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索引
附略:1
伤寒论方剂索引
B
白虎加人参汤 -------------------------------------------------25
白虎汤------------------------------------------------------- 128
白散方------------------------------------------------------- 104
白通加猪胆汁汤 ----------------------------------------- --- 184
白通汤------------------------------------------------------- 183
白头翁汤 ---------------------------------------------------- 203
半夏泻心汤--------------------------------------------------- 109
CH
柴胡桂枝干姜汤 --------------------------------------- ------ 107
柴胡桂枝汤 -------------------------------------------------- 10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81
柴胡加芒硝汤 -------------------------------------------------78
赤石脂禹余粮汤 ----------------------------------- --------- 118
D
大柴胡汤 -----------------------------------------------------76
大承气汤 --------------------------------------------------- 142
大黄附子细辛汤 ------------------------------- -- ---------- 177
大黄黄连泻心汤 -------------------------------------------- 113
大青龙汤 -----------------------------------------------------38
大陷胸汤 -----------------------------------------------------97
大陷胸丸 -----------------------------------------------------95
大猪胆汁方 --------------------- ---------------- ----------- 152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 -------- 198
当归四逆汤 ------------------------------------------- ------ 197
抵当汤------------------------------------------------- -------92
抵当丸--------------------------------------------------------93
F
茯苓甘草汤 -------------------- ------------------------------58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 53
茯苓四逆汤 ------------------------------------------------- 55
附子汤------------------------------------------------------- 180
附子泻心汤 -------------------------------------------------- 115
G
甘草附子汤 -------------------------------------------------- 127
甘草干姜汤 ---------------------------------------------------30
甘草汤------------------------------------------------------- 182
甘草泻心汤--------------------------------------------------- 117
干姜附子汤----------------------------------------------------49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 201
葛根黄芩黄连汤 -----------------------------------------------35
葛根加半夏汤--------------------------------------------------34
葛根汤--------------------------------------------------------32
瓜蒂散------------------------------------------------------- 121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 -------- ---------------------------------88
桂枝二麻黄一汤 -----------------------------------------------24
桂枝二越婢一汤 -----------------------------------------------27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 ------------------------------- 127
桂枝附子汤--------------------------------------------------- 126
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 ------- ----------------------------------52
桂枝甘草汤----------------------------------------------------51
桂枝加大黄汤-------------- ---------------------------------- 170
桂枝加附子汤--------------------------------------------------21
桂枝加葛根汤--------------------------------------------------18
桂枝加桂汤----------------------------------------------------87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 -----------------------------------41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 ------------------------------49
桂枝加芍药汤---------------- -------------------------------- 170
桂枝麻黄各半--------------- ----------------------------------2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 -------------------------------28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 --------------------------------22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 ----------------------84
桂枝去芍药汤--------------------------------------------------22
桂枝人参汤--------------------------------------------------- 119
桂枝汤--------------------------------------------------------16
H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52
黄连汤------------------------------------------------------- 126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 ------------------------------- 125
黄芩汤------------------------------------------------------- 125
J
健胃整脾汤----------------- --------------------------------- 152
灸甘草汤----------------------------------------------------- 129
K
苦酒汤------------------------------------------------------- 182
M
麻黄附子甘草汤 -------------- ------------------------------- 178
麻黄附子细辛汤 ------------------------------------ --------- 177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 162
麻黄升麻汤 -------------------------------------------------- 200
麻黄汤--------------------------------------------------------36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50
麻子仁丸 ---------------------------------------------------- 158
蜜煎导法 ---------------------------------------------------- 152
SH
芍药甘草附子汤 -----------------------------------------------54
芍药甘草汤 ---------------------------------------------------30
生姜泻心汤 -------------------------------------------------- 116
十枣汤------------------------------------------------------- 112
S
四逆散------------------------------------------------------- 186
四逆汤--------------------------------------------------------31
四物汤--------------------------------------------------------71
T
桃核承气汤 ---------------------------------------- ----------79
桃花汤------------------------------------------------------- 180
D
调胃承气汤 -----------------------------------------------30, 142
T
通脉四逆汤 -------------------------------------------------- 186
土瓜根方 ---------------------------------------------------- 152
W
温粉----------------------------------------------------------38
文蛤散------------------------------------------------------- 102
乌梅丸------------------------------------------------------- 194
吴茱萸汤----------------------------------------------------- 156
五苓散--------------------------------------------------------57
X
小柴胡汤------------------------------------------------------70
小承气汤----------------------------------------- ----------- 142
小建中汤------------------------------------------------------75
小青龙汤------------------------------------------------------39
小陷胸汤------------------------------------------------------99
旋覆代赭石汤---------------------------------------- -------- 118
Y
茵陈蒿汤------------------------------------------ ---------- 154
禹余粮丸------------------------------------------------------66
Z
脏结汤------------------------------------------------------- 122
ZH
真武汤-----------------------------------------------------63, 185
真武汤方加减法 ----------------------------------------- ---- 185
栀子蘗皮汤--------------------------------------------------- 162
栀子豉汤------------------------------------------------------60
栀子甘草豉汤--------------------------------------------------61
栀子干姜豉汤--------------------------------------------------62
栀子厚朴枳实汤 -----------------------------------------------62
猪肤汤------------------------------------------------------- 181
猪苓汤------------------------------------------------------- 149
戒烟涤痰方---------------------------- ------------------115
利水的方子------------------------------ ----------------187
脉法--------------------------------- ----------------------22
判断瘀血的方法----------------------- ----------------79
膀胱结有四种状况 -----------------------------------195
倪海厦医师经验索引:
补充:灵枢决气第三十 ------------------- ---------165
寸关尺所代表的脏腑------------------- -------------120
胆结石的主证 ---------------------- ------------------186
鉴别真寒假热 -------------------- --------------------14
结胸证、痞证与其类证辨析------------------- ----119
气喘的治疗------------------------------------ ---50
热利的主证--------------------------- -----------203
乳癌的经验方-------------------- ---------------72
什么时机用白通汤-------------------- ---------183
四种用四逆汤的外证-------------------- ------29
胃癌专论 -------------------------- --------------110
胃家实证------------------------------------ ----132
阳明证有四种症状不能攻下--- --------------------------140
治全身发黄发高热者--------- -----------------------------162
脏结专论------------------- ----------------------------------122
谵语有以下的症状--------------------------- --------------144
张仲景误下的必辨证----------------------- ---------------18
郑声的症状表现------------ --------------------------------144
附略:2
台湾度量衡同大陆换算:
一斤=十六兩; 一兩=十錢; 一錢=十分;一斤= 600g ;
一兩=37.5g ; 一錢=3.75g;
汉朝伤寒论中的度量衡同当代换算:
1石=4钧=29760克; 1钧=30斤=7400克;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圭=0.5克; 1撮=2克; 1方寸匕=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 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65克; 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克;
1斛=10斗=20000毫升;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1合=2龠=20毫升;
1龠=5撮=10毫升;
1撮=4圭=2毫升;
1圭=0.5毫升;
1引=10丈=2310 厘米;
1丈=10尺=231厘米;
1尺=10寸=23.1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
1分=0.231厘米;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苈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倪1]一般来说,当病情进入少阳的以后,会有呕逆的现象,但在这里并不是进入少阳,而是病人本身肠胃有问题的人才会产生的现象,或平常肠胃很好,而大饱大饥之后或吃坏肚子上吐下泻的时候,感冒进来,才会呕逆,呕逆就是东西吃不下去,并不是每个人得到伤寒都会有呕逆的现象。
[倪2]指六天或七天。
[倪3]苍术去湿,泽泻利水
[倪4]升提药性作用,让大黄不跑的太快。
112530仲景止利(治利)法则:
112630去中焦湿热方法。
111730葛根汤或粉剂治小孩水豆。一剂就好。
111910治面部中风:桂枝+葛根汤,重用葛根是桂枝2、3倍,这样脸部为表症去的很快。
112000术附汤,白术、炮附子为很有名的排脓汤。如:很深到骨边脓,糖尿病脚化脓。
112200赤豆当归散也是排脓汤,排痔疮脓。
112930中医药中只有生半夏能排脑部的积水。
如果风干,生用三钱。
此汤倪师常用,治热利(下利、肛门痛、便臭或有利血)。
伤寒论原则:表症、里症并有先解表再攻里。
[倪10]十问之有无汗的重要性:
[倪11]麻黄升(发)阳气,所以称为“
还魂汤”。
[倪12]122820「小柴胡汤」为往来寒热、胁肋痛、胸胁苦满、呕心等症。
[倪13]烦躁者指:手脚躁扰、睡觉翻转不得眼、躁热踢被子、易怒、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小朋友好动。
[倪14]130230表寒里热就是“大青龙汤”。
[倪15]此为桂枝汤症。
[倪16]130430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是正常时季得病用的。而大青龙汤是反季节气候得病用的(如:SARS、H1N1等时疫病、传染病)。
[倪17]130830病人烦躁不好治。石膏性寒主降是除烦除躁
[倪18]防止发汗太过的方法就是慢慢喝大青龙汤,直到感觉汗出就止。一般3小时病就可解之。
[倪19]身上湿重、水中、小便不利等者也可用“大青龙汤”排湿,因为它发汗的力量很强。
[倪20]少阴证:脉细沉、嗜眠(常常想睡觉)。
- 表寒里寒就可开“小青龙汤”。
- 一到热就喘,大青龙汤症;一到冬天就喘小青龙汤症。
[倪22]半夏去水力量很强之故。
[倪23]桂枝+栝蒌根治柔痉。
[倪24]用药法则:
- 厚朴把脾脏的湿搬家到小肠,而增润小肠。
- 白术去全身关节、肌肉的湿,和茯苓配用湿从小便排出。
- 白术和炮附子配用:是白术去疮的湿脓,然后炮附子把脓湿推到皮肤表面去。
[倪26]伤寒论大原则:
当表里症都有时,需先解表;不可先攻下,攻下病邪会深入进里。如果病人5、6天大便秘,且出现烦躁,这时可表里双解。
[倪27]汗血同源,小孩者多。
[倪28]只要病人有表症就不要随便攻下。
[倪29]比较细,比较微。
浮就是表,数就是热。142720
[倪31]脉浮紧就是伤寒。
[倪32]当病人吃下后心脏没有动悸,表心脏很好,所以“麻黄汤”也可以作诊断来判断心脏好不好。
[倪33]桂枝汤可常常用作保健汤用。
[倪34]当此种症状时可与解表药同开一处方。
[倪35]承气汤有三:
- 调胃承气汤,
- 小承气汤,
- 大承气汤,
都会有小便黄,因为有里热,吃药到小便淡黄可停药。
- 中风是伤到表(卫),伤到太阳寒水。
- 伤寒是营卫都伤。
[倪37]阴阳自和者:
- 从脉证上知道:阴阳脉缓下来了,一吸四、五至。
- 从外证上知道:病人说很舒服了,就是有一点点累。
[倪38]汗尿同源。
[倪39]这里就是说应该先发表再攻里。
[倪40]这里仲景不用“阴阳 ”二字,就是怕后来者,用滋阴药。用优质食物补阴较好。
[倪41]最怕看见病人有烦躁证出现。
[倪42]白天烦躁,夜面安静表示阳虚证。
[倪43]必须配合内服当归四逆汤才能速效。
[倪44]温中,温肺和胃,上焦。
- 生附子温心阳,命门火衰用之,
- 补肾阳用炮附子。
- 麻黄是发阳,使心脏速度加快。
[倪46]生附子外黑皮有很细的纤维,病人吃后会毛喉而咳。
[倪47]沉代表里,迟代表寒。
[倪48]从这里看出仲圣只有,芍药、生姜、人参、甘草等几味滋阴的药。只要是把病人的阳气,脏腑功能恢复,阴液会从食物中自回来。因为补阴后,人身体的功能会退化。
- 新加汤是补津液不足为阴虚,
- 流汗不止用为表虚:桂枝汤+炮附子,心表。
- 这种一般吃麻黄汤,发汗过多,是肠胃功能不好的人,发汗时不能及时补卫。水上冲达心,引心动悸。
- 人身体受水气,不受水。
[倪51]除烦。色白,
1.这种一般是吃桂枝汤,发汗过多,补足津液就可。
[倪53]肚子胀气,大大鼓鼓的都可用之。
[倪54]表里寒。
- 医生没有注意到病人已经下利,发汗造成。
- 运动后口渴,喝水太快造成,横膈膜结水。
- 此为治疗水饮处方之一。
有时还要加点半夏去水,因为知道是因水结胸造成。
补里虚。
白芍酸收,重用的时候治静脉曲张,如果脚是冷的炮附子也要加重,防止血块流入心脏,起升温化瘀血之用。171700
[倪57]去里寒。壮肾阳。
[倪58]茯苓利水除烦。补泻兼顾。
[倪59]但热不寒,为阳明证,阳明无死症。
171610HIV爱滋病为阳明症。无便秘用白虎汤就好。
[倪60]经方大原则:把病邪排出体外,阴液自己会回头。
[倪61]180800温疫、皮肤病、晕车等也可用之。
[倪62]这三味药利水。
- 泽泻利全身之水。
- 茯苓利中焦水
- 猪苓利下焦水。
[倪63]口渴、脉浮就可处方五苓散。
[倪64]如果给病人,汗、吐、下 法后,怎样知道病人病邪是否完全排出,只要知道有微微口渴想喝水就好了。
- 喝水就吐,五苓散。
- 吃什么都吐,半夏苦酒汤。
[倪66]阴虚就要把津液补足,所以常常用人参、红枣、茯苓、炙甘草、生姜来把津液补回去,临床上作加减。
[倪67]这里或灸或针都可。
- 麻黄发肺里的津液,慢吃梨,桃补之。
- 桂枝发肠胃里的津液,慢吃稀粥补之。
- 这里用生姜止呕不用半夏,因为病刚恢复还很虚,
- 半夏是去胃里的冷陈的水,利水很强,一般用生半夏+生姜配合用。
- 在这种情况下,病人下利用葛芩连汤主之。肠病毒就是表邪下陷引起下利,也葛芩连汤主之,特效。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苓三两,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 妇人怀孕呕:用生半夏生姜人参汤,奇效。
[倪69]这里指表症好后,不能眠,
- 去虚热。
- 虚热的表现:脉虚,一按就没有;舌苔淡黄。
[倪71]1.生胃阴津。
[倪72]解宿便的毒。
[倪73]腹满分虚症,实症。
202400胆结石治症原理。
- 胃、肺、中焦、上焦寒时,通通使用到干姜。
- 炮附子温下焦。
- 有呕心用生姜。
[倪75]这里一般是病家肠胃不好,栀子豉汤是比较寒凉的药。根据症状可用茯苓、干姜、白术等。
- 苓桂术甘汤:治中焦水饮。
- 真武汤:温中除寒。
[倪77]发汗禁忌一:
[倪78]发汗禁忌二
[倪79]发汗禁忌三。可用小柴胡汤和解。
[倪80]指天仓:眉稍斜上方凸肌。病人没有天仓为气血两虚。
[倪81]元阳上亢,阳虚也,
[倪82]发汗禁忌四。
[倪83]如唇白状。
[倪84]此方已失,倪师补之。
[倪85]胃寒用干姜、白术等。
[倪86]这里给出治症原则(治证原则)。
[倪87]此为表症(脉要浮):
- 无汗,用麻黄汤。
- 有汗,用桂枝汤。
- 口渴,用葛根汤。
[倪88]指发汗的药开得太重了,这种情况不多,一般为病家本身虚弱。
[倪89]指头冒汗或头晕眩。232700补充说明。
[倪90]这里再次指出不能使病家表邪下陷。表邪下陷会引起肠道发炎。肠道一般不会发炎的,因为胃酸很浓。
[倪91]清十二指肠的宿食。
- 柴胡主三焦(淋巴系统)。
- 柴胡的生长状态一半在土里,一半在外面:
[倪93]B肝、C肝、各种肝炎的治法。
[倪94]这段的加减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
[倪95]阳明无死症。
[倪96]大肠癌用大柴胡汤或承气汤治之。
[倪97]指阴实之症。
[倪98]这里不渴用茯苓四逆汤救逆试一试。
[倪99]太阳症。
[倪100]少阳症。
[倪101]阳明症。
[倪102]这里三阳并病,和解用 小柴胡汤。
[倪103]为少阳主脉。
[倪104]里虚掉了
。
- 太阳与少阳之间中或少阳证用小柴胡汤。
- 少阳与阳明之间用大柴胡汤兼治便秘。
[倪106]大黄与芒硝的区别:
- 大黄去实。
- 芒硝攻坚。
没有大黄不叫大柴胡汤。
[倪107]大便清完,小便颜色就会变成淡黄。
[倪108]往往是宿便引起燥气上冲头部,使人谵语。
[倪109]指用承气汤攻之。
[倪110]一定要先问病人小便,小便不利就是瘀结膀胱。
[倪111]治膀胱血瘀第一处方。
[倪112]用龙骨、牡蛎。
[倪113]水道不通,脾主四肢主肌肉。
[倪114]一般病家虚弱才会出现此现象。
[倪115]一般用生半夏,这里量为四钱。
[倪116]潜阳,固精用。如:遗精,手足虚热用之。
[倪117]指本草经里的青铅。镇心。
[倪118]一般为阳明症,有宿便,有谵语
[倪119]固津用,如:遗尿。
[倪120]这里的胃指肠子。
1.咽为三阴之会。咽烂表阴伤到了。
2.头是六阳之会,头汗出不停表阳伤到了。
[倪122]手足表是胃,脚,手下热背凉正常,胃气还在。所谓胃气指,饿,想吃东西。
[倪123]指阴液还有,
[倪124]阳明症,大承气汤治之。
- 烫伤第一方。
- 失眠、焦虑不安,惊恐害怕等都可用之。
- 倪师常用之方。
[倪126]烫伤第一处方。
去痰的力量很强。
260150硫磺外用是寒凉的,内服是大热的。
[倪128]这里宜用桂枝汤微汗,因为病人本身已经很虚弱了。
- 伤到阳会,吐血。
- 伤到阴会,下血。
[倪130]用在虚寒。
- 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大)用此方加减。
- 淋巴肿大:用桂枝加葛根汤+(连翘、银花、浮萍、蛇蜕、蝉蜕等随症治之);病症痊愈后,以夏枯草5钱煮鸡蛋一枚,喝汤吃蛋终身不发。
- 脸部麻痹:用桂枝+葛根汤,重用葛根到2倍以上的量。
[倪132]指脾阳回头。
[倪133]指胃气不足。用大半夏汤主之。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煑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半夏止呕,人参补津液,
1.病家里虚掉。吴茱萸汤主之。里虚、胃酸逆流,吐的厉害用干姜,胃下垂特效。
2.如果胃酸冲逆到食道吴茱萸汤+旋覆药代锗石汤奇效。
粉剂比汤、丸剂还好。
[倪135]人参白虎汤主之。
[倪136]以吐发汗。(不好)
[倪137]甘草干姜汤主之。炙甘草4干姜2
胃中太冷可加吴茱萸、人参等。
[倪138]酒客:吴茱萸汤+苍术去头部湿热+泽泻利水。
[倪139]日本人判断少腹有瘀血的方法。
[倪140]282720附骨脉:就是脉很深,要压要骨边才有脉跳,你越压越跳的快,表示内里有阴实。
只有用阳药+去实的药才能打阴实的门打开来。
[倪141]用去寒,去实的药。然后把寒湿从小便导出来。
[倪142]阳不足的人喜阴暗,静,一个人的环境。
[倪143]指表。
[倪144]可用大、小陷胸汤
[倪145]指肠胃。
[倪146]治痞有五种泻心汤。
[倪147]茯苓四逆汤主之,茯苓去烦躁。
[倪148]指胃,中脘穴处。
[倪149]倪师常用2钱。
[倪150]葛芩连汤主之。专治肠病毒感染。
[倪151]这个条辩可以读出脉诊的病症。
[倪152]潠 sùn <动> 口中喷出水或液状物;
[倪153]皮肤和肌肉里的水都可以利出来。皮肤病也可用之。
[倪155]需用去寒和去实的药。
[倪156]解巴豆毒的三种方法:
- 喝冷开水。
- 黄连汤。
- 豆浆。
用巴豆一定是寒症。
[倪157]只有纯太阳症时才能发汗。
[倪158]这里只是像结胸的样子,真正结胸是心下结硬块,痛或按之痛。
[倪159]治痨(劳)第一方。
[倪160]温中。
[倪161]阳发散到四肢,用牡蛎收敛阳的作用。如果心阳和肾阳外走要用龙骨收。
西医的内固醇就是起到肾阳的作用。
[倪162]炙甘草重用可强心。
[倪163]诊断:比正常人的血管大很多。
[倪164]指不动也流汗不止。
[倪165]一般是病家肠胃本身就不好。
[倪166]结胸小结:331400
- 痛由中膈向上走,大陷胸丸主之。
- 痛由中膈向关元走,大陷胸汤主之。
[倪167]治疗肠胃病时,一般空腹吃药。
[倪168]用半夏时病家一定不渴。
[倪169]解三焦、肝、胆 热毒。
- 当病家寒症、心脏力不够时才有炙甘草。
- 生甘草蓄水,解宿食毒。
[倪171]解血毒。
[倪172]柴胡桂枝各有半汤主之。
[倪173]病家出现此症很危险,宜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倪174]这里指水汗,如果是油汗这是人的阳气,病人走掉之前就是流油汗。
[倪175]十枣汤使用时机:
- 肺结水,但坐不得卧。
[倪176]去腹水。
[倪177]去肺水,去痰。
[倪178]去三焦、子宫水,
[倪179]皮肤上油哒哒的。这是阳外泄,危症。 需用“X四逆汤”救逆。
[倪180]指胃。
[倪181]这样子用大黄是不会清宿便的。只是去热气上冲。
[倪182]两味药一定要一起开,皂荚强碱伤胃,红枣保护胃。
[倪183]这里指表阳虚了,炮附子固阳用。
汗血同源,如果是失血过多也可以用炮附子收。
里阳不足用生附子。
[倪184]胃热兼有表阳虚用之。
[倪185]可治胃里食物腐臭味,因胃中有余水,姜可去胃中水。372520
[倪186]胃外有水会造成呕心,用生半夏去之。
[倪187]黄芩、黄连去胃炎。
[倪188]大肠炎并便血一天下利二三十次可用之。
[倪189]去痰。
[倪190]治打嗝,降逆。剂量可加大。
[倪191]生半夏去胃周围的水,胃里面的水用生姜去除。
[倪192]经方原则
- 热利:用葛芩连汤;
- 寒利:用桂枝人参汤;甘草泻心汤。
[倪194]行阳,加强心脏力量。
[倪195]去湿健脾,去肌肉、肠胃湿。
[倪196]增补津液。
[倪197]这个条辩就说明桂枝汤是有滋补功能的,平时只要觉得身体怪怪的不舒服就吃吃桂枝汤,因为它是调和阴阳最好的方剂。
[倪198]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服。
大黄开水泡用可清食道、喉、口、头、眼、鼻的虚热。如果煮用就会下利。
黄连去胃中热和炎症。
[倪199]讲了一个肾结石病人的案例。
[倪200]讲了一个腹膜炎的病案。
[倪201]吃到口渴就好了。
[倪202]壮里阳。补肾阳不足,固表虚。
[倪203]去里寒。补心阳不足,温血脉神经,通利三焦,壮命门火。
[倪204]白虎加人参汤方:072140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里,甘草三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二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倪205]白虎加人参汤方:072140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里,甘草三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二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肠道炎使用黄芩。
- 胃炎用大黄、黄连。
[倪207]炙甘草入小肠;生甘草入胃。
芍药使用时机:
- 补阴不足;2.治腹痛。胸满禁用。
枳实使用时机:
治胸满人。
[倪209]讲到疟疾案例。391340
[倪210]此小味药配叫:小半夏汤。
[倪211]指胃。
[倪212]这个处方常常用于胃炎。这里是寒热并结。
[倪213]风湿、痛风条辩之一。
[倪214]与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061830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
[倪215]桂枝去风游走,炮附子去寒。从这里的方义可看出炮附子是走表。
[倪216]去湿。
[倪217]风湿、痛风条辩之二。此条辩为痛风绝杀。
[倪218]痛风绝杀处方。一到能喝炎锅汤都不痛了就痊愈了。
[倪219]浮指:表症;滑指:不痰水。
[倪220]这个条辩应该放到阳明篇中。
[倪221]只要有壮热、燥渴,但热不寒的症状都可用。如:肺炎、脑膜炎
[倪222]什么是结代脉(或脉结代)?促脉401840
- 炙甘草汤(也叫复脉汤):是伤寒论中唯一补阴的处方。
- 小建中汤:是补阳处方。没病也可以吃。
小建中汤方:230640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倪224]甘草、生姜、人参、都是滋阴的药。
402700人为什么健忘?
[倪225]强心补心。
[倪226]补心血
[倪227]润肺。
[倪228]活血。辛甘发散为阳。
[倪229]补液。
[倪230]增润小肠,如:屎像羊屎一粒粒的。中药中只要是仁剂都有通便的功效。因为里面有油。
[倪231]这里指一候,六天或七天。
[倪232]指两周。
[倪233]这里指很硬。
1.甘草干姜汤、吴茱萸汤都是治胃寒。
[倪235]指病在三焦油网。
[倪236]就是像潮水一阵一阵的热。
[倪237]指有瘀血。
[倪238]这里指不可用承气汤攻之。
[倪239]可用白术、茯苓利水,人参补津液,炙甘草强心阳,还可加炮附子强肾阳等等随症治之。
[倪240]脸上阳明胃经的位置赤色,表示津不足了。
[倪241]消化系统治症小结:
1、呕心便秘,大柴胡汤主之。
大柴胡汤方:232010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两炙,大枣十二枚劈,大黄二钱;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阳明消化道燥实症(大热无寒、小便黄、拒按)
- 胃家实症,朝食暮吐,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二两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煑取一升,分温再服。
- 十二指肠梗到,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 小肠燥屎梗到。
i)连环屁,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ii)脾约,大便如羊屎一粒一粒状,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仁二升,芍药半斤,大黄一斤去皮,枳实半斤,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做脂
右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4.无放屁,三天以上无大便,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5.右腹隐隐作痛,盲肠头堵到,按之即痛,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六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
右三味,杵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6.右腹痛脚弓,阑尾点压痛,此为急性盲肠炎,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7.右腹烫热,不动不痛,动则痛,为盲肠破裂转腹膜炎当归赤豆散主之。
♠当归赤豆散方:
当归 赤小豆 发芽,右两味糊状食之。
8.惊吓后,肠间有水气,便秘,按腹有咕咕噜噜水声,己椒苈黄丸主之。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倪242]十二指肠梗到,中脘与神阙之间拒按。
[倪243]指女人子宫。男人精宫。
[倪244]小柴胡汤主之。
- 只要是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 肾结石、膀胱结石专用方。
- 五苓散重利水,所以重用泽泻。猪苓汤重利尿,所以等份用量。
[倪246]一饿马上就要找东西吃,不吃发慌,冒冷汗。白虎汤主之。
[倪247]如果大便硬,大柴胡汤主之。
[倪248]从这句话可看出,这里大柴胡主之更宜。
[倪249]胃气没了。
[倪250]骨三阴,三阴骨
480410大肠癌是不会死人的。
481030肝病,肝腹水,肝癌,
481320分消汤。
481910补气建中汤,
481530实脾的药,
481650实脾饮。
482000用生附子,生硫磺的时机。
482700肾脏病利水用甘淡渗利的药。
490300流注时间以当地时间为准,肝病肝癌前兆,
[倪251]胃热上冲头部。
[倪252]去黄专剂。有热,有湿,有实就可用。
[倪253]参考: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右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倪254]指寒实。
[倪255]502000五苓散、猪苓汤、桃核承气汤的区别。
[倪256]如按葱青上。
[倪257]阴就是血。
[倪258]指冲阳穴的地方。
麻仁丸:燥而实。
承气汤:热而实。
[倪260]用于老人气血两虚很多,如果大便堵到肛门口,可加适量芒消入水送服麻子仁丸。
[倪261]急下存阴。一剂就够了。
[倪262]如果不便血是肠病毒,葛芩连汤症。
[倪263]汤剂过滤洗眼,治眼充血,眼红肿,很有名的洗眼汤。
[倪264]讲到乳癌。病邪的演变一定会经过此阶段,但现代人很多都是西药的后遗症,一直进入阴症。
[倪265]精、气、津、液、血、脉,的定义。
[倪266]阳症通利大便,阴症通利小便。
- 小便利,用抵当汤。
- 不便利,桃核承气汤。
[倪268]寒湿症,主要是去腹中冷水,利小便。
[倪269]寒实症,便秘,不痛,小便白,
[倪270]少阴症失眠。心血不足。
[倪271]大肠炎方。寒利。
[倪272]涩剂。
[倪273]吴,茱,萸汤方:501250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吴茱萸用三钱,重证的时候可以用到五钱,人参、生姜、大枣酌量的用。