬化了,中医治疗三天舌苔就变回来,中医为什么看舌苔?就是看看病人有没有胃气,「脏结」的人舌苔白掉了,吃东西淡而无味,食同嚼蜡,搞不好四五十岁还在生青春痘,因为在三焦油网上,所以一定要大剂的用「柴胡」,利用柴胡把药导到三焦油网上面,因为是全身性的寒且湿,去湿靠白朮,可以用五钱,这是胖子用量,湿要有出路,靠茯苓,由小便导出来,去寒靠炮附,用三钱,加些生姜在胃里面和,最重要的是「生附」,生附一枚,炮附把里阳壮起来,裹寒去掉了,肌肉上和三焦油网上的寒,全部靠生附去掉,生附下去,病人除了小便量增加以外,大便出来溏的,大便稀稀的,吃了三付后,舌苔就变回来,胃口大开,临床上尿毒的病人,吃一剂,尿毒指数从二百八降到一百三了,炮附温中,生附温经,血脉、神经都温到,这是主方,临床上看病人还有何症状作加减,若胃口不好常常恶心就加半夏,依此类推。有些久病的病人,在吃药去除寒湿以后,因为脏与腑开始可以沟通了,会有吐「白津」或大便溏的现象,这种情形在病人开始出现口渴的时候就会好转。
脏结汤方[倪201]:411500
柴胡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倪202],生附一枚[倪203];主方在此,其余需临证视情况而定。
一八三:「伤寒」, 若吐, 若下后, 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裹, 表裹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倪204]」主之。382140
伤寒应该是用表法、汗法,结果吐下后,胃的津液一定会慯到,七八天都没有好,结果热结在里,表裹俱热,里面有病,表也有病,里面的热哪来?因为津液伤了。人的热停在津液里面,也停在血里面,血里面有一部份是热的能源,津液伤了以后,有一部份的热就离开了津液,离开了血就浮上来了,所以里面会很热,第一个受到伤害的就是肺,肺主皮毛,这时候病人常常感觉会流汗、怕风,大渴而烦,上焦太燥热的时候,因为津液没有了,上焦就像天上没有云了,太阳直射很烫很热,这是白虎汤证,因为胸阳在上面,心脏和肺有一定的湿度,本来胸口就很热了,胃热又往上冲,津液都丧失掉了,流汗流掉了,结果舌上干燥,舌头伸出来一点口水都没有,严重到舌苔都翻起来,欲饮水数升者,渴想喝水,喝了半天都不能止渴,因为水到了胃里面是往下走,本人并不能吸收,因为真正吸收的水是靠胃液把它化解的,结果胃液都被吐光了,没了,所以没有办法把水变成水蒸气上来,水就直接往下走。不能止渴,所以是「白虎加人参汤」证。
「白虎加人参汤」是中医对上消糖尿病的方子,也是中医对「心热」最好的方子,外面甚至有表证都没关系,裹面太热,热在胸上面的时候,用「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证就是燥渴烦燥,所以开到白虎汤给病人的时候,他的外病可能是精神病,没事就发脾气,结果被西医认为是精神病,中医看他燥渴,津液都没了,没办法控制情绪:为什么加人参?平常人不用吃人参,除非津液不足了,才需要用到人参,人参常常用在肠胃科里面,所以泻心汤常常用人参,人参一下去,津液马上就补足了,补足了以后,白虎汤再把热退下去,退热真正好的是石膏。现在说的糖尿病有一种情形,很容易血糖太低,很快就饿,常常需要吃糖才可以的病人,也是用白虎汤。
现在食物中的味精,吃了以后,一直口渴喝水不止,这也是白虎汤证;味精一吃下肚子,还没经过表证,就直接入里变成白虎汤证,从这点就可以知道它对人体有伤害,所以我们才说食物中不要加味精。
一八四:「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倪205]」主之。390040
表面上看没有大热,摸他身体冰冰凉凉,但是里面口燥渴, 心烦,背微恶寒者,背稍微有点恶寒,因为胃上面有很多交感神经包着,直接络到后面的脊椎骨,脊椎骨又直接络到后面的汗线,白虎汤证津液会丧失很多,因为胃气热气往上跑,津液一直往上发,汗不断的流,津液丧失了以后,体表的水分不够了,病人会感觉到寒、冷的现象,这冷并不是阳虚的恶寒,而是津液丧失的现象,所以白虎加人参汤很好用。
阳明病病发的时候是申时到戌时,中医叫「日晡」,就是黄昏的时候,因为胃阳就是阳明,全身最热的就是阳明,到了黄昏的时候,太阳渐渐下山了,阴气渐渐起来,阳气渐渐衰的时候,阴气会来到胃,因为他本身是胃的问题,所以阴气渐升上来的这段时间当中,会看到白虎汤证,就是会看到阳明证,所以每到黄昏的时候,就开始发热;例:小孩发烧,本来是晚上发烧,治疗一个星期后没好,结果晚上现在不烧了,变成每到黄昏的时候,就开始发烧。就是西医没治好,本来是太阳证,治了一、二个星期后变成阳明证,病往前进,更严重了。一般来说,阳明证的发烧温度会比太阳证的发烧温度来的高。
白虎汤和承气汤的区别,人身上的血都散布在全身血脉裹,流汗流太多的时候,血裹面的水流掉了,所以血里面的热就自然而然增加了,人能保持身体的恒温,就是因为血里面有一定比率的水份和热,水是冷的,如果水去掉了,热就会增加,病人就会发高烧,壮热,热到四十度,如果每天傍晚的时候热,就知道是热在阳明经上面,这时候的热只有两种,一种是血的壮热,一种是大便不通也会引起壮热,所以一个是热在腑里面,一个是热在血裹面,如果热在腑裹面,大便不通就是承气汤证,如果热在血里面就是白虎汤证,问有没有大便就可以区分了。
一八五:「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390250
平常表证很壮盛的时候不可以给白虎汤,白虎汤以清里热为主, 并不是以解表为主,如果吃了白虎汤以后还有表证,譬如吃了白虎汤后比较好了,但胃口比较差些,风吹了难过,就可以给桂枝汤,就是从白虎汤变成桂枝汤了,知道从阳明进入太阳了,这是治病的过程;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临床上如果同时有桂枝汤证与白虎汤证,可以两方合用,表里双解。
一八六:「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390430
本身有太阳证又有少阳证,譬如看到病人有太阳证, 如恶寒、发热、流汗、脉浮的现象,又有少阳证的恶心、胸胁苦满,和解法就是小柴胡汤,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不管怎样,最重要是绝对不要去攻下。
一八七:「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390540
前面介绍如果太阳证,病在表的时候,被误下或自己吃坏肚子了以后, 变成肠利是热利,就是葛芩连汤;这里是太阳和少阳的合并病,被误下后,这种状况是「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半夏生姜汤常常在用的,恶心的时候会用到,所以小柴胡汤最重要的就是半夏。
前面介绍下利的方子有葛芩连汤、桂枝人参汤,葛芩连汤是热利用的,桂枝人参汤寒利用的,现在又一方子「黄芩汤」,桂枝人参汤的下利下臭,白水很多,食物都没有消化,寒利的原因是它并没有病毒,而是肠胃都没有蠕动了,所以东西就滑出来了,因此桂枝人参汤裹面加很重的白朮去湿,干姜温肠;如果拉出来热利,大便很脓稠,肚子不痛,就是葛芩连汤,拉出来会绞痛的,也是很热的就是黄芩汤,葛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都没有腹痛现象,而且并不是真正的病毒,真正病毒的下利、急性肠炎要靠黄芩汤;像「肠套迭」属于肠热证的可以用黄芩汤。
黄芩汤里面有芍药,葛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都没有芍药,芍药是专门止腹痛的,所以当一个人表证都没有,只是肚子很绞痛的下利,这时候用葛芩连汤、桂枝人参汤都没用,因为病毒已经深入到肠子的血管里面去了,所以黄芩汤常常是用在急性肠炎的方子,不是一般的寒利或热利,它是介在太阳和少阳中间,黄芩这药专门是在肠炎的时候一定要用的药,大黄泻上焦头目的热、黄连去中焦的热、黄芩清小肠与大肠的热;所以胃热发炎会先想到大黄、黄连;肠炎会想到黄芩;如果表面有恶心、呕吐还有腹痛,可以黄芩汤加半夏生姜,半夏是止呕去水的,半夏有毒,所以用生姜去解半夏的毒,干姜也可以解半夏的毒,因为他拉水,水很多所以用生姜,如果是寒利就改用干姜。
黄芩汤方:390630
黄芩[倪206]三两,甘草二两炙[倪207],芍药[倪208]二两,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倪209]391230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倪210](一本作三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水一斗约十碗水,黄芩三钱,芍药二钱,炙甘草二钱, 红枣十二枚,半夏五钱,生姜二三片,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白天服,晚上服,半夜起来再服,下利、肠胃科的药大多是六小时吃一次,吃药时间到了,半夜也要叫起来吃,二十四小时连续,三碗吃下去大概就好了。
热利如果有兼有一点表证,或纯热利没有表证也没有腹痛,用葛芩连汤;如果热利而且兼有小腹痛,用黄芩汤;如果热利有小腹痛兼有呕吐,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这里的芍药是用来止腹痛的,之前讲过芍药也是补阴的药,可以活静脉的血来治疗静脉瘤与静脉曲张;经方里面有胸满就不用白芍、改用枳实,所以一般在治疗心脏病的时候,也不用到白芍。
一八八:「伤寒」,胸中有热,胃下有邪气,腹[倪211]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391420
肠子发炎的时候用黄芩汤,胸膈发炎的靠黄连汤,除了生姜泻心汤以外,黄连汤过去抗战时大多用来治疗「霍乱」的,为何胸中有热?病人呈现的症状是上热下寒,病人吐很多,胃裹面的虚热往上走,胸隔里面有很多水、湿,胃热往上走的时候,碰到水、湿会变成痰,因为热在上面把水、湿烤得很黏稠,就变成痰了,因为胸膈的热邪在烧,东西吃下去就吐,看舌苔黄黄的,喝水又吐掉,因为肠胃有很多病毒在里面,所以一直在下利,吃什么拉什么,看到病人是上面燥热的,下面是寒的,黄连汤就是专门用在这种状况。
不管病人是纯热、表实里虚、裹实表虚、上热下寒、上寒下热,处方的时候去寒的药要开,去热的药也要开,煮在一起。
黄连汤方:[倪212]391620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二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旦三服,夜二服。
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上吐下泄的时候,这四味药一定要在里面,胸满、胸口燥满、恶心、吐的时候一定把白芍拿掉,用桂枝把胸阳往下降,半夏止呕,黄连消炎,上焦的热靠黄连去掉,肠胃里面的寒靠炙甘草、干姜,炙甘草、干姜就是下焦腹寒所用的甘草干姜汤,能够让肠子蠕动起来,上焦的热靠黄连、半夏,桂枝把上面的虚热往下导,人参、大枣就是来补充因为吐下所丧失的津液。当胃热有吐血的时候,我们就不用桂枝;但是胃炎而胃痛的时候,桂枝还是可以配合黄连使用。
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白天吃三次,晚上吃二次,连续的吃,大约一天二十四小时就好了。
霍乱的时候,针「委中穴」、「外关穴」,内服「黄连汤」,针加药,大约二天就好了。
一八九:「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下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大便溏,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汤」主之。[倪213]392210
从这条开始连续三个方子是伤寒论里面治疗风湿关节炎的方子, 伤寒八九日,八九天了应该傅少阳或阳明了,结果没有传经,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滤过性病毒本来要进入少阳或阳明的,结果被湿挡到了,所以风湿的人刚开始得到感冒的时候,全身关节很痛,不能转身,又下呕,没有进入少阳,不渴,没有进入阳明,所以没有传经,可是也没排出去,病人的脉浮虚而濇者,「浮」代表风、「濇」代表湿,濇的脉就像葱一样,压下去扁扁的中间空的,这是脉证,肌肉关节很酸痛,很紧,翻个身都没有力气,病人还有表证,还兼了风湿,就用「桂枝附子汤」;如果大便溏,大便稀稀黏黏的,代表湿,脾主湿,当湿很盛的时候,脾脏功能不好,脾主运化,肠子蠕动仰赖脾脏,一旦脾湿过盛,湿就渗到肠子里面去了,结果大便出来就黏答答的,同样的,开给病人去湿的药的时候,病人的大便就应该是黏答答的,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汤」主之。这种风湿关节炎,现在人如果体质素有中湿,在劳动以后,又吹冷气导致不能出汗,就容易发生。
桂枝附子汤方[倪214]:392300
桂枝四两,附子二枚,去皮炮,破八片[倪215],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
白朮[倪216]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朮」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尔,法当加桂枝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也。
桂枝附子汤和去桂枝加白朮汤同样有生姜、炙甘草、大枣,其余的桂枝附子汤有桂枝和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汤有白朮和附子,桂枝附子汤是用在病人有伤寒表证兼有湿证的时候用,所以他浑身关节痛,这时候用桂枝去风,靠附子去湿,附子行走速度很快;如果病人没有表证,只是全身关节酸痛,没有浮脉,就没有表证,大便比较稀,小便很正常,就是湿往大肠走了,这就是脾脏太湿了,肠子的黏液很多是从脾来的,湿很盛的时候,就顺着肠壁出来了,和小便没关系,所以不管排尿系统,管肠就好了,这时候用白朮,因为白朮专门去脾湿的,如果这药没有加附子的话,就光把脾脏的湿去掉了,不能去掉关节的湿,因为附子走表,附子把白朮带到四肢关节,把四肢关节的湿去掉。
初服其人身如痹,刚开始服的时候,全身关节麻痹,因为附子走表,半日许,差不多十二小时以后再吃一碗,其人如冒状,头有昏眩的现象,勿怪;此以「附子」、「朮」并走皮内,不用生姜、甘草、大枣,光用附子、白朮就是「朮附汤」,
「朮附汤」发脓急救用的,把身体里面的脓疮发出来的,现在加生姜、甘草、大枣,就是让它从脾脏到肌肉到关节,脾主四肢。顺着脾经走到关节里面把湿去掉,如果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尔,因为水气还没有办法完全去,所以附子在皮肤上走的时候,慢慢吸收水气,病人会头昏,当加桂枝四两,此本一方两法也,可以加桂枝,加不加都可以,这是一个处方、两个方法;一般性的风湿就可以用这二个方子,有表证的用「桂枝附子汤」,没表证的用「白朮附子汤」。第三个方子就是治疗「痛风」。
一九〇: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倪217]。400600
掣痛,痛得很厉害,抽筋的痛,不得屈伸,弯都会痛,近之则痛剧,碰到都会痛,汗出,病人痛得一直流汗,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于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倪218]:100720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 去皮,破,白朮二两,桂枝四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桂枝重用,譬如桂枝四钱,其它全部都用二钱,桂枝去风,白朮去湿,靠附子带到皮肤表面去,光这三味的时候,跑得最快的是桂枝。因为桂枝去风的力量很强,湿比较慢,所以如果没有加甘草,风去了,湿还留在关节里面,所以桂枝四,炙甘草二,附子二,白朮二,如果是胖子桂枝可以用到六钱。
为什么会有风湿相搏?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脏运转不是很好的时候,湿会停下来,如果湿停在上焦,当得到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的时候,又刚好下利。就变成结胸了,因为工作环境的关系,湿停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湿停在肌肉,有的人湿停在关节,虽然看起来表面有红肿,其实里面是寒湿。
膝盖风湿,下针「膝五针」,扎完针后摸摸脉,如果没有表证就是「白朮附子汤」,如果是痛风,风吹得很难过,不可以碰,用衣服盖着比较好,整个红肿的,这是标准的痛风,扎针「开四关」、「合谷」、「太冲」、「大杼」,骨会大杼,「脾俞」脾主四肢主肌肉,「肾俞」把湿从小便利出来,「曲池」、「膝五针」,全身差不多都好了,再开「甘草附子汤」吃。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骨节烦疼,不得屈伸、上冲,汗出,恶寒,小便不利者。日三服,一天吃三次,初服得微汗则解,刚开始服的时候,会得微汗,一层黏黏的汗,那是湿不是好的津液,恐一升多者,可以分五六次吃,二小时吃一次,或三小时吃一次,看病况而定。
一九一:「伤寒」脉浮滑[倪219],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倪220]401340
浮脉就是有表证,表热脉就浮起来了,滑脉代表热在筋, 就是血热,血里面太热了,滑脉好像摸到急流的水一样,速度很快,这时候是白虎汤证。
白虎汤方:[倪221]401440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是一个生津去热的方子,热除了发炎以外,还有高温的壮热,像脑膜炎的壮热,肺炎的高热。
白虎汤里的石膏可以用到一两,用棉布包起来煮。平常不要随便吃石膏,石膏非常寒凉,目的是去胃热,知母可以去上焦的湿,因为都是寒凉的药,所以不用炙甘草,因为炙过的药比较热,所以用生的甘草,粳米用糯米就可以了,煮米熟,汤成,米不要太多,不要把它煮成干饭,要煮成很稀的稀饭,所以米大约用两茶匙,为什么用糯米?因为糯米比较黏,胃液肠液都是黏黏的,白虎汤证就是肠胃的津液没有了,因为红枣下去胃还要消化,所以红枣没有糯米好,五谷是胃最能吸收的东西,所以糯米汤本身就是胃的津液,这时候用石膏去退热,用知母去湿除烦,心烦的时候用知母在里面,知母能去肺热的湿;白朮是去中焦的湿所以不用。
一九二:「伤寒」,脉「结」「代」[倪222],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401640
整本伤寒论里面就两个方子治里虚,不管有没有表证。里虚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病人腹痛,就是「小建中汤」,所以看到病人是小建中汤证,就先予小建中汤给他吃,还有一种是「炙甘草汤」,不管病人什么病,只要摸到病人脉「结」「代」,心动悸,就给他炙甘草汤,何谓心动悸?就是心慌、想哭,脉结代,脉结代就是西医说的「心律不整」,就是脉跳二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结就像绳子上面打很多结,结的距离不一定,然后手摸上去就是结脉,代脉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结脉和代脉都是一种症状,脉结代了就是里虚,里虚的时候,不管表证是什么,如果脉结代就是炙甘草汤,另外一个就是小建中汤。
摸到病人脉的跳跳停停,不要用粉剂,炙甘草汤用汤剂,大约三剂就好了,为什么会脉结代?肠胃本虚之人容易看到,肠胃虚的人,消化不好,所以常常在妇人身上看到有,思能伤脾、脾就肿起来了,吃下食物后,因小肠蠕动太慢而有间隔,人的肠胃吸收了食物之后,才变成血,血再供应给心脏,如果有时候给血,有时候又不给血,心脏有时候抓得到血,有时候又抓不到血就停一下,所以本虚的人就会有脉结代的现象。小肠套迭的病人,阻塞的地方有时候通有时候不通,也会发生结代脉的情形。
张仲景发现这心律不整是肠胃引起的,当胃的津液不足的时候可以看到,因为知道是肠胃本虚,所以处方用到甘草、人参、大枣、生姜,这四味药是固定的,脾脏本身有动能,把脾的血挤出来到「脾之大络」,就是胰脏,胰脏的血管到胃的下方,胃得到由脾脏过来的血、热,胃开始蠕动,如果热度不够了,蠕动没了,胃本来存在的热气就往上走,这热气本来在胃的津液里面的。因为胃的燥气往上走,肺也会跟着燥,所以心情会不好,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知道这人的大便一定不会好。并不是便秘,但大便不是很好,要下焦的大便好,上源一定要滋润,否则肺太热,热到后来会没有大便,所以加麦门冬,麦门冬专门是润肺的,让肺里面的湿度够,然后加麻子仁,因为他不是便秘,肠子里有宿食,虽然肠子有在走,但是走太慢了,宿食有些坏了,如果用大黄、芒硝又太强,所以用麻子仁慢慢的把肠子清出来,中药的仁剂,杏仁、薏仁,都是油质比较多的,可以润滑,本来血就不够了,加生地,生地专门是补血的,阿胶是驴皮熬成的胶质,现在最好的是山东的阿胶,深咖啡色,阿胶专门补心血,阿胶止血的功能非常好,所以女人月经来的时候不能吃阿胶;北派平常不开补药给病人的,要病人肠胃功能恢复,自己吸收食物滋养身体最好,这时候如果光靠甘草、人参、大枣、生姜、再吃食物去补太慢了,所以把补血的药加在里面,要让它进入心脏进入动脉,所以重用桂枝,这九味药加起来就叫「炙甘草汤」,重用炙甘草让胸阳壮起来。
甘草四两炙[倪225], 阿胶二两洗[倪226], 生姜三两切, 麦门冬[倪227]半升, 桂枝[倪228]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倪229]一斤, 麻子仁半升[倪230] 大枣三十枚劈;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判断心脏病是否可以停药的症状(视频解说):
1.安眠。 2.大便正常成型。 3.手足温热。 4.无胸痛。
炙甘草用一两,生姜三片,桂枝三钱,人参二钱,生地黄一两,阿胶二钱,麦门各五钱,麻子仁五钱,大枣十二到十五枚、麦门冬和麻子仁是表里药,一个润肺,一个清肠,常常并用所以等量。
清酒,白的酒,米酒就可以了,用三碗酒四碗水煮成三碗,去滓,一碗撒一钱阿胶,吃之前热过后再撒阿胶,所以阿胶生用,药生用的时候,药力锐且迅,煮熟的药比较纯但缓走下,生用阿胶,可以马上到心脏去,心血马上补足。因为知道病人的身体虚掉了,所以生地用一两,北派说生地不用到「两」根本补不到的,因为知道病人需要,所以开到一两。如果纯用酒去熬,喝两付就好了,如果纯用水去熬,要三付,如果要一剂就好,把药剂加重,汤煮浓点,两碗当一碗喝。
临床上,只要摸到结代脉,不管外证是什么,要先把「结代脉」治好,因为中医的观念,心主神,别的病是慢慢的死,但是心脏病一发就死了,所以要先治疗「结代脉」。停药的时机,必须等到睡眠正常、大便正常、手足温热、无胸满心痛的症状,才可以停药。
在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篇中提到:「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若以津液二者来分阴阳,则津为阳、液为阴。津不足的时候我们用人参来补之;若液不足的时候,我们用生地来补之。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炙甘草汤中用到人参与生地的药理所在。
【方与輗】本方条曰:此为仲景「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圣方也;孙真人用以治虚劳,王刺始利用以利肺痿,凡仲景之诸方,其通变如此。故虽云通变如此,而此方之妙, 在脉「结、代」,故一名「复脉汤」。无论何病,凡脉「结代」者,概当先用此方。
一九三: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阴也。又脉来数,而中止更来,及小数中止能自还者,名曰「促」,阳也。脉来缓,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促脉、结脉、代脉都很难治,都是人身体很虚的状况之下,平常促脉在身体的气血不是很流畅的时候会摸到,促脉属于阳脉,并不是很危险的,结、代属于阴脉,就很危险了。促脉就是脉跳得很快,突然停一下,有时候三下停一下,有时候五下停一下,有时候四五十下才停一下。内经中提到,如果跳五十四次以上才停一次,属正常。以上讲的是太阳证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